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理论及其对民办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适用性探究
2020-11-28邬巧
邬巧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
1 分布式领导的内涵
20 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吉布提出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领导者的领导者”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等思想影响,分布式领导的理念得到教育学者的广泛瞩目并将其引入教育学中[1]。
1.1 分布式领导的实质
1.1.1 分布式领导要义
分布式领导的要义落在“影响”,分布式领导研究与实践的侧重点应关注影响源、 影响模式及影响效果等方面。即领导研究的观察对象扩展到(甚至重点关注)下属,而非集中于领导者,由此,分布式领导的关注点继而转向可能成为领导影响源的各式人物的领导能力的建设。研究的范围拓宽了,变得更复杂,也更有实践意义[2]。
1.1.2 分布式领导的核心
分布式领导的核心是“领导者增量”和“领导实践”。斯皮兰提出“领导者增量”在于更多领导者相加产生的更大的影响力,并非领导者人数的增加。而“更大的影响力”来源于领导者群体间彼此的协同增效和互惠式互依(即取长补短、相互帮衬)。
“领导实践”开辟了围绕领导实践来构筑理论的先河,领导实践(包括思维和活动)只有通过领导任务的执行才得以体现,而领导任务的执行是在领导者、下属、情境互动之中或通过三者互动发生的。
1.2 分布式领导的特征
1.2.1 领导者相加性
分布式领导的首要特征是分布式领导是至少两人从事的领导行为。领导权力不只是掌握在领导者的手中,还应属于学校各个层面的任何合适的人,如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成员等,他们具有不同领域的技能与专长,可以担当不同领域的领导者。所以,领导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表现为领导者的叠加[3]。
1.2.2 共同任务性
共同领导的前提是共同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也能拥有了与责任相应的领导权力。责任不相重叠,权力不相交叉,令学校的有限资源发挥无限的潜力,每位成员的能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最好的发展。在各自专长的任务方面,组织成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导下,为实现组织目标分享权力,贡献能力。
1.2.3 相互依赖性
格隆(Gronn)等认为“共同行为”是分布式领导最重要的特征,共同行为是相互作用结果的累积性动力。人们在一起工作,通过相互互动激发彼此潜在的专业特长和首创精神,使组织内的领导者成为一个创造性共同体,他们相互信赖、相互协调,各个任务的领导者与其他领导者和同事一起工作,为完成总体的任务共同激发动力。
1.2.4 情境性
情境是领导行为的构成因素之一,包括学校领导的日常工作和工具。领导者从早上到学校至晚上下班前在学校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即为日常工作。“工具”就是指人们实践思想的外化表现,其中包括教师评价观测方案、学生的活动作品、学生评估数据和课程计划等。
1.2.5 实践性
分布式领导理论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分布式领导关注影响,关注追随者、非正式和正式领导者与其情境交互作用的领导实践。领导实践要求领导权力在多个领导者间合理、有序、动态地分布,并随学校规模、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目标及领导者的风格的不同而变化。
1.3 分布式领导的类型
(1)根据领导实践中领导角色分布方式的不同,Spillan[4]提出分布式领导的3 种类型:协作式分布、协同式分布和集体式分布。协同式分布是指依据先后的顺序,领导者共同努力,分开并独立完成同一任务的不同阶段。协作式分布是指两位及以上领导者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项特定任务,任何一位领导者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其他领导者实践活动的基础。集体性分布是两个及以上互相依赖的领导者,独立完成共享性目标的领导实践。
(2)根据分布式领导在组织中的发展程度,MacBeath 将分布式领导分为6 种形式:①正式的分布即传统的赋权方式,通过对教师赋予正式的领导职位以赋予其相应权力;②实用性分布,任命教师应对学校的非常规事务(一般是一些外来任务);③策略性分布,出于对学校长期发展的考虑而对教师进行的任命;④渐进的分布,当组织成员在某个领域展示出领导才能时,学校领导赋予成员更多的责任;⑤机会性分布,指在某些时刻,组织成员展现出某些领导能力,这些领导能力具有“承担”责任的特质;⑥文化性分布,是分布式领导的最高形式。当前面5 种领导分布嵌入到学校生活中是其实现前提,组织成员感受到学校领导广泛分布的氛围,每个成员都能在专长领域担当学校领导责任[5]。
2 分布式领导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适用性探讨
研究表明,分布式领导模式非常适合运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且将会推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理由有三。
2.1 高校育人目标讨论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为己任。落实到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管理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
2.1.1 学校之根本在于育人,育人之根本在于以学生为主体
育人是学校工作之根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严峻挑战,以往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加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创新。
