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

2020-11-28陈孝鑫钱鼎炜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流行色 2020年3期
关键词:粮农费孝通菜农

陈孝鑫 钱鼎炜(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改革开放初期,背井离乡来到外地务工或者谋生活是必然的趋势,在工业化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是作者黄志辉对珠三角地区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这两个群体所作的民族志报告。作者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研究对象的阐述及议题的提出;代耕粮农的历史情况与实践积分学;代耕菜农的生存背景与积分学;底层实践积分学等。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提出了权力实践的 “微分学” 和底层实践的 “积分学”,权力实践微分学就是将权力实践的过程及其在某一刻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那么底层实践的“积分学” 就是将数以万计的底层劳动者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结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对前者的阐述中,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 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也就是当各种支配脸孔突然隐藏之后,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在无 “法” 战争的状态里,代耕农不能遵循国家法律武器,也不能得到当地伦理与道义的支持,这相当于丧失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著作中所提到的法治与礼治,我们必须认识到,如今的“无相” 并不能掩盖历史中的 “恶相”。在对后者的阐述中,作者揭示了底层的力量和希望所在,认为未来还有希望的社会结合,是我们以后要不断关注的对象。它是底层实践的积分学与自上而下的微分学双重交叉的结果,既是底层劳动者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力量所催生的社会结果。这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尝试,是一种理论创新。

费孝通先生早年的观点为: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进而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作者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麻国庆的学生,耳濡目染,也就往人类学做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作者还有模仿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的研究方法,较好地采用了整村调查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和空间经济分析方法等多种分析方法。

作者认为既要关注外在支配的决定性,又不能忽略实践者的能动性。还强调观察底层群体时,要将 “权力微分过程” 和 “实践积分过程” 相结合来分析。当下在珠三角所有的外部力量中,没有人会承认代耕粮农地位的合法性,又因为在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少地区也有大量代耕现象,代耕农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以不同的方式而存在,故悲剧还在继续,微观世界的延续仍旧需要依靠代耕粮农自身的努力与韧性,作者在针对代耕农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时,都揭示了 “底层并未死亡” 的观点。所以作者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切入,以广东30 年来的发展史为例,分析了代耕粮农与代耕菜农的产生背景,发现是与“化” 学进程相伴而随的。作者认为必须清楚认识各种社会群体卷入 “化” 学洪流的过程,才能完成我们对眼前社会的详细考察,才能拥有 “重建” 的前提;只有认识历史过程,才能理解现实社会。作者认为代耕农一开始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来到珠三角地区帮助本地人纳粮耕作或租地种菜。这与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中的横暴权力有所相似,强调的是社会冲突,被支配的一方表面是屈服的,但内心是不服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曾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而在《后乡土中国》中指出当今社会是半熟人社会。但作者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代耕农,是从外地来到珠三角地区进行耕作活动的群体,无论是代耕粮农或代耕菜农,都不是这两种社会,更多的是偏向第三种社会,就是陌生社会。陌生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私心,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 “已” 作为中心的主义,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与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却不谋而合。故代耕农这个底层群体所处的社会虽然不是熟人社会,但其中心思想却与差序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序格局是社会学及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费孝通先生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以亲属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关系,那么在该书中的代耕农与珠三角地区的当地人就体现了差序格局。

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揭示了底层世界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此之前,费孝通先生其实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曾注意到农村的代耕问题,《云难三村》可以说是探讨农村代耕问题的一个起点。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接续了费先生的衣钵,该书只能算是学术生涯的一部分,终点还需靠未来的学者继续来创造。作者在指出两种代耕农与农民工、当地人在逐渐结合为 “跨圈层社区” 的过程中,不仅是工业与都市力量产生了催化作用,家庭、友谊等因素也是重要的促成力量。底层劳动者在实践建设、积累其生存空间时,乡土文明中的各种传统力量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纵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研究视角独特。一是该书以纵向视角,历史为镜,从广东30 年的发展史为例来分析。但事实上,全书始终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来考察与分析,从而得到的结论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二是该书围绕代耕农的行为展开,较好地把握 “以人为本” 的人居核心思想。

(2)对比性强,总体结构好。该书首先针对代耕粮农与代耕菜农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卷入情况与历史情况,得出二者在宏观层面上看只是行动意义和实践的逻辑不同而已。作者认为二者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要从原来的社会结构中脱离,实现某种 “脱嵌”。总之,从由上而下的视角或任何一个单向度的话语出发,我们都可能忽略底层多样性的诉求或实践方式。在中国同样都是公民,只因代耕农是外地人,却享受不到公平的社会福利等。这个问题在当代还存在,比如 “城中村儿童的教育问题” 等。无论如何,我们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这个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

(3)强调历史观照和经验借鉴。作者力图有理有据地将片段甚至零散的历史资料整合起来与自己的观点相互印证。作者在书中的第六章详细地揭示了这群 “离乡不离土的劳动者耕作的现实图景和菜农生活的总体形态与劳动的基本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代耕农经历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但也有其他方面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劳动时间与土地安排非常合理,这是极其成功的,使农人的技艺被发挥到极致。书中对一些村庄在生存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经验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来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

(4)强调与案例相结合。全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形象的画卷。要达到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就要扩大田野调查,田野经验是多位的、多点的。该书的第四章,作者以板芙镇的湖州村与白溪村之间的新一队为主要田野点,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分析在遇到多重支配时,底层人民的反应与行动。通过案例的分析,作者认为对于卷入到市场改革纵深期的底层人民,支配者隐藏起来导致出现 “无相支配”,这股力量会超过 “有相支配”,使其失去稳定性与团结性。该书的第五章提到,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 “弱者的武器” 的存在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存在对自身的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它不利于自身及其后代的个人发展,是以自我毁灭为代价的。在“弱者的武器” 面前,底层人民曾面临陷入或自主的两难,反抗与忍耐。

(5)研究内容丰富,既有宏观理论分析,又有微观实证。作者在分析代耕农卷入动机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更为全面具体,很好地揭示了代耕农此群体卷入动机及所造成的原因。作者称菜农为 “自我剥削” 的劳动者,揭示当地势力、地方政府及工业资本是如何分别或联合起来支配菜农的劳动过程,支配网络的现实表现如何,代耕菜农陷入 “无相支配” 的根源何在。作者在分析菜农的流动情况时,在空间上描绘了分布与流动图等,读者通过图形的描述,可以更生动形象地掌握其中心要点,作者还预测到2012 年左右,剩余的菜农流动性将会更大。

(6)作者将历史资料显示的现象归纳和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究。比如:在书中的第七章,作者插入关于劳动过程理论研究的回顾,通过分析马克思、布雷弗曼和布洛威等的观点,作者发现这些经验研究均没有走出具体明确的劳资关系之外去注意其他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劳动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自我生产的微型政体中劳动,也就是 “自我生产政体” 的概念。

阅读这本著作是极其轻松的享受,它没有常人畏惧的学术深奥,作者尽量以平易生动的语言来简述,它娓娓道来,讨论了一些深层次的关系。该书运用一些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来解释和表达,不仅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而且具有很好的解释深度。该书有了这样的研究特色,自然容易给读者以高屋建瓴的视野与见解。该书对了解中国底层世界的真实生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很好的一本读物,相信读者可以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愉悦。

猜你喜欢

粮农费孝通菜农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基层粮农的期盼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粮农丰则品种兴:优质稻“黄华占”在湘推广纪实
露水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