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的影片传播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魔幻

靳 璐

《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成为国产动画的一匹黑马,获得了观众对于优质国产动画的认可和支持。本文立足于《哪吒》“出海”的成功案例,探讨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的影片呈现,并由此分析影片的传播与策略。

1 基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符号和影视文本

1.1 民族传统文本的改编与创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背景来源于中国明代古籍记载中的神话故事,影片虽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与创新,打破了观众对于原有故事原型的认知,魔丸化身的人物起源一改神话故事中灵珠子转世的身世背景,在把握传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陌生化”处理,为故事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影片不单单是改变了哪吒的身世起源,神话故事中被哪吒打死的三太子敖丙被改编成了哪吒唯一的朋友,哪吒重生为莲花化身的情节被改编成魔丸如何在三年后的天劫中存活……不论是在故事整体走向还是在细节上,电影都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与文化创新,塑造了全新的审美与文化体验。

1.2 创新中的文化符号体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创新故事与发展的同时,影片本身也囊括了深厚的文化素材与符号体系,高度的符号化创新强化了中国本土与文化表达。在人物设置上,哪吒和敖丙被设计为双生一体的设计,灵珠和魔丸各自代表着正义与邪恶。太乙真人被设置为类似于猪八戒的形象并与四川口音相结合,守卫结界的兽兵设计成类似于古文物中的青铜面具,符号化的结合衍生出了一个个新的鲜明的形象与角色。

影片在道具的选用上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元素。电影保留了传统神话文本中乾坤圈、混天绫等标志性符号,并将乾坤圈改编为压制哪吒魔性的法宝,这与紧箍咒颇为类似。山河社稷图是太乙真人教哪吒练功的场所,实际上出自小说《封神演义》,是女娲的法宝。此外,在场景和动画效果方面,一幅幅壮丽的场景都尽显大气的山河壮丽,山河社稷图里的山川、水源、莲花有着强烈的佛教含义。影片在配色上也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哪吒火莲包冰柱、哪吒敖丙联手抵抗的雷球充满了粒子、电幅、闪电等多层丰富效果的叠加,通过各种符号呈现出动画的场景与意义。

2 超现实的魔幻题材与电影主题的聚焦

2.1 魔幻题材的可塑性

魔幻题材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哪吒的故事来源于我国古代充满异域色彩的神话和小说,建立在魔幻基础上的创新能够带给观众更多的期待和超现实体验,也更易引起观众共鸣。在中国的魔幻电影中,魔幻与武侠的结合成为中国魔幻片经典的样式。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敖丙身份的对立、申公豹对师门的背叛、师兄弟手足间的伤害都为电影蒙上了一层传统的武侠情结。故事的细节与发展走向都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情节等相类似,同时,影片最后在处理哪吒和敖丙的关系上,展现出了温情的侠义精神。

2.2 鲜明的正义与英雄主义主题

在影片中,哪吒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以顽强抵抗的方式誓死守护陈塘关,传递出“正义追究战胜邪恶”的普世价值观。在对抗邪恶、守护陈塘关的同时,真正的英雄主义在于哪吒勇于活出了自己。电影在对哪吒的塑造上做了“弧光”的转变,“所谓‘人物弧光’,就是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1],影片改变了神话故事和小说中单纯、善良、活泼的性格,呈现了龇牙咧嘴、吊儿郎当并不时带有一丝妖魔之气的魔丸形象,他勇于突破了人们心中的成见,勇于主宰自己的命运,层层的铺垫与人物塑造让哪吒的角色更加饱满,鲜明突出地刻画了人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主义”。

2.3 贯串在影片中的亲情与家庭伦理

相较于神话故事中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与家庭的剧情,影片更加突出与彰显了亲情和家庭伦理。影片将故事聚焦在一个家庭,体现出家庭伦理的张力和选择。神话中严厉的父亲在电影中被刻画成教会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道理并试图用自己一命拯救哪吒一命的父爱形象,电影着力表现了哪吒命运的不公对个体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呈现了亲情与家庭对哪吒带来的改变以及个体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与毅力

3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3.1 中国符号的西方呈现

跨文化传播在编码阶段的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中,一次编码主要是生产本土文化观众可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生产本土与他国文化观众都可以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可以被认为是语言的转换与文化的对接[2]。电影在紧抓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新的二次编码,这不仅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本的改编与创新,更加体现在创新中的文化符号体系。

影片在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国本土特色,又要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和语言的翻译。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信息传播,我们势必要把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跨文化传播过程并纳入传播学的框架[3]。电影在传播过程中根据主题被翻译成了“I AM THE DESTINY”,电影的翻译被划分了美版和澳版,其中“去你个鸟命”在澳版被翻译成“去你的命吧”,在美版比较平和地翻译成了“忘记你的命运”,这也是基于美国严格的电影分级制度,重新建立起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传播。

相较于直接用西方观念解读中国文化、改造成西方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改编不仅延续了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传统文化,而且将其重新赋予了符合时代的新内涵。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指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4]。中国也是主要靠语境传递意义的高语境国家,《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国的特色与本土,也要基于不同文化差异环境下寻求情感与文化理解上的共鸣。

3.2 题材的包容性与好莱坞式创作

文化具有多元性,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重构,能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意义与价值。魔幻题材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给予影片庞大的创作与创新空间,正是由于哪吒神话故事与小说的地域化,使得中国文化在脱离特定背景与传统后的传播存在壁垒与阻碍,影片从传统的背景下找到创新点,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将题材置于“魔幻”的情境中,同时加入了中国符号和武侠元素。“魔幻”这一题材为“好莱坞式”大片提供了新的可能。明星、特效、剧本被称为好莱坞电影的几个要素,电影全片一共有1 800多个镜头,其中1 400个特效镜头是中国历史以来的动画片之最。电影在特效制作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即使我国的水平距离特效大厂“好莱坞”等巨头之间还有明显的差距,但也不失为一次创新与突破的尝试。

在叙事模式上,影片采取了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电影把传统的神话故事打碎重新构建,并将命运、意外、情感、人心等全方位地对原著进行颠覆与重构,既展现了英雄主义、家庭伦理又突出了个人的身份归属认同,也呈现了善与恶、正与邪等的二元对立,通过制造戏剧冲突和反转塑造出影片的情节与张力。

3.3 讲“共情”的中国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再是传统的“闹海”故事,影片将神话、小说中的内容跟现实语境进行置换,照射出具有当下现实意义与被观众广为接受的内容。关乎成长经历和个人命运更是作为“普世价值观”容易产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身份归属认同。

电影除了在弘扬“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之外,也凸显出亲情关系、友情关系的处理,正是亲情关系引导了哪吒正义、勇敢、理性的人格和成长,影片通过对各种关系的阐述来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能够寻觅对于当下的适用价值和审美取向。

《哪吒之魔童降世》故事取材虽源于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但影片更加倾向于在本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讲述被普遍认同和引起共鸣的“中国故事”,这已不单单是“哪吒”走出国门,更是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走出国门。

4 结束语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和正视文化的差异,更要在传播的过程中思考跨文化语境下的融合与包容,探究将传统的文化中心路径转移到以跨文化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扎根于中国土壤又站立在时代前沿,将中国本土与全球化视野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编与创新,重新解构了中国文化和符号,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弘扬与传播。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魔幻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之爱,让魔丸终成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