APP下载

开展深度学习,汲取寓言智慧

2020-11-28戎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寓言缺点狐狸

戎敏

对比研究2001年新课改出现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教材,我们发现,统编教材最重视寓言教学,十二册教材除了六年级的两册没有寓言外,其余十册都有。另外,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寓言单元,除了学习四篇寓言,还在“快乐读书吧”中要求学生一学期必读《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三本书。教材如此重视寓言,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特有的,也是我国百年小学语文教材独有的。为什么要学那么多的寓言?因为寓言篇幅短小,故事简单富有哲理,能让学生收获很多大智慧。多年来,我们的寓言教学一直很简单,读一读,想一想,知道故事,懂得道理,就结束。笔者认为,寓言教学须要延伸。

一、讲“寓言”的真正含义,启示寓言文体智慧

综观多年来的寓言教学,大多数老师不讲“寓言”这个概念,即使讲,也就是按照教材上的话读一读而已。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提到,“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根据这一描述,学生能否明白“寓言”一词的真正含义?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困难!

什么是“寓”?寓是形声字,从一,从禺。“^”表示房屋,“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和“禺”合起来表示“坐落在山角的房屋”。本义是坐落在山角的房屋,引申义是山野中的寄居屋舍。“寓言故事”就是在这种山角里人们大都不去的房屋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说文解字》等文献释“寓”为“寄”,即城里人为躲避灾祸而寄居山野。后人据此告诉读者,寓言里有“寄托”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理。所以在寓言教学中,老师们往往特别重视道理的学习,但却忽略了寓言“编造”的特点。

人类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故事,阐述这样的道理,彰显这样的智慧呢?

研究中外各国寓言故事会发现,寓言故事中都藏着人的缺点、人存在的问题。比如《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南辕北辙》中的从前的那个乘着马车在大路上飞奔的人,《陶罐和铁罐》中像铁罐那样嘲笑陶罐的人……都是在讲人的缺点、人的问题。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他人当面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寓言创作者,都是智者,都知道直接说人的毛病是一场灾难,所以他们把人的问题、缺点等给了动物、植物,给了没有生命的事物,给了其他地方的人,将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比如《守株待兔》不直接批评那些“抱有侥幸,不劳而获”的人,而是创作了一个愚笨的宋人,捡到碰株之兔,真的丢掉农具不干活了,就在那里等,结果连宋人都笑他了(古时候,宋国被其他诸侯国认为是最愚笨的国家,韩国的韩非子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把缺点给了宋国人,创作了《守株待兔》)。这样的故事与道理,大家读了就会立即明白。这就是寓言给予人的智慧。

如以上述方式阐释“寓言”的概念,学生就能恍然大悟。人,也是非常奇怪的高级动物,自己的缺点往往看不到,但别人的缺点却看得明明白白,比如同桌的诸多小问题、大人的缺点……这么讲寓言,其实是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让孩子懂得做人的智慧。

二、让“讨论”走进课堂,展示寓言情理智慧

“讨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日:“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但我们没有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讨论”上升为中小学生可以使用的“讨论教学法”或者“讨论教学思想”。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布鲁克菲尔德等教授的《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实用讨论式教学法》,详细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堂上是如何使用讨论进行教学的。我国驻美大使馆知识产权专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杨国华先生也创作了一本《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但没有涉及中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讨论”。

另外,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把讨论教学用到了极致,这个国家就是芬兰。到芬兰考察,一定会发现该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视讨论的国家。他们从小学开始,每一门课程都强调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技巧的讨论者”。芬兰教育家詹姆斯·莫法尔告诉老师和学生:“讨论是大家在共同思考。”他们认为讨论的价值有:创造、发展和打破既有的人际关系;构筑自己的形象;休闲消遣;解决问题;作出决定;创造新的决定;设计、发明;开始产生兴趣,继续彼此的共鸣;制定标准。而有了这样的真实讨论,课堂就会不一样吗?芬兰母语教材中也有寓言,他们的教材与教学是怎样的?

乌龟和兔子争论谁跑得更快,于是他们分别商定了比赛开始的时间和终点。兔子坚信自己的速度,根本没想着赶紧跑,而是心安理得地躺在路边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跑得慢,因而不敢有丝毫松懈,绕过熟睡中的兔子,率先到达终点,最终赢得了比赛。

勤能补拙是良训。勤勉的人往往能够胜过那些虽有天赋但终日无所事事的人。

(1)寓言与我

①我像寓言中的乌龟还是兔子?

②我相信寓言所提示的道理吗?

③对这个寓言,我有什么看法?

(2)寓言与其他文章

①看过与之相類似的文章吗?

②为什么这类文章得以流传?

(3)寓言与社会

①我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寓言中像兔子或乌龟一样的人?

②孩子们通常同情哪个动物?成人呢?