2.1.2 共性与个性统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均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基础上的个性自由而独特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而非所有个体都遵循同一模式而毫无二致的发展模式。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因人而不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抓好德育工作,凸显和保障思想教育工作主体地位;以班会、课堂、学生宿舍为阵地,以军训等各种活动为契机,以家庭、学校、社会联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共性;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应有权利,相信学生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发展学生的个性。
2.1.3 尊重学生权利,推进高校学生自主管理
2016年6月实施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随之,2017年9月实施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总则第五条新增“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及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新《规定》确立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权利,既反映了学生法律地位的变化,又反映了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重要转变,充分彰显高校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2 高校学生自主管理中分布式领导理论的适用
2.2.1 分布式领导是推动学生自主管理领导实践和学校领导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首先,分布式领导给研究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布式领导视角认识到以人或角色为基础的传统领导力概念与组织中的工作现实极其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开展领导实践探究必须要超越记录领导策略这一层次。即对领导行为的探究不应仅关注领导者个人行为,而应扩展更加全面地将领导力作为实践的理解,包括领导源、影响的因素、领导者相加等[6]。
其次,按照分布式领导的观点,系统层面的领导行为是研究领导实践的适宜分析单元,而非一个或数个领导者的行为。研究领导实践,还需要深入现实的领导情境,研究实践中的领导者。如果仅关注的是教师领导者,或只是单一地关注一位或多位正式领导者,而忽略追随者的主体——学生,就无法对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领导实践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2.2.2 分布式领导创新了学生工作的领导模式,为学生组织改善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实行分布式领导,有利于在学生组织成员间建立平等合作彼此信任的关系。分布式领导理论认为学生组织领导者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能力、任务、 情境将领导职能动态灵活的分配给多位组织成员。实行分布式领导,扁平的相互作用模式和领导结构,摆脱传统的“领导者—跟随者”的学生管理模式,意味着新型专业关系的产生。这一新型专业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只有一致的认同且组织成员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平等合作关系,领导力才能实现。
其次,实行分布式领导,能充分发挥未开发的学生组织成员的领导潜力。分布式领导着眼于领导实践是如何在非正式和正式领导者间的分布,包括在学生领导过程中指导和动员其他学生的许多学生组织个体的活动。分布式领导超越了领导力的边界,且以高度的学生参与为前提,又包括各种各样的技能,专长和才干。它强调合作、分权,提倡把权力分布于各组织层面,每个个体都是其领域的专家。
2.2.3 实行分布式领导,最大化学生管理总体的领导能力,提高学生领导效能
Bennett 等强调分布式领导是一群通力合作的个体反映出来的特征。实行分布式领导,能让更多人参与领导实践,而这些个体会了解更多学校和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组织的集体能力也将提高,能解决自身的缺陷问题,从而使学校实现最大化的总体领导能力。此外,分布式领导能促进学校效能的提高。学校中的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教研组组长对教学方面具有很多的专业知识,将学校领导力分散给他们,就能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学校领导力的效能,并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绩效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分布式领导理论为自主管理推波助澜,两相结合,将分布式领导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必定会碰撞出新的管理模式。
3 分布式领导理论下的应用性高校学生管理框架
基于先前学者对分布式领导提出的概念框架的归纳和总结,该文结合笔者10 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通过对学生访谈和观察结果的分析,并就分布式领导的重要变量进行归纳,从分布式领导主体要素(成员领导意愿、成员领导技能),分布式领导情境要素(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分布式领导实践特征要素,分布式领导效能要素(学生效能、教师效能)4 个层面,提出了分布式领导理论视域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概念框架(见图1)。
图1 分布式领导理论视域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概念框架图
4 结语
学生自主管理包含对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发展方面的自主管理及参与学校管理在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贯彻学生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变革要求把培养能够自主发展、 全面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教育变革的目标; 分布式领导与学生自主管理的结合,为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有利于培养民办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