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翔县森林城市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

2020-11-28王莹盼

绿色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凤翔绿化林业

刘 倩,王莹盼,金 辉

(1.陕西省凤翔县中心苗圃,陕西 凤翔 721400;2.陕西省凤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陕西 凤翔 721400)

1 引言

凤翔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近年来,凤翔县通过大力开展“生态型、民生型、科技型、安全型、法治型”五型林业建设,2017年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创新林业发展新常态,把“一路一带”“一村一品”“一山一景”做为全县绿化的重点,全县生态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百万亩森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hm2,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已成为凤翔县主色调,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城乡绿化建设成就

2.1 县域宏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凤翔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建设“绿色凤翔”,打造“关中最美县”,明确提出了建设“活力凤翔、美丽凤翔、幸福凤翔”的三大建设目标,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过程中,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并重为原则,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区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干杂果经济林建设等工程,按照“道路景观化、荒山生态化、城镇园林化、企业公园化”的生态建设目标,构建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以城镇、乡村重点绿化为依托,以公路、河渠、堤坝等沿线绿化为主体,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置,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并在全县启动退化防护林改造,全面提升生态防护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水平,使凤翔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2 积极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近年来,凤翔县坚持把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至2017年底,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600 hm2、飞播造林2945 hm2、封山育林1266 hm2,森林管护122000 hm2;退耕还林600 hm2;营造三北防护林1000 hm2,封山育林2066 hm2,治理水土流失342 km2。在全县境内基本形成了点、片、网、带相互交织的林业生态屏障,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执行“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合造共有和房前屋后及生产队指定的地方造林归个人所有”的政策,采取大会战和零星植树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造林和管护结合等办法,使林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3]。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政策落实,各种经济责任制实行,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98年开始,随着国家林业投入的加大,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区域绿化等项目,掀起了建设山川秀美新凤翔的高潮,凤翔县林业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城区、山区的现有森林植被加强管护和封山育林,对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在台塬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兼具的干杂果经济林;在全县开展以道路、河流两岸绿化为主的景观生态林营造;对镇街、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十三五”期间,凤翔县始终坚持建设“绿色凤翔”,打造“关中最美县”的目标不动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五年来林业投资1.27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为森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城乡绿化快速发展,城区绿色基调初步形成

1995年以前,凤翔县城区总面积不到2 km2,人口不足2.2万人。凤翔县城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17年城区面积约6.9 km2,城镇人口7.2万人(不包括暂住人口)。

植被是衡量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最好指标,一般采用植被的覆盖状况为最主要的探测手段。凤翔县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采取“借地生绿、租地造绿、扩地增绿、庭院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绿化”等措施,在县区营造“四水并流绕雍城,两山围合凤翔美”的意境,谋划了“一城、北带、三园、多廊、多点”的布局,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段,形成了“花草遍地,城在林中,碧绿围城”,独具特色的“显山、露水、见城、透绿、赏花、品桃”的县城绿化风貌。2017年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5.02万t,无害化处理率95.1%,污水排放量403.6万t,污水集中处理率95.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71.47万m2,覆盖率43.8%,城区公园绿地面积114.09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07 m2。凤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绿化、高效率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实施县城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改善县城环境,提升县城品位。

2.4 涉林产业实力不断提升

凤翔县在“十三五”期间,依托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县经济林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工作举措,先后建设干杂果经济示范基地、苹果经济林建设基地等工程。北部千山余脉主要以森林文化、林下养殖、蜂蜜产业为主;中南部土层深厚、塬面开阔,昼夜温差大,区内苹果、花椒、核桃、桃、杏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已趋于完善。2017年凤翔县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积极推动“五型”林业建设,实施“千村万户”绿化工程,继续推动经济林基地建设,全县涉林产业实力不断提升。

2.5 旅游产业初见成效

凤翔县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但是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基础薄弱。近年来,凤翔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旅游业当作是凤翔经济转型出路之一,为了开发当地旅游业,多次派人到外地旅游景区考察学习,积极完善凤翔文化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并对凤翔东湖、灵山景区、宝玉山、雍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先秦陵园博物馆、笙箫园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开发,力求提升凤翔文化旅游产业实力,逐步将凤翔县打造成为西北地区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358.1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4.2%,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6 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生物多样性稳中有升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凤翔县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成立凤翔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积极开展森林管理以及湿地公园等管理工作,加强森林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

