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江苏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科为例*
2020-11-28郑绍军朱瑞沈薇郭兴梅陈孝云
郑绍军,朱瑞,沈薇,郭兴梅,陈孝云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江苏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科为例*
郑绍军,朱瑞,沈薇,郭兴梅,陈孝云
(江苏科技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升级,在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思想这个大背景的指导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探究与分析成了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解决方式。结合了江苏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经验与技术,总结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提升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办学;办学经验;高等教育
1 引言
在中国国际化的这个大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思想的提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现状深刻分析与探究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重大分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地位符合的世界级一流教育强国。通过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促使中国变成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而不是仅仅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5年,国务院颁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确定教育改革任务,把“提高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协作创新,打造出较好的国际一流教学科研环境,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进建设“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重要策略。2017-01,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执行了这一精神,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列入大学的办学宗旨,为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结合本学院的办学特色,开展了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2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作为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以及重点目标,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因此,国际化工作也被列为江苏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以及重点环节。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船舶行业正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方向进行转型,中国船舶工业要想达到世界领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环保意识以及国际化的视野与创新型的人才。化学化工学科的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家国情怀,既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又拥有强烈的创新改革意识,既能承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又可以实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由此制订出了相关的政策理念,该政策的设立为“双一流”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全方位地提高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可行性、操作性、持续性和规范性。
中国高等学院的国际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师通过帮助高等学院的学生组织国际化的活动,调动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得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使得中国高校整体国际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牵引,其高等学校的管理者通过研究与比较本校与国外名校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来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分析解决我校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由于体系固化所导致的各部门相互掣肘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通常将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究实现理念、论证资源国际化的具体实施措施。中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国外名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对国外学生的评价机制,通过船魂引领下的综合素质强化结果来实施与运行国际化理念;中国高校教师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进行国际的合作和交流,使得中国高校学生在通过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中提高其思维能力,扩宽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视野与审美,并且通过对多边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实现高校学生知识交流与发展的平台国际化,使得中国各个高校都可以通过高层次海归人才的招聘方式、教工海外进修的招聘方式,以及国外留学生的招收、国内外的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员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效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国高校学生以后的社交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高校还通过全方位的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发展并且搭建共同网络共享课程的平台,使得中国高校学生能够科学的进行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实现中国高校课程资源的国际化发展。最后,中国高校的管理者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的需要以及船舶行业的满意程度来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目标达成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且保证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力度能够全方面的进行改革与升级,从而为实现成果导向下的自主优化、自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中国高效教育国际化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1 革新教育理念提升国际化素养
根据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针对船海类行业特色的不断创新升级,中国高等院校校化学化工学科受到了中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然而中国各高校当前的化学化工学科还不够完善,所以中国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在面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培养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中都有许多欠缺的环节。中国高校教师应该对国际前沿和专业深度进行兼制,并且能够进行精准化、系统化地建设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具有“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爱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促进中国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船海型化学化工人才。除此之外,中国的高校教师在进行化学化工国际化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进行金牌课程的打造,帮助中国化学化工学科的学生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帮助学生走到化学化工国际化的领域中来,促进中国化学化工学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优化师资生源打造国际化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双一流”的这个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流,而且这种教学手法的采用,受到了中国高校学生的广泛青睐。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高等院化工化学科的教育教学者应该提高其专业性,打造一只优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国高校学生化学化工学科国际化知识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中国高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发展,中国高校的管理者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化工化学知识学习非常专业的专家与教授,为学生搭建一个化工化学国际化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次,中国高校的管理者还要引进一些世界一流高等学府毕业的博士与学者到中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一些专家讲坛以及专家交流座谈会,中国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国外的著名大学进行专家和博士的选择,其中包括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这些名牌大学的专家与学者具有非常先进的化学化工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思想,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高校学生进行化工化学国际化的理论学习,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化工化学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最后,为了使得中国高校化工化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的交流,学习到多姿多彩的国际理论思想,中国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引进一些不同国家的学者,并且在国际上一流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一年以上的优秀博士等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日本东北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并且选派现任教师赴海外知名院校学习研修,包括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莱斯大学等。
2.3 招推结合共建学生国际班
为了促进中国高校生学生的化工化学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校管理者推出了招推结合共建学生的国际班级,其中,中国高校的管理者通过招收海外的优秀学生以及优秀学员、学者等,来本院进行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与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从事博士后课程的研究与分析,调动中国海外优秀学生与学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能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动力与目标,争取帮助这些海外的优秀学生进行获得企业专项奖学金的奖励工作,培养这些海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本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除此之外,中国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也应该设立一些专门用于资助学生短期访学以及强化中国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政策,并且能够推荐一些国内优秀本科生赴海外进行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
2.4 改良教育教学策划国际化课堂
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与国际合作院校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对接课程大纲、探讨授课形式;与卡尔加里大学化学系拟建网络共享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课件等;与合作院校达成英语语言培训协议,由外方选派教师和提供教育 资源。
建设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目前,纳入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及留学生培养方案的全英文授课课程有9门,建成“配位化学”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遴选“高等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三门课程列为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培育计划。
3 结束语
在中国推行“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固本培优,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郑绍军(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药合成。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ZZ19-081)
2095-6835(2020)24-0053-02
G64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4.017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