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在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上的创新措施

2020-11-28刘雅文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可读性新闻报道内容

刘雅文

经济新闻存在两大难,记者写作难和读者阅读难。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数据和术语较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是被采访的主体,反映的主要为一段时间内或是多个空间发生的问题、情况和经验。如果新闻只是客观进行报道而缺乏主观分析,那么新闻内容就会显得枯燥,通常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会感觉听得云里雾里,因此不利于提升阅读兴趣,新闻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传播效力。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经济社会记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闻记者只有迎难而上、创新工作模式,利用有效措施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对专业术语、专业问题进行合理解读,才能降低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和阅读难度,能够让原本枯燥的经济新闻生动化、通俗化,使经济新闻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1 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重要意义

新闻可读性指的是新闻报道是否便于阅读,能否吸引读者对热点事件或是相关报道进一步关注的特性,也可以解释为新闻报道对于读者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对目前形式有清醒认识,经济新闻的受众不仅仅为专业经济人士,经济新闻报道需要满足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广泛人群的阅读需求。在新闻媒体的发展战略中强化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同类媒体竞争的关键点[1]。目前的经济新闻报道通常存在专业性过强,专业术语、数字、公式多等问题,虽然符合经济专业人士的阅读需要,但是普通民众却感觉读不懂。经济新闻内容枯燥乏味、报道模式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会导致经济新闻逐渐被孤立,长期如此会形成内行吃不饱、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局面。

2 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新闻报道的精髓为新闻内容,这也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所在。优质的新闻报道,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和探究欲望,甚至能够对新闻后续报道进行追踪。经济新闻的主要内容,除了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及时、准确和新鲜性等特点外,同时还要具备提升读者阅读热情的能力。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新奇感,新闻报道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心理而存在的,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读者的心理需求。确保经济新闻内容要足够新鲜、有温度,这也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2)经济新闻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不断提升新闻可读性。情感因素是新闻可读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经济新闻除了要体现出经济发展形式和经济热点问题外,还需要对涉及普通民众的经济活动突出关注。经济这一概念,要有高度同时也要接地气[2]。要全面分析人和人、人和经济事件之间的实际关系,能够充分体现出经济活动中个体活动的变动情况,对于经济活动对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解读要立足于人情和人性角度,能够让经济新闻报道富有人情味,为经济事件和普通大众之间系上情感纽带,利用情感温度吸引人、打动人,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阅读热情。

3 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创新措施

3.1 增强新闻策划的深度和广度

报道经济新闻时,报道成败主要取决于选题和策划是否成功。只有新闻工作者做到精心策划、确保新闻内容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化,才能使经济报道让人耳目一新,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从而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和可读性。经济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同时还需要保持对经济生活现象的敏感度。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既需要能够从平民视角发现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要确保具有一定高度,能够从普通的经济事件中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新闻价值,想到并说出人们没有想到的问题。这就对经济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就记者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思考经济现象包含的各种关系和不同的环节,要及时发掘出经济现象中的创新理念和新型规律,并将其灵活运用解读和评价事实,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3]。要根据经济事件的情况和特点明确新闻报道的文体和表现形式,要全面的考虑、策划和斟酌新闻报道中的文章布局、文章素材、现场主持、采访和表现方式等内容,能够报道主题鲜明、及时准确、内容丰富详实的新闻内容。要对群众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解答,能够准确解读国家经济政策让人们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让人们能够正视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确保经济新闻报道良好的宣传效果。做到从人民的角度播报经济新闻,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3.2 强化写作技巧,确保经济新闻的生动和形象

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性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考虑到新闻受众的实际需求,尽量使报道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报道中需要体现近期发生的经济现象。新闻中常常会包含各类专业的经济术语,普通群众对这些内容理解程度不高,因此会造成经济新闻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错觉,会对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型带来消极影响。为此经济新闻记者在采编阶段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对策划方案和写作形式进行创新规划,要确保报道内容贴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同时还要求文字朴实、生动,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新闻的可读性。新闻内容最好能够从贴近实际生活的身边小事入手,做到以小见大,细致描写事件细节,能够让读者融入到新闻中,能够对新闻事实有深入的了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充分显示出经济效益的实际价值。例如新闻内容中描写农村公交的内容,文章利用村民进城买东西,在候车厅等了几分钟,开往县城的公交车就来了,公交沿线的几万名农民都可以方便地坐上公交车进城。利用身边小事入手,对农村民众的出行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延伸到人们的便利出行、交通安全和公路建设等方面进行逐一报道,利于人们理解,显著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因此新时期要强化经济新闻的人情味和说服力。需要选择一个合理多角度,能够利用群众易于理解的事件对经济事件进行分析,利用发生在身边真实的小事,能够引导大众对事件进行探究,能够了解深层次的经济因素。改变传统经济新闻播报典型事例、对其进行总结等固有模式,能够利用更为易懂和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表现经济现象,能够更加透彻地反映出经济新闻的本质现象。

3.3 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提升经济新闻可读性

经济新闻专业性较强,报道中常常含有经济学或是其他专业数据、术语,因此很多读者感觉无法理解。记者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对播报内容进行详细解释,能够将专业性强同时又非常关键的术语翻译成大众能够明白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新闻中播报央行准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会从原来的14.5%降为14%,其中术语 “存款准备金率”普通民众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只是发布信息不进行合理解读,那么通常读者会因为不理解而失去观看的兴趣。因此记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一专业名词进行解读,可以在播报中换一种表达方式。例如可以这样播报:目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要从之前的14.5%下降为14%。实施这一举措后,如果你将100元钱存入银行中,银行就能够增加0.5元钱作为贷款发放。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就意味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能够有过亿元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这些钱将会用于实体企业,能够给予民营经济发展大力的资金支持。通过这样进行解读,大众理解效果变化明显,不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使读者对金融专业术语有了直观的理解。同时,读者还能通过经济新闻,了解了这项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和个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激发了民众的探究意识,愿意去深入分析这一经济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提升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可读性新闻报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主要内容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在增强地方时政新闻可读性上用足心思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