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社区共管活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保护了县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2.7 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日益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凤翔县林业部门狠抓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地林木管理,征占用林地实施定额管理,林木采伐实行限额采伐制度,森林管护划分责任区、层层落实管护责任,森林防火成立专业化扑火队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成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日益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森林火灾受害率被控制在0.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3 森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虽然凤翔县森林覆盖率为39.02%,但是林地结构不合理,有林地残次、稀疏林分居多,林分总体质量不高,森林建设中对城市饮用水源涵养林建设重视不够,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特别是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有林地面积为48020.8 hm2、灌木林地6845.6 hm2,宜林地8086.3 hm2。全县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41.3 m3/hm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6.0 m3/hm2)的48.00%。因此,从林相和单位蓄积量看,凤翔的森林资源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重点镇绿化亟待提高

凤翔县是水土流失重点县,自然条件差,气候干旱,降雨量少,据统计全县还有8086.3 hm2宜林地需要进行绿化治理,未绿化的荒山荒地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造林绿化难度加大。城镇绿地也多以灌木和草皮为主的单层结构,乔木层构建不充分,镇政府驻地人口居住密集,绿化树冠覆盖率不高,未能形成乔灌草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绿地结构,尚不能够满足市民对休闲绿地的需求,也与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建设提高。

3.3 生态网络连通有待完善

根据“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理论,在一给定区域内,只有建立起了合理的森林生态网络,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该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凤翔全县“面”状林地进行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在镇“点”上,大型公共绿地建设不足,连接“线”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主要河流、道路已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廊道绿化建设,但尚存在道路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植物空间配置层次不够丰富、绿地植被结构与近自然结构有一定距离等问题,且局部地段行道树长势不良,与森林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结合河道整治和道路修建加强改造、绿化建设,提升道路绿化景观质量,打通绿地之间联结,是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3.4 乡村绿化有待加强

凤翔乡村人居林建设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乡村绿化滞后,绿化树种主要以国槐、杨、柳、红叶李、樱花、柿子、核桃等为主,树种杂乱,没有突出乡村地方特色;同时,乡村休闲公共绿地长期被忽视,居民缺少公共休憩绿地,但与广大农村的需求与广阔空间来比,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凤翔县应本着“生态优先、安全宜居”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加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引导,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力度,进行科学规划,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3.5 产业富民能力有待增强

凤翔县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水果、干杂果、种苗产业等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水果经济林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有待提高,林业产业富民能力与其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林业产业链不够长,产品加工水平还较低,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不高,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没有创新的林产品品牌,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加林业产业的富民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利用率不高,森林旅游产业尚未形成,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差,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民俗旅游在发展规模、旅游创意及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尚存空白。凤翔县涉林产业的富民能力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3.6 生态文化载体有待丰富

生态文化包括自然遗产文化、历史人文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现代林业文化等方面,森林城市文化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4,5]。生态文化有形载体主要有古树名木和各类纪念林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各类游园、农业园区、林业生态村等形式[6]。并通过举办生态文化节及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传播无形载体,充分挖掘森林文化、丰富湿地文化、推广生态文化和丰富林业生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产业与文化共同繁荣。

凤翔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东湖景区、灵山景区、先秦陵园博物馆、雍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并且每年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旅游活动,旅游业出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局面。同时,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资源包括:宝玉山道教文化旅游,以泥塑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果品采摘、农家乐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但是,从目前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看,一方面是生态旅游区科普文化的要素与设施亟需加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传承生态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的森林、湿地旅游的文化要素注入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提升对游客吸引力;另一方面,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主要体现在全民义务植树、纪念林、古树名木管护等方面,而对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信息挖掘和利用还有一定的潜力,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

4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

根据目前国内生态用地的研究现状,结合凤翔县的实际,凤翔生态用地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森林绿化面积的增加、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产业富民。其中森林绿化面积增加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增加(含宜林荒山、工矿企业造林、25°以上的坡耕地)、“三网”建设、城镇绿化、村组绿化4个方面。

4.1 绿化面积增加潜力

4.1.1 森林生态资源增加潜力

(1)宜林荒山造林。根据凤翔县最新林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凤翔县还有8086.3 hm2宜林荒山可以用于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另外还有255.2 hm2的疏林地,调整林分结构来提高整体森林质量。

若将8086.3 hm2的宜林地全部造林绿化,全部成林后可使凤翔县森林覆盖率提高6.56%。

(2)工矿企业绿化。凤翔县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和“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要求,根据工矿企业年计划用地规模,估算今后可完成造林绿化200 hm2,可增加林木覆盖率0.16%。

(3)25°以上的坡耕地。凤翔县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220 hm2,若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可增加林木覆盖率0.17%。

4.1.2 三网优化潜力

以“水网”“路网”和“农田林网”为主体的“三网绿化”,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凤翔县的农田林网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目前,农田林网有断带的现象,只需要进行补植、补造。

水网:根据《凤翔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凤翔“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凤翔县未来还有约400 hm2左右河道景观坡面需要绿化美化,主要为横水河、雍水河、七里河河道两侧以及东风水库和白荻沟水库直观坡面绿化。

