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服务再探讨*

2020-11-28王虽然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射频馆员

王虽然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服务再探讨*

王虽然

(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5G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在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5G环境下的应用也势在必行,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RFID)和增强现实(AR)这两种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服务增加了新的价值与活力,同时,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也给高校图书馆馆员带来新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增强现实

20世纪末,凯文·阿什顿首次创造了物联网(IoT)这个词。他把射频识别(RFID)作为连接互联网的先决条件,他发现如果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物品和人都配备了标识符,那么计算机就可以方便地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清点,除了使用RFID外,条形码、QR码和数字水印也可以用来标记机器。21世纪初,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有关报告,并得出结论认为物联网可以创造出大量创新的应用和服务。物联网中的每个对象都具有联网功能,将能够相互通信、访问互联网服务并与人互动,且携带唯一标识。由此,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已经成为物联网的主干。2012年,IPv6发布。2014年,大约有121亿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扩大到到500亿台以上。

5G时代带来的物联网发展,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产生的数据类型将会越来越多。物联网(IoT)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理对象等连接媒体将设备彼此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在最少的直接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收集和传输数据,即可提供满足各种高校图书馆需求的服务。物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许多应用服务机会,包括跟踪书籍的使用情况、统计读者的到馆人数、馆内设备和书籍的安全、读者的全新体验等。比如特藏书籍或古代文献室的传感器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空间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以保障书籍安全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善其服务和丰富其馆藏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关于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学界已有丰富的成果,关于射频识别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也有可观的收获。但由于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日新月异,有些论述有时过境迁之嫌,有些论述尚有不周全欠周密之处,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1 物联网部分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场景

1.1 射频识别技术(RFID)

“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2],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效性和独一性,其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门禁、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等。

射频识别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 几点。

第一,根据射频识别技术的“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特征,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校园内设计和构建自己的自助服务亭,以提升服务功能。

首先,建立自助服务亭将大大延长图书馆在日常开放以外的可用时间。尽管各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开放时间较之一般图书馆要长,但依然无法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读者在图书馆日常开放时间之外如有需求则无法进入图书馆。而自助服务亭的建立,则意味着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已是“全天候”,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其次,建立自助服务亭将大大拓展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多数高校校园占地面积大,校区众多,师生读者到图书馆查询借阅有诸多不便。有了自助服务亭,实际上使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扩大到整个校园,读者可在校园的任何地方方便快捷地获取有关图书情报信息。

再次,由于新形式自助服务的解决方案以各种机器或软件的形式出现(诸如库存读取器、图书分拣机、自动搬运系统之类的工具),不仅使图书馆的相关应用服务更加方便快捷,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和馆员群体的日常活动。

总之,延长时间、拓展空间、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改善图书馆读者的使用体验和降低成本,高校图书馆设计和构建自己的自助服务亭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第二,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构建具有大量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的网络系统,有利于书籍流通。

书籍的流通需要借助RFID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具有大量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的网络系统。其具体过程大致如下:①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即提供具有RFID技术的常规标签,标签在书籍入库前须粘贴在书本上。②自助亭以交互性方式向用户提供有关他们要查找的书籍的信息或跟踪其借书活动,读者通过RFID标签可以了解作者信息和书中的详细内容,并预约想要借阅的书籍。对于部分读者而言,在图书馆内查找书籍仍然存在困难,而射频识别技术所具备的指导读者借阅书籍的功能可以以最先进方式解决此问题。③自助设备通过RFID阅读器可以跟踪所有借出的书籍,并提醒读者归还日期。构建这样一个网络系统,不仅给读者查找、借阅书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使图书馆的书籍流通更加畅通,从而大大提高书籍的使用效率。

第三,射频识别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相结合,以提高图书管理效率。

这里所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指ILAS,即总分馆管理系统。许多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拥有多个校区,主校区设有图书馆总馆,每个校区设有图书馆分馆,院系的资料室也可视为图书馆分馆。如此,当下的高校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图书馆系统,其管理系统也一般采用ILAS。

总分馆管理系统将散在的单独的多个图书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综合功能。将RFID技术与总分馆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图书管理流程更加简洁流畅、图书管理资源更加节约,从而使图书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校园师生的阅读行为模式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测试,以了解校内读者在没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如何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交互。对自助服务亭的各种借阅需求开发应用程序,使它可以在现成的平板电脑上运行,将成本降低,并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熟悉和直观的服务,需要在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严格地关注应用程序简单便利的使用效果。

总之,射频识别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1.2 增强现实技术(AR)

如果说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服务中给读者带来的主要是方便快捷的话,那么增强现实技术给读者带来的将是舒适与个性化。

增强现实技术(AR)的定义为“实时将现实世界的视图合并到数字图像上”,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3]。它与虚拟现实不同,虚拟现实(VR)是“一种计算机技术,可以模拟真实或想象中的环境,以便用户可以像实际存在的环境那样与之交互”[4]。换句话说,VR模拟现实并试图取代现实,而AR为人们周围的世界提供了数字增强功能。增强现实技术在军事、医疗、文物保护、工业、信息传播、娱乐旅游、市政建设规划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AR)的现有功能使其非常适合图书馆、博物馆和类似机构。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读者迅速了解馆舍布局、设备配置、资源分布等图书馆物理功能结构,还可以进行信息服务推广以提升读者参与度。新的技术服务使图书馆读者无需下载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即可轻松创建自己的免费或低成本AR内容。在寻找书籍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手机扫描阅览室的二维码,进入增强现实界面,在手机的应用程序上查看或者创建简单的AR内容,根据界面的指引方法帮助读者找到对应书架和特定的书籍。另外,使用个人账户可以免费访问个人空间里的应用,这是一个在线的程序,与单独使用该应用程序相比,它可以更好地控制和操纵AR内容。

