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2020-11-28杜刚
杜 刚
“在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依然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效果不佳就体现了出来。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制造和传播到海量信息。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可能既是媒体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信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与事件自身的程度、性质、级别有关,也与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对于高校的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广大教师而言,要及时分析和研判媒体舆情的发展,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和教育,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鉴别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 网络舆情的类型与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针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采取的一种外界干预,重在对高校大学生政治观点、道德情感和思想意识的渗透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本文中所说的“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针对当今人类社会突发事件采取的一种外界干预,重在对大学生政治观点、道德情感和思想意识的渗透引导,帮助他们提升问题鉴别力,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待各种舆情要先对类型和特征加以认识。
1.1 网络舆情的类型
网络舆情直接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类型和特征。根据社会问题发生的不同时空、问题的领域、问题持续时间可以把网络舆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舆情发生的地理空间划分,有国内舆情和国际舆情。国内舆情即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度,问题的起因、影响、后果主要在一国之内或者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如,2019年3月的江苏“响水特大爆炸案”,2018年10月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国际热点问题主要是指在国际上一个国家内部或相关多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
2)根据舆情持续的时间划分,有短期舆情问题和长期舆情问题。短期问题是指在国内外短时间内发生的突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短期热点问题只是持续发生的问题时间延续相对较短,引发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如2018年中印围绕边界之争的“洞朗事件”,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等。长期舆情问题一般多指发生在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上因问题的复杂性、持久性和难以解决而导致问题难以短期内解决,比如“朝核问题”“伊核问题”“阿以矛盾”“气候变暖”等。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认知,需要长期的关注,也需要一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可以看得清问题的实质。
3)根据舆情发生的领域划分,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军事问题、外交问题等等。这类问题比较好理解,在什么领域发生的突然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什么领域的热点问题。政治热点问题,比如中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朝美最高领导人会晤,英国脱欧等。这里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广义上讲,一切热点问题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从狭义上说,“领域热点问题”并不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尽管领域热点问题是在“社会”的范围内产生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任何一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多已超出了单个领域的界限,问题发生的原因、背景、解决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具有全域性和综合性。
1.2 网络舆情发生时的特征
网络舆情的产生虽然有时候不可预测,但从众多社会问题的发生的全过程来看,网络舆情不仅反应时代特征、受到广泛关注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舆情发生的即时性。重点舆情的爆发如火山一样是内部矛盾积累的突然释放,它爆发的时间点是不可测的,问题的出现多数是必然但不可预测的。各种热点问题的发生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发关注就是在于它的突然性和难以预料性。世界体坛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美国篮球巨星科比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
2)舆情背后问题的联系性。热点问题的发生由于原因的复杂性多样性,这就造成了热点问题的联系性,一个热点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引起另一个问题的发生。或者小的热点问题是长期热点问题的反应。比如,美国暗杀伊朗重要官员苏莱曼尼就是伊核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的直接反映,但是这个热点又可能会成为美伊之间,乃至整个中东未来事件的导火索。所以,根据热点事件联系性的特征,在热点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级各类管理主体要多加管控,严密监测,做到防微杜渐,防治下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
3)舆情影响的持久性。网络舆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有局部效应也有整体效应,既有浅层次影响也有深层次影响,特别是热点问题的社会影响是超时空的,具有纵横两个方面的影响。横向看,热点问题的影响史随着时间发展影响逐渐超越地理空间。非洲猪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期初的影响仅仅是局部地区,后来发展的影响扩大到全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纵向看,热点问题影响具有超时间性。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初开始持续到2020年一直在进行。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每个人的喜好、兴趣和日常关注点不同,同一件事情可能是“你的关注”但并不一定是“他的关注”。一个对国家、民族,乃至对全人类都无比重要重大的事件,对他来说也可能就是冬天里眼前飞过的一只蚊子。
用网络流行语就是“我不要你觉得,而是我觉得”。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舆情差异化监管是值得留意的。
2 高校对网络舆情的认知与干预机制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是一个复杂互动过程。当社会事件发生时,有一个大学生自主认知(模糊认知)——学校引导教育(干预认知)——大学生再认知(理性认知)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自主认知阶段。事件发生时,学生自主地、被动地、片面地接受各类媒体宣传的信息,甚至是接受蛊惑性的谣言。事件发生时,如果官方的信息不能及时跟进,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是模糊的、非理性的。第一阶段自主认知可能会给大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教育者应及时介入,合理引导舆论发展,不响学生发出错误的信息。在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教育者应做到让学生保持平和、安静、静观事态发展的行为,不可出现错误引导。
第二阶段:教育者干预阶段。干预的手段、措施、力度、方式、途径、对象应依据事件的态势、性质、类型、后果做出合理选择。这一阶段教育者要向学生尽可能客观、清晰、全面地向学生说明事态的进展、造成的后果、产生的直接影响。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形成理性判断和认清事实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成功干预对于大学生后期认知,或者以后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都可能产生积极意义。
第三阶段:学生理性认知阶段。经过合理及时的教育、疏导和干预后,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对热点问题某种现象的理解加深了,形成理性的客观认知。看待人物、事物不再会跟风、盲从,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多轮事件的发生,多轮干预,最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识事物的框架、原则、准侧,对未来人生中任何社会热点问题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鉴别力。这是教育者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3 网络舆情变换对大学生日常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3.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产生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必然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等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③。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③。网上舆论不仅影响他们的思想,还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1)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影响。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国家重大的热点问题、隆重的庆祝纪念活动、特别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会对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活动上,那些大学生志愿者们亲临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力量,也定会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而立志献身祖国,报效祖国。