路网:凤翔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段,县城距西安159 km,距宝鸡市44 km。210省道横穿凤翔县南北,在陈仓区与连霍高速相接;104省道横贯县城东西,连接岐山与千阳县;宝汉高速从凤翔县西南部穿过,向西北连接千阳县、陇县,南部在陈仓区千河镇与连霍高速连接;同时陇海铁路线从区域周边经过。县境内12条支线连接各乡镇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宝中铁路穿境而过,宝鸡机场位于县城东5 km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通往各乡镇的交通网络。据《凤翔交通十三五规划》至“十三五”末建设合凤高速35 km、高速引线13 km、国省道改造49.8 km、完成凤翔大道建设11.8 km,还需绿化美化的道路至少为109.6 km,道路可绿化面积1096.00 hm2。

根据以上分析,河、路两侧绿色通道建设若全部用于绿化建设,可增加生态用地1096.00 hm2,如将其全部用于生态建设,则可使凤翔县林木覆盖率提高0.88%。

4.1.3 主城区与村镇绿化潜力

凤翔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但城市建成区道路有2条需要补植补造,其它道路和城市绿地要进行提升改造;城郊周围遵循见缝插绿、添色增彩的原则,完成绿化面积40.00 hm2。

在村镇绿化方面,虽然乡镇、村庄绿化率分别达到37.4%和39.0%,满足了省级森林城市指标要求。但凤翔县提出继续提升村镇绿化美化水平,按照“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标准要求,尚有111个村庄要进一步进行绿化,约有造林绿化潜力74.00 hm2。

若将上述潜力土地全部完成绿化,则共可增加新的绿地面积114.00 hm2,由于其不是林业权属用地,故仅可增加林木覆盖率0.092%。

4.1.4 灵山景区绿化提升

灵山景区陲秦川西端,山中名景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与寺内铁佛、大锅、卧佛像、老母亭共称八景。净慧寺从1992年批准开放以来,常住僧俗20多人,并新修上山油路15 km,在梅子岭前后打上水泥台,各院铺上地砖,山门前打造水泥停车场3000 m2,寺庙内外绿化植树植草300多亩,对寺内所有圣像进行了重新彩绘,使净慧寺重放异彩,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得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景区仍需继续提升绿化档次,并在周边山体上进行立地造林。形成乔、灌、草三者相结合,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绿化建设面积约200 hm2,可使凤翔县林木绿化率增加0.16%。

4.2 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潜力

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凤翔县单位面积森林固碳能力较强,森林碳汇能力高,生态效能尚未充分发挥。根据《陕西省2011~2020年森林抚育补贴实施方案》,今后10年,通过大力开展天然林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在提高单位林分蓄积量等长期性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4.3 湿地保护与恢复潜力

据凤翔湿地的调查统计资料,凤翔县现有湿地总面积1597.00 hm2,占凤翔县土地总面积的1.29%。根据《陕西凤翔雍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布局,凤翔将在未来10年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及其资源,重点放在湿地公园及重要支流,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保护点,河流湿地主要保护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经调查、测算,可通过实施生态防护林60.00 hm2,水生植物恢复10.00 hm2,还湿(滩、草)措施恢复湿地32.00 hm2。

4.4 生态产业发展富民潜力

“十三五”期间政府还将加大林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

4.4.1 经济林产业

凤翔县现有经济林面积2.10万hm2(其中苹果经济林1.78万hm2,其他经济林0.32万hm2)。“十三五”期间在平原区建设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在北部建设以种植核桃为主干杂果经济林,实用原料林油用牡丹667.00 hm2,至本次规划末期(2026年),凤翔县经济林的规模将会达到3.00万hm2。

4.4.2 森林生态旅游业

森林生态旅游主要包括湿地公园旅游以及依托北部千山余脉开展森林休闲文化业、森林康养、森林小镇和“林家乐”等。

5 对策建议

5.1 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对现有宜林地、荒山荒坡进行造林,对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以“水网”“路网”和“农田林网”为主体的“三网绿化”,需要进行补植、补造;对城市、村镇各条道路、公园增加生态停车场等,加大灵山景区绿化提升。

5.2 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发挥生态效益

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在提高单位林分蓄积量等长期性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5.3 保护与恢复湿地,维护生态系统

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不仅提高湿地中生物多样性,同时对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健全生态系统。

5.4 发展富民生态产业

加大经济林建设,对低产低效经济林进行改造,扩大核桃、油用牡丹、花椒等经济林规模,完善产业链体系。

猜你喜欢

凤翔绿化林业
凤翔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乡村主力“回流”——凤翔区农民“弃城返乡”现象观察
朱屺瞻《绿化都市》
凤翔探索“提醒制”
land produces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