图书馆可以用该技术为用户创造数字体验,将数字信息纳入物理浏览的体验中,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前景之一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个性化交互,比如投影在地板上的互动游戏、屏幕上的数字展览、图书馆中的大屏幕(可用于提供各种信息),均可与读者互动。未来,图书馆还可以与作者和技术人员合作,创建新的互动故事,使读者可以沉浸其中。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体验文献中的虚拟世界时又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现实世界。读者沉浸在新的世界中是他们喜欢读书和参观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正好是增强现实技术发挥作用的地方。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始为用户提供享受此类应用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坐在舒适的图书馆中就可以学习和探索。

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同射频识别技术一样也是广泛的,但它们给读者带来的新体验则各有侧重,后者主要是方便快捷,前者主要是舒适和个性化。

2 高校图书馆物联网实施的其他领域

除上述射频识别技术、现实增强技术的应用场景外,高校图书馆物联网实施还有其他领域尚可进一步挖掘。

2.1 读者教育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已有论者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5],这里想补充的是,读者服务包括读者教育,向新生读者提供信息定向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内部布局、书库资源和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应有之义。物联网技术在读者教育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可以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的自助虚拟导览,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框架结构、馆藏信息、服务功能“一目了然”;图书馆在馆内的不同区域设置无线设备等信标,当读者访问特定区域时,他们的智能手机将播放有关视频或音频,向他们传达更多关于该区域的信息,以及如何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2 通知服务

通过Wi-Fi或蓝牙,发现图书馆内某些区域的读者的智能手机,并发送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如馆内正在进行的读者活动或突发的紧急事件)。读者在进入图书馆时,嵌入在读者校园卡中的物联网将触发通知,告知其借还书的截止日期及欠款金额,并通过带有付款链接的通知将读者引导至付款 页面。

2.3 馆舍安全

对馆内各种设备实施智能化控制,安装连接到物联网的烟雾传感器、雨水传感器,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馆员迅速处理,以保障书库和书籍安全。空调的智能管理系统,它用于监测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可以进行通风消毒。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对馆内照明、温度、湿度进行智能调节以及控制背景噪声。

读者教育、通知服务、馆舍安全方面的物联网实施,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由传统的以书为中心到现代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保守的被动式服务向开放的主动式服务转变,为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为留住读者、为拓展读者市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 物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员带来的新挑战

高科技时代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兴起,不可避免地给图书馆员带来新的挑战。

现有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改变了图书馆的性质和结构,改善了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提高了图书馆的应用服务效率。正如前文所述,射频识别技术延长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拓展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并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并提供更加舒适的个性化服务。而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依赖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他们获取信息或提高自身创造力有更多的途径和地方。师生读者希望能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和工作,能够持续地获取学习和研究所需的材料,可以互相学习、协作。他们不断变化的期望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下新的更高的要求。

改变观点,完成由专业馆员向综合馆员的角色转换。众所周知,传统的图书馆员根据其职能可以分为采访馆员、编目馆员、参考馆员等,这些馆员只要具备自己所在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即可胜任工作,可称之为“专业馆员”。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员要想为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更舒适、更个性化、更有效的知识服务,除了具有专业素质外还必须了解并应用多种高新技术,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如果将具备专业素质的图书馆员称为“专业馆员”的话,那么,既拥有专业素质又懂得应用高新技术的图书馆员则可被称为“综合馆员”。高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完成从专业馆员向综合馆员的角色转换。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综合馆员的新角色。对图书馆员来说,确保师生可以使用重要的学术资源是基本职责,而满足师生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需求并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趋势,则需要终身的不断学习。从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通过大数据复杂的信息中获取内容,再到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图书馆员需不断跟踪学习高新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尤其是应用服务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物联网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了解这项新技术并让它被读者广泛地接受、采用和更好地在图书馆中实施是综合馆员的应尽职责。馆员需要主动学习新的物联网技术和方法来利用图书馆物联网向读者提供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见证了图书馆应用服务上的重大改变,而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大事件,它将给图书馆领域带来更大的变化,特别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联系和交流的方式。这些都意味着图书馆员必须始终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会并养成物联网思维,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所谓物联网思维,即基于物联网技术“万物链接”特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到高校图书馆应用服务领域,无论是高效的图书借阅、流通、管理,还是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提供以及舒适、个性化的学习研究的环境的营造,图书馆员运用“万物链接”的物联网思维可以为读者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

4 结束语

由于物联网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其在高校图书馆应用服务的场景和路径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尽管学界相关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有关话题依然存在常说常新的巨大空间。本文名为“再探讨”,并非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否认或质疑,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查漏补缺”,是对已有论述成果的细化、补充与完善,其目的就是使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服务更加理想化。

[1]晨曦.说说物联网那些事[J].今日科苑,2011(20):54-59.

[2]李成渊.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20):146-148.

[3]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程罗德.AI时代高校图书馆VR技术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9):113-116.

[5]刘静春,黄力.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界,2012(3):19-21.

2095-6835(2020)24-0015-03

G258.6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4.005

王虽然(1985—),男,本科,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服务创新。

2019年湖北省高校图工委一般项目“基于用户体验的高校图书馆微创新服务研究”(编号:2019YB08)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射频馆员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应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中人效理论带来的启示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浅析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