2)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青年人思想活跃,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影视明星、文学巨匠、文艺大腕、篮球足球运动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行做派。有的明星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明星吸毒、明星纹身、明显结婚离婚怀孕死亡都会受到大学生高度关注。近年韩国女星死亡事件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2018年“潘长江不认识蔡徐坤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年价值观扭曲非常严重。香港“港独”街头“占中”事件让内地的学生看到了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或日常秩序。热点事件影响的不仅仅是热点问题当事方,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日常秩序。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蔓延,造成了大批生猪死亡,从而引起猪肉价格急剧上升,学生食用肉量大幅降低。不少学生埋怨食堂肉价太贵,其实是外面“猪界”产生了发生了变化。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春节假期延长,学生开学时间延长,原来的正常教学秩序发生了改变。
3.2 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成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提升问题鉴别力,提升社会阅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高校教师尤其是做思政工作的教师要经常关注和研究社会舆情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不是专职思政教师都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且不说事件与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关注和研究社会舆情对于我们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回答学生的关切,解决学生的问题,储备了知识奠定了基础。
2)网络舆情不断出现客观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根据网络舆情的特征,教师只有不断提升鉴别问题的能力,增强看问题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敷衍塞责,信口雌黄。
3)网络舆情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升对舆情问题的引导能力。教师除了有高于学生的鉴别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有科学解释热点问题、分析热点问题、传播热点正能量的能力。
4 以严肃的态度做好大学生的舆情分析和引导工作
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三观”尚不稳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严肃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4.1 提升大学生认知力鉴别力是做好舆情引导的关键
1)相信主流媒体。现在自媒体时代,信息量丰富,其中不乏虚假的谣言和蛊惑煽动信息,更有对党、政府的不实报道。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因媒体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声音。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要相信党政主流媒体、官方报道,或者国外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不要相信所谓“内部信息”“小道消息”或“权威消息”。
2)对舆情不主观臆断。有些问题刚刚爆发时,网上信息真假难辨,盲目下结论就会影响对问题的判断。尤其是国际问题,此类问题错综复杂,即使是该领域的专家一般也不会盲目下结论的。比如朝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会面、俄罗斯政府突然全体辞职、英国脱欧等问题,事件背后的动因、趋势、影响都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国内问题也是如此。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红色轿车女司机,起初受到无数网民的谩骂指责,后来查明轿车女司机完全是无辜的。
3)跳出问题看问题。看问题时不妨跳出问题看问题,换个视角看问题,或者作为当事人视角看问题。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看问题,不戴有色眼镜,不以意识形态标准看问题,不以关系远近疏密看问题。只有做到这样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接近真理,看得更透彻。问题看明白想清楚了,才会对下一步的行为采取适当措施。
4)对待网络舆论应有批判性。网络舆论有的是正面的积极性的,也有的是负面的消极的。正面事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大力地提倡和弘扬。消极问题或者带有消极负面影响的问题,就要指引学生进行旗帜鲜明地批判和反对。批判要严肃坚决,直指问题症结,挖掘问题背后的非法行为、邪恶势力、黑恶势力、腐败行为,甚至是西方的敌对势力。当然,学生对问题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并不一定认识那么清楚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4.2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舆情引导
确定认识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是舆情引导中体现政治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决不能毫无原则地分析、曲解,甚至是用自己的观点解读重大舆情问题。引导分析网络舆情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在对学术热点的分析批判中,更需要体现出其中丰富的科学方法论内涵。”④在社会热点分析中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发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看待问题而不被问题的本身所左右。
高校“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⑤。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新时代就是要大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我们党的理论精髓,也是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哲学基础。离开了实事求是原则热点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在这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放大错误观念,产生错误认知,对学生的影响难以预料。所以,实事求是原则对于热点问题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以灵活创新方式做好舆情引导。在对热点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问题的特征、影响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以创新思维、灵活方式,通过讲座、专题活动、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多种手段开展舆情指导。教师还可以经常围绕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构筑对重大问题认知,掌握认识问题的关键要素,这样即使学生毕业了,对以后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会迷茫。
5 正确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舆情
只有正确的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而“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⑥在不断变幻的世界面前,青年人的思维有时处在迷雾般的海上,高校从领导到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好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舆情引导应突破时空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对于自媒体时代舆情的掌控要把握坚持“两个相信”原则,一是相信问题事件背后有真正的原因存在。任何事件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有可能自然界变化引起的,可能是社会活动主体发生的,还可能是国家或国际社会发生的。在没有官方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前,教师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二是相信党和政府对待事件会及时做出反应。在紧要关头,或是危急时刻,要相信党和政府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了各种艰难险阻,有能力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传谣不信谣积极传播正能量。谣言止于智者。大学生要明辨是非,不信谣,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对造谣者大胆制止,勇敢揭发,必要时向老师或学校报告。
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既要向大学生解释问题,也要让他们感悟时代,面对问题,积极参加社会问题的解决,不陷入舆论漩涡,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美丽人生才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注释
①尹中华,赵建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如何一步到位,人民论坛,2019-06-03,http://www.rmlt.com.cn/2019/0603/548699.shtml。
②王艳艳,杨丽英.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思政格局的功能耦合,《黑河学刊》,2020年3月。
③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20:22)。
④詹义情,李晓娥,胡红.社会热点与思政课融合探究,《黑龙江教育》,2016年02期。
⑤冯源.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04-17],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7/0417/c209043-29215675.html。
⑥孙慧慧,叶海.拧紧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条”,《新华日报》,202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