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学美术课堂的结合
2020-11-28付吟轩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付吟轩(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当前中学美术课堂现状与问题分析与教学案例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课程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在笔者了解期间发现,现如今还是一直倡导对传统绘画的发扬和重视。但当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学,其他重点科目更为看中,美术课程被压缩的情况时有出现。所以,在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期间,还是有很多困难和矛盾摆在面前需要调和与改变。然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办法做到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当下我们要认真的吸取经验,反思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在现在的美术课程中,教具往往都是用西方美术作品为范例,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私下备课会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西洋画来辅助教学,如:西方的雕塑作品、油画作品、园林建筑很多学生们都非常熟悉,导致学生们越来越远离中国传统绘画也远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再有便是授课方式单一,不善于去思考问题。如在赏析中国画时只是用一两副作品去进行讲解,中国画是自古以来的文化发展,和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紧紧相关,教学时多在时间线上多找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和对比,使学生们印象深刻的同时,增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美术绘画的了解程度和记忆力。拓展了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笔者实习期间认真旁听了几节美术课程,其中以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一课为例,时长为四十五分钟的欣赏课。选择这节课来分析是因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针对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知识。知识重点在于中国画中的透视、画面布局、画面构成、古画赏析为主,整节课并无实践操作的部分。以下则是笔者对课堂的详细记录:
在教学过程,教师用古琴曲来导入,并提问,用音乐的《高山流水》来拖出本节课的美术作品的主题。讲述《高山流水》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在翻开书之前老师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回答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是喜欢传统绘画,但是多数同学不清楚为什么喜欢,老师用一句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国古代山水画,找到大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成功导入课程。
正式授课时第一个部分老师用私下准备的教具《富春山居图》让学生们传阅并讨论,讲述《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因为人们的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人在画中游” 的感觉。让学生们学习本课第一个关于透视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老师开始带领学生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主要讲授了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提出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部分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分别是:北宋赵伯驹的 《江山秋色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元朝吴镇《渔父图》。并简单讲述几幅作品的不同,及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最后五分钟开始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出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怀。
关于分析案例《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在笔者旁听本节课前做了比较充足的准备工作,关于《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的教材分析如下: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书本突出的两个的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并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选择的是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整体来看,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较为饱满,并未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但是有很多问题是比较明显有需要整改的方面,如在教师进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赏析时并未花时间去讲解画家黄公望和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的背景。导致学生们对作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还有便是在三个部分都教授完后只有在最后的课堂小节提出了与作品相关的中华民族的审美与精神。这一点是最为重要,国画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一种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增开关于传统美术绘画课程同时也是希望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对中国国粹的热爱,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和爱国精神。及其折射的深厚文化的寓意也有利于学生们树立爱国情怀,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
二、中学美术教育开展中国传统绘画学习与结合的建议
在分析了八年级上册《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后感受到现今中学美术课关于中国传统美术绘画的缺陷和忽视。上述的几点不足后,笔者私下跟踪调查了几名本节课的学生,发现学生们在课后三日后便开始混淆内容记不清知识点,和上述分析的一样学生们没有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和感受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与传统美术绘画相关课程应 “多赏析,少动手”
笔者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来作为案例来分析是因为在正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书中只有这一课是全部都和中国传统美术相关的知识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这节课属于四大板块的欣赏·评述内容,本身就是一节欣赏课,无需学生去动手实践。陆俨少先生在《画语录》中提出 “四个多”,分别是 “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画得多”。由此可见陆俨少先生将 “看” 排在第一位说明鉴赏的重要性。当下的中学美术赏析课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中出现学生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教师有意无意的重视技能的培养,在进行赏析课时更多的是使用强硬灌输、政治说教,也使学生们感受厌烦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赏析课,更不用说领会到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思想。学生们在赏析作品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在中学美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作品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古今中外的名作欣赏,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赏析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课本中的插画欣赏,这些范图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去准备的,非常直观明了,中学生也非常接受。三则是同龄学生们的优秀作品的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情趣,这类内容学生们更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无论是哪一类的作品赏析,都需要老师去合理安排与传授。
2. 教学设备要满足教学需求
硬件设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美术课程来说。现今的中学教学设施也比较完善,美术教学再也不是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片丹心,苦干死干”的教育,而是“以社为纲,以脑带笔,综合多样,厚积薄发” 的综合美术教学,现代美术教学依据其综合的特点,应综合使用多种现代化多功能手段,美术课堂设备要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在进行有关中国传统美术绘画相关的课程时需要的画具的提前准备,中国画的工具要求高,种类较为繁琐。如进行中国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基础的笔、墨、纸、砚,条件较好的市级中学应配备美术功能教室并发挥其作用,合适的空间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学习。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美术教学设备可以极大方便师生美术教学活动,也给予美术老师更多的提升机会,结合配套的设备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很多复杂的课程无法顺利地进行,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只会在课前通知学生们私下自己准备画具,中学生对传统绘画的材料并不熟悉导致课程开始时绝大多数的学生们没有带齐画具或是两手空空的情况。了解一个画种的基本素材是入门学习的关键,学生如果无法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就会造成提升对这个内容的混淆程度,更不要说接下来的学生自主创作了。
3. 课时的安排上要合理
在中学,一般每节课的安排时间为40 分钟,大部分学校因为更重视升学率等原因,会将美术课压缩至一周一节,初一初二才会有美术课程出现,一般初三不会安排美术课程。所以在这么紧张的时间中去学习传统美术绘画复杂的内容,时间的安排一定是十分关键的。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讲解也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考验。时间的合理安排是需要教师在课下就要充分准备。其中要考虑到学生们对中国传统美术的了解程度并在赏析部分时准备经典有代表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名作。再根据名画的赏析去联系重要内容,虽然时间有限,但是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串联关系。比如根据《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时间、地点、作者心境等背景来联系水墨画的发展时间线,讲解完这些便可以深入去讲解水墨笔法、透视构图等知识。在这部分快结束时再将这些串联一遍,这样学生们的记忆不会再出现空白和混淆的情况。不用抓住某个点一直深入讲解,要均衡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并会产生兴趣。
结语
中国传统美术绘画因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保持自己原有且独特的魅力在当下世界文化艺术日益频繁交流的现状下尤为重要。中学生现阶段逐步形成审美观的过程,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更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美术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想要改变现在中国传统美术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尴尬的地位就必须立足实际,根据现实情况,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建立较为完善的美术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脚踏实地的向前探索。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中西方艺术所占的比重,运用分析比较法。多多开设中国画的赏析课,适时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将传统美术绘画引入中学美术教育。使中学生能够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方面的认识、了解、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