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扑视角下的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新酢坊村为例
2020-11-28邓贵艳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邓贵艳(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快速发展,对物质拓扑形态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领域的青睐,建筑学和园林学部分理论著作中提及了相关拓扑性质。例如朱亚光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一文中论证了拓扑学在中国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汤姆·林恩在《建筑的曲线:交迭的、弯曲的和柔韧的》里阐述了拓扑形态在建筑中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视角研究园林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拓扑性质,这种性质与景观空间形态的关系也是值得探究的。实际上拓扑形态普片存在于自然景观中,通过拓扑设计手法更能有效的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创造出自然、宜人的景观环境。
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建设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要以周边城中村景观打造为契机带动高校的发展,提升校园周边环境形象。如何通过过渡性景观拓扑设计措施取得校园与城中村景观上的融合,并营造高校城中村既美观而舒适的生活环境又适应当地民众更新的生活习惯,从而合理地保护、传承地区文化,进而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城校园与城中村过渡景观拓扑设计的关注。
一、新酢坊村背景概况
1. 环境概述
新酢坊村地处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莲花湖畔,东至凤凰山麾,西至金龙大道北延线,南至达州火车东站,北到莲花湖风景区。辖区幅圆面积2.6 平方公里,地理条件优越,塔石路、达万铁路横跨境内,毗邻四川文理学院,两者之间仅一墙之隔,互动性较强。新酢坊村部分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征用,同时保留着自然村落的空间形态,村民居住方式呈现自然聚落状态。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2. 人群需求
新酢坊村是以高校为主体,城市大环境为背景,形成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特殊区域。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区因规模的不同,周边景观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人群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不仅要考虑在校师生的供需所求,同样也要满足校外人群的特定需求,只有选择适宜的平衡点,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景观空间。新酢坊村民多数以城镇户口,主要的经济来源于以自建的住房经商和外出打工。主流人群由留守的村民、外来经商打工的人员和邻近高校师生构成。孩童需要自由嬉戏的空间、年轻人需要运动学习的场地,老年人需要品茶闲聊的平台,应根据城中村人群需求来丰富其景观功能。增加共享公共空间来重塑城中村人群对环境的邻里感和认同感。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空间承载着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以拓扑为媒介优化整合景观形态,改善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可达性,成为校园环境衔接到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高校与邻近村环境和谐发展。
3. 拓扑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快速发展,新酢坊村景观区需接纳的人数也随着增大,其景观原本的功能及性质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景观形态也随之演变。拓扑学能为新酢坊村景观形态和谐有效转换提供途径。新酢坊村景观不仅要考虑与四川文理学院校园边界区域的相融性,同时还要处理与周围莲湖片区城市大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对新酢坊村景观区的整体或者局部形态在拓扑蜕变的范围内进行拉伸、缩放、分裂等手法来增加环境容量,模糊景观界线加强整体环境融合,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拓扑视角分析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酢坊村景观现状问题
新酢坊村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特殊产物,新酢坊村存在的问题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日益显露。
1. 景观肌理——“损”
新酢坊村以山地结构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新酢坊村西区、南区域采取推倒重建的模式,修建大量商铺住宅,房屋密集,容积率过高。村民在宅基地上进行违章搭建,占用城中村公共空间,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布局。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使整个村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
2. 功能结构——“杂”
新酢坊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片区的西侧和北侧,以居住为主,经商为辅,城中村中分布一些低端商业,出租屋众多, 普片存在景观环境脏乱差现象,整体布局散乱,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新酢坊村由传统自然村落演变发展而来,景观形式和建筑规划形式较为单一,如今多数村民已经转农经商,这使新酢坊生活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混乱,片区各功能分区模糊不清,城中村用地利用率较低。
