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分析

2020-11-28李佩东

中外医疗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李佩东

[摘要]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便利选择自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或者是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对照组为92.0%,实验组为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552),客观有效率对照组為36.0%,实验组为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564);在发生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8,P=0.008)。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或者是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效果都十分显著,但是应用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加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以及使用价值。

[关键词] 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9(a)-0107-02

肺癌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并且具有颇高的发病率,而在所有肺癌患者中有将近8成患者是非小细胞肺癌,细分之后主要可分为腺癌、大细胞癌以及鳞状细胞癌[1]。有研究表明吸烟、遗传以及大气污染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诱因,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以外,电离辐射和环境接触也可能导致患者患得非小细胞肺癌[2]。相对于小细胞肺癌来说,非小细胞癌的癌细胞因为生长分裂的速度较慢,所以其转移的情况发生也会比较晚,而大约30%~60%的非小细胞癌患者会有脑转移发生,发生脑转移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差[3]。该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保障能够有效地进行研究,便利选择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最低年龄是42岁,最高年龄是68岁,平均年龄是(55.68±4.32)岁;鳞癌患者有7例,腺癌患者有18例。实验组当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最低年龄是43岁,最高年龄是69岁,平均年龄是(55.74±4.41)岁;鳞癌患者有6例,腺癌患者有19例。患者都具有齐全的病案资料,且符合该次研究的相关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非小细胞肺癌症状经由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病情予以确诊,该次临床研究报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人同意配合参加该次临床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该次研究工作的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厄洛替尼(批准文号:H20120102)靶向治疗,用量是150 mg/ d;而实验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国药准字J20180014)靶向治疗,用量是250 mg/d。当患者发生不可耐受毒性或者是患者病情发生进展时,停止用药。观察患者的颅内病灶情况,若没有发生进展,则继续予以观察;若发生进展,则实施脑放射疗法,平行照射2 Gy/次,坚持治疗4周。若存在单个转移的病灶,则可以适当缩小放疗的范围予以治疗,调整剂量至15 Gy,并控制总剂量小于60 Gy。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其评价标准是:①完全缓解:患者的肿瘤消除完全,并且维持时间超过28 d;②部分缓解:患者的肿瘤消除超过50%体积,并且维持时间超过28 d,同时无新病灶出现;③病情稳定:患者病灶部位两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下,同时无新病灶出现;④病情进展:患者病情没有达到稳定、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的标准。疾病控制率=1-病情进展率,客观有效率=部分缓解率+完全缓解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发生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患者比较少,对照组患者比较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症状主要包含低热、胸部胀痛、咳嗽等,确诊后以晚期居多,多出现咯血、疲乏或食欲减退等情况,常常会延误病情的治疗,所以在患者的病情被确诊后一般都已经是肺癌晚期,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4]。在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全脑放疗以及化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但是因为神经胶质细胞同脑部毛细血管壁会在血浆和脑细胞之间形成一道屏障,脉络丛也会在血浆与脑脊液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屏障会对由血液向脑组织传递的物质进行阻止,所以全脑放疗以及化疗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导致治疗无法取得期望的效果[5-6]。厄洛替尼能够有效抑制络氨酸激酶的活性,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合对于细胞当中络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以及下游信号的传递有着抑制效果,同时对于肿瘤细胞对人体侵袭、转移以及增殖也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此药物具有优秀的口服吸收效果[7]。吉非替尼同样可以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结合对络氨酸激酶起到抑制效果,该药物具有较好的细胞渗透效果,可以通过口服在脑部发挥药效,能够有效抑制对脑部的损伤,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控制效果良好。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应用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不良反應发生方面,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0.05)。结果表明,在厄洛替尼或者是吉非替尼两种药物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应用吉非替尼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疾病控制率对照组92.0%,实验组96.0%,与董娅[8]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92.50%,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6.50%,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该研究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或者是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临床疗效都比较良好,但是应用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可以相对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以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思莹.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4):50.

[2]  李静.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中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的效果及生存情况[J].临床研究,2019,27(10):59.

[3]  段梅艳.吉非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中应用比较[J].西藏医药,2019,40(4):73.

[4]  王芳.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5):55.

[5]  呙晓梅.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882.

[6]  龚星.对比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5):779.

[7]  姜彩虹.研究吉非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3):169.

[8]  董娅.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Meta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32.

(收稿日期:2020-06-05)

猜你喜欢

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结合中医调整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靶向治疗对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分析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