③对于当前世界,这个寓言中有哪些有用信息?

(4)知识扩展

寓言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通常用动物来充当主角。这是为什么呢?

九个问题,他们用近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研究。最终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需要深思才能回答。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后的十道题中没有“讨论”这个词,甚至小学阶段的寓言课文后的练习都没有出现“讨论”。我们的寓言教学,一则寓言如果是精读课文,就教两课时;如果是略读课文,只能教一课时。因此,课堂上学生往往也只能从知识角度简单地理解道理,习得寓意。寓言的深度学习,带有创作味的深度学习,也就很难出现在课堂上。对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作进一步开发,如《守株待兔》的教学,笔者借鉴芬兰教材的做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1)寓言与我

①我像寓言中的宋人吗?

②我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

③对这个寓言,我最想说什么呢?

(2)寓言与其他文章

①《守株待兔》与《南辕北辎》为什么要放在—起学?

②今天的我,为什么还要学这类文章?

(3)寓言与社会

①我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像寓言中那位宋人一样的人?

②你能预测这个宋人的未来生活吗?你会同情这个宋人吗?

③结合实际,你觉得这个寓言中有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4)知识扩展

寓言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则寓言虽然有动物,但主角不是兔子,而是那个宋人。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宋人干的事吗?

这些发散性问题能激發学生去发现寓言中的智慧,也能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灵感。因为真正的讨论,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讨论前要有准备,讨论中肯定有争辩,讨论后注定有收获。

三、尝试寓言写作,揭示寓言创作智慧

统编教材对寓言的编排,并未涉及寓言写作。美国作家克莉·梅杰斯对创作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事实上,如果你愿意这么想的话,所有的阅读甚至是纯粹娱乐性的阅读都能算得上创作。只要你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后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篇文章?又或者‘为什么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只到230页为止?又或者‘为什么它在中间写得很勉强,后面又好多了?又或者‘为什么这本书的后面和第一章的预示不相符?如果你有这些疑问或者任何与此书相关的写作手法的疑问的话,那么,我的朋友,你就是在创作。当然,你还必须要回答那些疑问。你每次这么做的时间,就是在学习更多的写作技能。”这告诉我们,只要阅读中发现了问题,有了思考,创作就发生了。

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寓言单元时,还要求学生读《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莱辛寓言》。学生会发现它们都写到了“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大家比较熟悉,其他三本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拉封丹的《狐狸和葡萄》是这样的:

一只加斯科涅的狐狸,也有人说是在诺曼底,他已经饿得半死,望见架上的葡萄,看样子完全熟了,葡萄皮红里透紫,显得十分鲜艳。这个滑头很想饱餐一顿,无奈葡萄架高不可攀。于是他不屑地说道:“这葡萄又青又酸,只配给那些粗汉。”吃不着就说葡萄酸,还不如发几声怨言。

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是这样的:

饥饿的狐狸钻进了果园,那里一串串葡萄熟透了,多汁的果实如宝石般闪闪发亮,看得狐狸眼馋起来。倒霉的是它们高高地悬挂着,不论狐狸怎么努力,只能是眼睛看得见而牙够不着。狐狸白白费劲了一小时,只好走开,一边懊丧地说:“得了,这算不了什么!葡萄不过是看起来好看,但都是青的,还没有成熟,现在吃一定很涩嘴酸牙。”

莱辛的《狐狸和葡萄》是这样的:

“它是酸的!”狐狸这样评价一串长久以来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见了,便说:“你说这葡萄是酸的?我说它不酸。”说着,就飞过去尝了几颗。发现它出奇的甜,于是叫来上百个贪吃的家伙。

“来尝尝吧!狐狸说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尝了,不一会儿,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没有狐狸冲着它蹦跳了。

赞扬往往比批评给人带来的危害更大。

四位寓言家都写了一件同样的事,那就是狐狸怎么都够不着葡萄;不同的是,他们每位都增加了一些文字,寓意与伊索的完全不一样(伊索的《狐狸和葡萄》的寓意是“有些人志大才疏,办不成事,就归咎于时机未到”)。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保持“狐狸够不着葡萄”这个中心意思不变,尝试增加一些内容,写出不同寓意的《狐狸和葡萄》。有学生让狐狸找到了梯子,寓意是临时够不着不要灰心,方法如果只有一个当然无法实现目标;有的学生居然让狐狸气死了,寓意是不能因为目标实现不了就想不开,活着才是重要的……

只读不写,阅读中的诸多思考及灵感,可能会瞬间消失,非常可惜。紧抓寓言的本质特征,尝试寓言写作,让写作从以往的“应试”走向“应世”,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寓言智慧,实现言语智能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寓言缺点狐狸
时装寓言
跟踪导练(五)2
狐狸和猫
狐狸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狐狸便当
缺点背后的阳光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挨打有因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