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影视的转向态势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研究
2020-11-28张志浩
张志浩
科普类的影视行业的6个发展趋:1)在传播媒介类型方面,由单一的电影、电视逐渐转变为多种播放载体;2)在风格方面,由刻板严肃的说明风格逐渐转为生动有趣的故事风格;3)在呈现内容的形式方式上,由之前座谈会的记录形式逐渐转为实证考察探索形式;4)受众由一开始的被动接受科普转为观众主动互动参与讨论;5)创作团队由单一团队转变为多人或多团队的合作创新;6)效果评估由单一的收视率转为更加合理完整的全面评估体系。
1 目前科普影视发展趋势的转变
1.1 传播媒介:由单一的电影、电视节目转变为多种播放载体
科普影视主要是以电影院和电视为主要载体的艺术作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用来播放科普影视的电视频道。“影视”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是对于播放载体的一种依赖性。科普影视作品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在影院或者电视机上进行播放,但是自从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出现之后,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随时随地观看,减少了对于播放载体的依赖性,增强了灵活性。在现在这个全网通信的时代,科普影视作品这个名字已经不恰当了,因为这些作品已经不再依赖传播载体,可以直接称它们为视频作品。因为不再受到传播载体的局限,这些科普视频可以在任何能够播放视频的地方看到,不仅仅是影院和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都成为了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这些视频作品不再受到传播载体的局限,更加具有灵活性,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使得制作科普类视频的门槛变小。普通科普爱好者也可以制作入门级的科普小视频。都说高手在民间,这样的小视频也可抛砖引玉,为科普影视创作提供创作视野和思路。
1.2 记事方面:说明风格转为故事性风格
一个影视作品的完成需要好多个环节,包含选题、剧本、拍摄过程、后期剪辑过程等等,而剧本是否够好对于整个作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科普影视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不是严肃刻板的进行科学理论的阐述,就是对观众进行某些科学内容方面的说明教育。这类型的剧本的文体大多是说明文类型,假如将说明文改变一下,在其中加入一些新鲜的有趣的内容,会更加吸引人,
尤其是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视频作品。将现在的记事风格进行了一些改变,不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在合适的地方设置悬念。让故事具有波澜,相信改变之后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有了故事的加入,使得整个作品更有情怀了。这时候的科普影视作品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增添了人文情怀,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是殊途同归的。
1.3 表述方面:座谈转为实证考察
座谈会的形式向来是科普工作常用的一种形式,在原来的科普影视作品中,一些专家学者、科学家是视频的主角。座谈会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将专家学者或者科学家邀请来作为座谈会的讲师,为大家讲解一些科学知识,把专业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传输给大众群体。第二种是对某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这一般是针对一些时事热点,询问他们的看法。第三种是将专家学者或者科学家的事迹宣扬出来,让大家作为榜样。其实座谈类节目中,科学类的座谈会不如文学历史类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许多科学性知识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很长时间的实验,才得出的结论,很难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讲出过程,且科学知识大多专业性较强,很多专业词汇大众群体是无法理解的,自然会觉得枯燥无味,就不乐意观看这类节目。而改变之后的科普影视作品开始注重向观众展现科学知识的得到过程,通过视频来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先提出假设,吸引起观众的兴趣,然后一步步进行实验求证,这一过程会让观众觉得有趣而神秘,科学探究过程中会有挫折和惊喜。这样的方式让观众感觉自己在全程参与科学论证,身临其境。也是传达了一种科学求索的精神品质:科学成果和结论不是这么容易得到的,要经过一系列艰难复杂的探究以及验证。
1.4 受众群体:被动转为主动,互动性增强
对于科普影视作品来说,它们的受众群体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只能观看节目,连发表疑问或者看法也只有家人或者朋友听得见,他们只能默默观看,这很难让他们保持对科普影视作品的兴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引入了观众互动的形式。科普影视节目也看到了机会。
如今科普影视节目所开展的观众互动形式大致分为3种:一种是开放弹幕模式。观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在节目播出时发送弹幕,以这样的形式来参与节目评论,不论是赞同、反对还是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这让观众有了一定的参与感。第二种是让观众同步参与,在节目过程中通过扫描二维码、摇一摇等形式来进行答题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励,这样会使观众更加认真地观看节目。第三种形式是观众参与感最强的,就是“真人秀”,节目录制过程中邀请一些忠实观众或者让流量明星直接参与进去,这样可以吸引观众眼球进而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科普兴趣爱好上来。
2 中国科普影视作品的发展面临的考验
2.1 科普影视作品总量少,与国外差距明显
据统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节目总量的20%,日本占15%,而我国仅仅占6%,2001年,中国全年科普作品的发行量为2 800万册。而美国仅《美国国家地理》一本杂志,每一期的发行量就超过1 000万册。相比之下中国科普作品的总量太少了,科普影视作品就更少了。
2.2 娱乐性与科学性很难做到完美平衡
近来科普影视作品不再一味的进行枯燥的说教,加入了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这样的转变本是好事,但是这中间的度很难把握。加入娱乐性质的内容固然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但是科学性还是应当放到主要位置,要保证其科普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脊梁。不能为了过于取悦观众而放松了对科普内容质量把控。
2.3 如今的科普影视制作与运行体制不够完善
上文已经说过,科普影视的制作是一项大工程,一个有价值的原创科普视频,背后是一个团队上千个小时的辛苦努力,从一开始的创意到选题论证到最后的成品完成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工作,且需要很多专业领域进行参与合作。首先需要专家学者或者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制作团队,还有赞助资金以及后期播放所需要配合的电视台等等。这样庞大的体制需要不断完善,进行资源分工与整合,才能制作出更好的科普视频。
3 关于未来科普影视行业的发展建议
3.1 关注市场
科普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往往会忽视它的市场性,这就要从它的各个因素来说起,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市场价格等,进而通过各方面来进行传播和推广。关注科普影视作品的市场性,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挖掘其市场效益,以便后期的二次开发。另外,国家相关单位可以考虑投资一些相关科普原创平台,更加有利于科普事业的宣传推动。
3.2 促进科学家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士的沟通交流
想要科普影视进行创新,并增添娱乐性,开发出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作品,就需要更多方面的配合。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家的直接参与,他们与相关专业技术制作的工作人员多多沟通交流,互通有无,才能制作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4 结束语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和现代先进的技术息息相关的,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就能推动行业发展。科普影视行业与互联网技术及其他各个行业的先进技术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便利条件,科普影视行业一定可以不惧考验、挑战成功,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