3. 地域文化——“失”
由于对前期的规划和建设缺乏科学性,新酢坊村地域文化的流失也是城中村发展过程中的遗憾。传统建筑与步道被拆除,历史文化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再次利用。城中村地域文化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酢坊村景观拓扑策略
1. 景观肌理拓扑
肌理拓扑只是景观拓扑的一种形式。利用景观肌理来梳理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是维持城市生态性、可持续性的重要条件。关于转化中的各景观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肌理关系是可描绘并清晰可见。
通过景观表面肌理构成的拓扑关系消解、优化图与底之间的标准关系,可构建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例如新酢坊村将地面铺装主线为主要的景观结构线,区别于传统的几何线型,线条饱满充满张力,且贯穿村落,勾勒形成生动活泼的不规则草丘、花丘、水丘,既满足了交通的便捷,同时体现转角线条的张力,呈现出丰富的图与底关系。使主轴与村落各个区域更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拓扑形态连接村落形成怡人的设计语言,村落景观的整体感和流畅度显得格外强烈。序列化的山形,融入功能,与山魂遥相呼应,形成远山近景的巧妙布景。通过拓扑手法合理布局、适宜还原或增补山石、河流、植被、农田、等软质景观要素,努力营造一个高生态、高效的有机整体。以肌理拓扑构建村落景观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之间的有机连续性,在二维平面上呈现折纸般的艺术。有助于新酢坊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2. 景观轮廓拓扑
轮廓拓扑也是景观拓扑设计常用手法。新酢坊村根据城市大环境的肌理和尺度,对城中村各个景观分区进行轮廓的拓扑转化,从二维水平的角度有效的控制景观轮廓的拓扑变化,构建出有机的庭院空间和间隔空间,协调统一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丰富景观轮廓的多样性,形成各区域之间的有效衔接地带。新酢坊村景观平面由互相关联的气泡组合而成,气泡形成景观各区域的功能模块。对规划平面中的每个功能模块的轮廓进行挤压式拓扑,从而增加平面空间的有机性,将拓扑手法植入廊架和建筑的轮廓设计中,结合磨新酢坊村乡土文化文化元素,平衡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村落景观与周边环境更加自然和谐。
3. 景观空间拓扑
景观空间拓扑化设计是针对人类行为活动的新特点和审美新标准的研究。景观空间的流动性是景观拓扑连续性的最直观的呈现,通过人的活动、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三种不同维度的综合显现。在新酢坊村景观拓扑设计时,通过连续的景观空间不同的动态场景演变使参与者体验到景观空间的层次感,感受到景观空间功能复杂性,连续曲线也是景观拓扑化重要特性之一。新酢坊村以山体结构形态为主,平坦用地面积较小,受场地条件的制约,为避免大规模的挖山毁林,在地面形态高低起伏较大区域,通过对景观道路扭转形成螺旋坡道,对景观竖向空间层次进行拓扑演变,休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游乐区分别位于螺旋结构的各个界面形成新的景观空间,突破景观空间界面的独立性,建立新的引导性景观空间,螺旋坡道的尾部不同角度的消融在周边起伏的绿地中,加强与邻近界面的衔接过渡。螺旋曲线链接景观空间形成的连续曲面也是拓扑形态转化而成的。实现景观空间功能分区的多维度平滑切换,连续的景观空间突显出较强的动态感,增加人与景观空间的互动性不论景观体块如何自由变换组合,更能呈现出多维度的有机景观空间,拓扑手法能够巧妙的处理功能与美感衔接的问题。可使多功能的景观空间连续交织,打破传统的等级概念,转化为景观空间持续动态衔接的设计方法。
4. 景观边界拓扑
研究新酢坊村景观基地与周边界面的相互关系时,应深入分析高校、城中村、城市三者邻近界面之间的景观关系,注重现存边界状态的构建和整合,明确新酢坊村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表现。可通过边界拓扑转化为多元化的景观形态来满足多种的需求。界线通过折叠、拉伸、扭转等形式,结合拓扑变形手法,转换成体块的组合形式, 满足不同景观空间需求。并对地形、滨水、绿植、建筑等景观要素可利用性进行分析,确保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与城市总体景观风格的协调性。
四川文理学院与新酢坊村的过渡边界区域,可拆除部分封闭式围墙,淡化常规的横向和竖向的景观空间分隔方式,将围墙与地面进行平滑混接,对围墙边界进行水平挤压、竖向拉伸拓扑变形,实现高校景观与村落景观相互渗透。其中新酢坊村委会与教师公寓学府雅苑衔接区,地形呈现西高东低的坡地形态,对边界进行折叠拓扑形成梯田式景观形态,使相邻界面之间柔和衔接,利用拓扑的柔顺特性软化边界,强调景观单体与群体衔接的空间组织关系,营造舒适自然的弹性景观空间。通过拓扑设计针对景观边界现状的转变、调整或应用,可促进高校、城中村、城市景观环境的关联性。
结语
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拓扑设计中,应深入研究城中村生活状态,竭力维护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历史、人文、宗教等地域特色。同时应保护好传统街巷和村落空间格局,使其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在景观环境中通过拓扑手法营造邻里感,创造学习、聚会、交流的场域,提高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受众者的情感需求。注重挖掘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中的拓扑性规律,并善于运用拓扑规律指导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设计,研究出新的设计方式,加深对过渡性景观的了解,将拓扑变换应用到高校城中村景观设计中,可巧妙的解决景观单一性的问题,促使人们保护延续原有景观形式,并引导高校景观与周边城中村景观的渐进式发展,将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形态有机化,创造活泼可持续的景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