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在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2020-11-28赵菁菁韩振武刘千贺
赵菁菁,计 成,周 宇,韩振武,刘千贺
1 “智慧城管”在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中的运行现状
为适应城市发展,苏州致力于构建“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智慧型城市,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功能与形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苏州市“智慧城管”作为配合苏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的重要数据平台,是运用于苏州城市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经费支持、监督保障、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网络化管理、部门联动、“大城管”的格局和服务民生的理念保障其顺畅运行,在借助大数据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2017年苏州已经连续四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创建成为2017年“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的两个地级市之一,成为国家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在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城市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 “智慧城管”在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苏州“智慧城管”立足于苏州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实际,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手段对苏州的精细化城市管理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工作成效,苏州“智慧城管”在精细化城市管理方面仍面临发展困境、管理困境、机制困境、技术困境、服务困境。
2.1 “智慧城管”面临的发展困境
智慧化发展程度有待提升,“智慧城管”的统一的建构模式和考核标准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智慧城管”的前身是“数字城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数字城管”已经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但“智慧城管”作为“数字城管”的升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对针对项目指标实施精准考核造成。在实际运行中,受限于平台的“智慧化”程度,运用监控摄像、测速系统、GPS定位等功能尚不能完全实现数据与业务间的穿透与交互,物联、视联等智能化识别方式尚不能完全实现,需要辅助人工判断,平台智能化的工单派遣功能的精准度仍不够高。平台对于上报问题工单的核验仍需要通过一线管理执法人员现场勘查联系反馈才能实现,影响过程管理“智慧化”程度,衔接存在时间差,对传统模式尤其是问题发现处置反应模式仍存在路径依赖。
2.2 “智慧城管”面临的管理困境
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数据平台的智能化对接水平有待提升,增加问题处理研判成本,影响职能部门间的协同管理。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苏州“智慧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数据平台之一,通过视频交换共享、监控信息分析等方式与其他城市管理数据平台实现对接。但是由于各管理部门的数据平台都是针对管理内容按照本部门业务标准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建立的,使得平台对接后的数据仍存在关联和融合问题,给数据共享和管理应用带来不便。与此同时,城市管理中采集的事部件信息、反馈上报的管理问题却往往涉及到多个业务领域,牵涉多个管理部门,加上各部门的管理、执法的移动终端设备往往单一指向本部门的数据管理平台,设备终端相互关联和融合的功能有限,“智慧城管”通过平台对接实现的数据共享仍集中在事部件、人员、车辆等基础的静态信息,实时动态信息共享运用仍存在壁垒,增加了数据的处理研判成本,使得城市管理涉及的职能部门之间协作成本仍然较高,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沟通,部门协同的智能化长效管理提升乏力。
2.3 “智慧城管”面临的技术困境
新技术辅助运用能力有待提升,动态实时的监控能力部分程度上受制于技术手段的运用,影响平台效能的发挥。“智慧城管”以“智能化识别和监控管理为基础的物联信息传感技术”①是实现平台“智慧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快,城镇化率高,外来人口多使得城市管理状况较为复杂,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这些客观情况使得苏州在实时动态监控和精准判断应对等城市管理方面要求更高。“智慧城管”虽然借助监控摄像、测速系统、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将“城事共管、信息惠民、通知查询、网上办事”②等功能在手机客户端呈现,但这些技术更多服务于问题上报、数据统计,实时动态的监测预警反馈能力较低,并且现有的技术手段仍然不能做到结构性地实时反映网格单元内人、事、物的动态过程,对于社会公众参与管理、上报问题形成数据无法通过智能识别等方式直接实现,形成数据仍需要二次加工,且事部件缺乏自动反馈预警的事前管理功能,不能完全匹配精细化城市管理要求。
2.4 “智慧城管”面临的服务困境
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便捷化程度有待提升,服务功能有待开发拓展,人性化设计有待丰富完善。苏州“智慧城管”着眼于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以“美丽苏州全民共管,城管大数据信息惠民”②为目标,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建设开发,“于2017年完成公共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增加了‘城事大家管’手机App及微信公众号功能,整合了各类城市便民服务应用功能”③。上述功能实现了“智慧城管”在服务层面的应用,但平台的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丰富拓展,人性化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在上报城市管理问题时,仍然必须通过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事部件类型内容、路名区域、参照物、方向并配合现场照片来实现,简易化便捷化程度不高。管理问题的上报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容易受到市民受教育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进而影响案卷的有效性和问题报送的准确率,也无法避免重复、过期上报等情况。同时宣传普及的力度有待加强,可以尝试通过多维度的服务形式、激励方式、奖励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3 实现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智慧城管”创新发展举措
新时代的背景、新矛盾的判断使得苏州在精细化城市管理方面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需要以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创新发展作为支撑,“智慧城管”要从建构标准、管理体制、技术手段、主体要素、服务创新等层面推动发展,在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要适应苏州特点、体现苏州特色,要用信息采集的“精确”、问题预判的“精准”、管理服务的“精心”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实现苏州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智慧城管”创新发展举措如下:一、凝练苏州特色,定义苏州标准,用“苏绣式”城市管理理念引领内涵提升;二、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健全评价反馈和咨询体系;三、善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平台智慧功能;四、聚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获得感;五、提供便捷互通的服务模式,拓展智能个性的服务功能。
注释
①王连峰、宋刚、王楠:《“五位一体”智慧城管核心要素与互动关系:基于创新2.0视角的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4卷2017年3期。
②汤以成、金宝玲:《物联网开启“智慧城管”新时代——以江苏省苏州市城市管理为例》,《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1期。
③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部门决算(2017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