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融与突破: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与反思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为例

2020-11-28王家姝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长春中医药大学媒介

王家姝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量规模已达9.94亿,互联网手机应用App用户规模半年增长率超过5%[1]。媒体融合已成为新的时代趋势,目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播信息传播形态,将电视、广播、报纸、电台等多种媒介形态聚合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使信息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多媒介信息分发形式广泛传播。

1 传播学视阈下高校媒体平台的定位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最早明确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即:环境监测、文化传递以及社会协调。传播媒介与校园文化传播与传承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大学文化传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传播媒介。麦克卢汉作为传播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明确提出媒介决定论的观点。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延伸,比如: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借助望远镜,人们可以观看到遥远太空中的行星。每种媒介的出现都是所处时代赋予特殊的含义,又如: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媒介,它代表人类进入互联的世界,而并不仅仅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之处。传统意义上的校媒体是以校园广播为载体,作为校园必不可少的媒介,在校园文化传播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广播具有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等特点,通过广播宣传校园文化,更容易感染在校生。目前,高校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大学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还有部门高校推出自己的官方抖音号,与学生更进一步接触。校园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不断为学生输送各种精神食粮,引导校园舆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媒体建设的现状——基于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考察

2.1 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前身为校园广播台,隶属学校党委宣传部,设有策划部、采编部、技术部、编辑部、外宣部、办公室6个部门,每天制作校园新闻、通知、音乐等广播节目,为在校师生服务。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校园广播台不断更迭组织结构、优化运营模式、拓展传播渠道,逐渐完成了由“单一型”校园广播媒体向“综合型”校园融媒体转型。

2.2 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运营

随着“两微一抖”的兴起,近年来为了打造一支校园融媒体团队,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对校内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了覆盖采编、广播、视频、图片、网络的全媒体校媒运行模式。整合后打造了一支“全媒体采编、多渠道分发”的深度融合式媒体采编队伍,通过融媒体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协同与共享,融媒体中心的产品共同服务与长春中医药大学校报、校新闻网、校广播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抖音号等,同时负责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和高校文化建设,成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新闻传播枢纽。

全媒体新闻报道和全媒体运营是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业务,全媒体新闻报道致力于新闻时事的采集和新闻内容的生产。而全媒体运营则是将传统的校报、校广播台与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抖音号统筹运营。新闻报道和媒体运营采用中央厨房式采编联动平台,打造“全媒体新闻报道中心采写,媒体运营中心编发”全新媒体融合形态,有效提高了新闻的策划、采编、发布效率[2]。

3 交融与突破: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

3.1 交融——媒校合作,构筑“融媒体+中医药”平台

继《吉林日报》《吉林手机报》与长春中医药大学达成媒校合作共建协议后,2018年长春中医药大学进一步举办了“媒体+中医药”发展座谈会,与长春日报社达成了合作,共建“长春日报社·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记者站”和“长春晚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新媒体双创实践基地”。“融媒体+中医药”平台将深度挖掘、整理和宣传本省中医药发展中的特色资源、名方良药、历代名家等,通过全媒体样态构筑了传播现代中医药文化的新平台,同时以该平台为依托,深度挖掘本校的亮点与特色,传播权威、专业的现代中医药知识,统筹校内、校外两大布局,进一步扩大“媒体+中医药”平台的社会影响力。

3.2 突破——创新内容生产机制,传播“中医好声音”

任何样态媒体的定位都必须明确自身平台的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特点,只有明确受众群体才能传播特定内容,吸引受众关注。大学生是校园融媒体最主要的受众群体,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的运营突破的另一个特点即是以校内师生为本位开展全媒体运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建成以来,每年报名参加的校媒体运营的同学数以千计,为了满足学生需求。校融媒体中心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容挖掘、整理、生产、传播链条,从最初的校报到如今的官方微博、微信等。这些媒体平台由学生自由运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性很强,教师负责内容审核以及后勤保障工作。这种运营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在这种运营模式下产生的作品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够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

4 当代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再思考

4.1 强化专业培训,建设专业融媒体队伍

大学生是高校新闻媒体运营最重要的群体。很多高校并没有对高校新闻媒体运营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有的大学生能力较强,运营成果较好,有的大学生能力偏弱,运营成果不显著,在这种层次不齐的队伍中,很难出现优秀的新闻作品。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种类较少,竞争压力小,导致高校新闻媒体运营成员创新意识不足。除此之外,高校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不少高校虽然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是制作形式比较落后,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新闻人才队伍,对推动高校校园融媒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关注用户需求,扩宽融媒体服务功能

目前,融媒体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不少高校为了与学生更近一步接触,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账号,学生可以在账号中私信留言,高校可以通过留言区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动向。高校不仅有以学校命名的官方微博、微信,还有以学院命名的微博、微信,各个学院可以利用自己建设的“两微一抖”发布相关信息。但是这些媒体部门交叉性较强,发布的信息内容具有很强的同质化倾向,因此,加快搭建集新闻采集、编辑、互动、发布于一体的全媒体生产平台,是优化校媒资源配置、提高校媒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3]。

高校校园媒体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校园师生服务,为师生提供校园最新资讯与信息。高校在建设融媒体时,一定要以师生为服务对象,将校内资源进行整合、排列、完善,争取利用新媒体技术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去便利。比如:长春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下设的微信工总行平台满足了在校学生查成绩、查课表、图书借阅等多种功能。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要满足师生生活需求,同时也要保证用户使用的满意度,使新媒体更好的为师生服务。高校新媒体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只有将校园资源充分整合,为师生带去便利,得到师生满意的新媒体平台才是有价值的新媒体平台,才能够真正在校园内部发挥作用,充分将校园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5 结束语

当代高校推进融媒体建设不仅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由之路[4]。高校校园媒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综合统筹新兴媒介在于传统媒介,在交融中实现突破,在创新中获得成长,为校媒的信息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长春中医药大学媒介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初夏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印语长春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