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生存” 与舞台艺术多元化

2020-11-28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流行色 2020年3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家舞蹈

郑 莹(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如今科技时代的艺术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作品,而主要集中于以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中。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 “数字化生存” 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一、新媒体时代之新

电影作为继建筑、音乐、绘画等之后的 “第七艺术”,在诞生的100 多年以来搭乘技术与艺术的翅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这期间,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为电影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技术层面上,1999 年肖永亮先生采用当时世界顶尖的追光手段创造出的《邦尼》荣获第71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邦尼》一片彻底打破了电影传统的常规制作模式,依靠电脑制作将纤毫毕现的兔毛、丰富细腻的眼神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观众面前,在短短7 分钟时间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麻烦层出不穷,而生活依旧美好的境况中。在当下的21 世纪,以影视视听语言的蒙太奇手法的剪辑应用为基础,以舞台美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良好结合为保障,以炫酷的舞台灯光与特效电子音乐的有机统一为支撑,电影事业正在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发展,在多种媒体并存的新媒体时代迎来了新的变革与腾飞。

二、传统舞台之新媒体探索

互联网智能化赋予了舞台设计崭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观众的审美阈值也在不断提高。艺术家们对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和生成方式的展现创新了舞台设计,也为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舞台设计的过程中,出于舞台空间的限制,对于舞蹈艺术的积极探索走在了舞台艺术发展的前列,已超出了歌曲表演、杂技、魔术、语言类节目等。

传统的舞台表演在表现一些具体场景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初的道具、布景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简单的设备用于移步换景之用。由于受到媒介材料及空间场地等的限制,早期的舞台艺术创作者们都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物品存在较为精准的定位,并能够适时采取简单设备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戏剧之中武生使用的马鞭、相声艺术家使用的扇子等。

相对于表现单一、背景静态并且受场地制约的舞台美术来说,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舞台的美术之间,在表现力上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对照。使用道具的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电视业的飞速发展渐渐兴盛,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所呈现出来动态的视觉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观众观感体验,成为深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随之而来的,是表演艺术家们尝试对身体、自我认知、意识以及动感体验等方面的探索,他们的视角从传统舞台剧场拓展到多层次背景的灯光效果上,也开始试图让演员在舞台上吊威亚,并定时燃放烟花以及干冰,再到使用当下流行的LED 屏幕使舞台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正如威尔·本杰明所说:“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有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验的创作就不能成为艺术创作。”

三、新媒体技术之舞台应用

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席卷全球。在舞蹈艺术领域,以皮娜·鲍什为代表的 “舞蹈剧场” 等表现主义舞蹈流派和黑山学院派、激浪派等后现代舞蹈流派均在不同程度地将录像、装置、形体表演等新媒体艺术媒介融入艺术和舞蹈创作中。1966 年,由现代舞大师默斯·肯宁汉、作曲家约翰·凯奇和视觉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组成的 “铁三角” 于纽约东区 “69 军械库艺术空间” 举行了一场名为 “网球公开赛” 的跨界艺术实践活动。声音传感球拍与红外线投影的投入使用,使得整个表演现场成为一个被线路及各种影像交互系统控制的多媒体表演空间,展现出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此后,跨界实践在新媒体艺术届得到普及。

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经常使用大量的LED 面板。近几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美效果就是通过超大型的LED 面板实现的。在2012 年上演的舞台剧《天安门》中,高20 米、宽60 米的180 度环型LED 大屏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LED 屏中隐藏了多处可供伸缩的台阶,当A380 空中客车飞机降落于国家体育馆舞台之上时,真人便从LED 电子屏中出现的舷梯中缓缓走出,仿佛置身于机场之中。《天安门》整部演出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戏曲、杂技、音乐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北京独有的历史人文气息与城市精神风貌。

在我国高校范围内,由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在学院沙龙舞台推出的《女阅》《舞者》和《逆光@ 青春》等三部原创小成本之作为本土舞蹈多媒体剧的创作提供了递进式的策划思路,为中国式舞蹈与新媒体研究舞蹈多媒体剧创作提供了第一组完整的实验样本。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60周年庆典晚会打造的惊艳之作Reflection 成为水木青华的一颗璀璨明珠。将近30 盏照耀的光束集群上下翻飞不停变换,追逐着空中五架全程序控制的无人机。依照程序编码,无人机内置的多个镜面云台之上折射的光线相互反射,伴随美妙的律动,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频繁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为一些艺术家所实践,因此逐渐成为艺术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如2017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呈现井喷之势。以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就是互动性和连结性,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新媒体屏幕在公共空间的介入的确可以带来高人气和新的空间体验,但并非所有公共空间中的新媒体应用都可以称之为 “新媒体艺术”。对于 “艺术” 的边界,佩斯北京画廊总监程雪认为,“作品” 与 “产品” 的界限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作品以及这件作品本身的属性,艺术家本身如何看待是区分它们的起点。形式与内容缺一不可,一件艺术作品能够成立,首先在内容上能够打动观众,其次在形式上表现为如何使内容传递得更好。

四、新媒体技术之发展趋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知,法国思想家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艺术家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最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还极大地迎合了舞台视觉审美的需求,为提升观众感官享受提供了崭新思路。新媒体技术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是对现代生活的 “虚拟” 与 “再现”,新媒体时代为舞台艺术带来了旗帜性的转变。

就现状而言,包括 “屏幕上的舞蹈” 与 “舞台上的屏幕” 在内的各类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活动中,都需要“物”的元素,即明确到位的资助与合作机制,和 “人” 的元素,即导演能力与管理者能力兼备的人力资源基础。瑰丽旖旎的自然风景与悠远厚重的历史的完美融合,是当今新媒体舞台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未来新媒体跨界合作的发展趋势成为了艺术家探讨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艺术家们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采用整体创作的模式,将真实环境改造成了一种别样的虚拟世界,本着改变生活、使生活更加感动的理念,赋予了有限舞台空间无限的遐想。如此这样,观众便会在演出结束后,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是否是世界美妙核心的疑问。这是新媒体强大的思维启示作用,赋予了观众思想的共鸣。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看来,当下的新媒体艺术还处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的观众在观看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就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它。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而观众们对这些技术的好奇大于对作品本身的兴趣。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审美经验,观众在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媒介时表现出猎奇、茫然或者无所适从,这些构成了审美上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成熟的新媒体作品,很多早期的作品会把技术层面的部分裸露出来。当然,有些艺术家是有意识地将科技作为一种作品表述的重要语汇来使用,而很多的创作者是由于能力有限无法恰当地驾驭这些技术,导致自己的作品更像是技术的演示。”

总之,新媒体艺术更多地介入到公共领域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型的博览会、商业展示、企业产品发布会或大型活动中,当人们希望与艺术结合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新媒体,因为新媒体有声、光、电,最能够和观众交流互动。它与公共艺术有相似重合的部分,都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使人们了解艺术,在参与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艺术的价值。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更加强化了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互动交流使观者感受到与自然、城市的密切联系,公众参与性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契合公共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互动交流产生了真实情感,人们在感知艺术家传递情感的同时,也在互动中回馈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即时性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广大受众理解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社会共识。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家舞蹈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我和舞蹈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