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图书出版研究
——以心理应急科普图书为例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出版界类图书抗疫

李 睿

在2020年初开始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中,广大出版工作者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展现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的坚强意志,出版了大量的战“疫”图书,显示了出版界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场抗疫行动中,人们除了要同病毒斗争外,还要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在此期间陆续出版的一系列心理应急科普图书对有效做好心理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总体出版情况

我国出版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响应,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不便,很多出版工作者牺牲假期,在春节期间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通知,号召出版界“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图书的出版迎来新的高潮。

1.1 图书分类

截至2020年3月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出版机构出版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图书超过300种。这里的图书指的是申请标准书号和在版编目号、正式出版的图书(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还不包括有声读物和网络平台发布的文字图文等。

这些图书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抗疫手册、指南类图书,主要介绍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第二类是专业的医学类图书,面向医护人员,提供临床诊疗的指导。第三类是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图书,多以故事、绘本、漫画等形式呈现,讲解疫情期间的防护措施。第四类是心理疏导类图书,作用是帮助公众平复心态,稳定情绪,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第五类是反映党和政府的抗疫行动以及抗疫一线先进事迹的宣传类图书,展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精神。第六类是政策法规类图书,介绍与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提供依法防疫的指导,助力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第七类是医学史图书,回顾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为当下的疫情防控提供借鉴。

1.2 出版特点

在本次战“疫”行动中,出版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纵观这300多种图书,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响应速度快。2020年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抗疫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该书从启动出版流程到图书下厂付印只用了48个小时,创造了一项出版界的纪录。其他图书的策划出版也是加班加点,速度甚至不亚于其他类型的媒体。

二是品类覆盖广。如上所述,抗击疫情图书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需求,全面服务于抗疫大局。

三是内容质量高。图书的深度、准确性、权威性等是其他媒体形式不可替代的特点,这次抗疫图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质量高,由专家学者领衔或者把关,成为公众可以信赖的重要信息来源。

2 心理应急科普图书出版

2.1 出版情况

截至2020年3月初,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界已经出版涉及抗疫心理的图书20余种,其中既有纸质版图书,也有电子版图书,还有先发布电子版后付印纸质版的图书。

在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图书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华西医院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以及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组织多家单位和多位心理学专家联合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护心防疫——面对疫情的心理调适手册》等。

以《护心防疫》为例,该书旨在为疫情期间各种特殊人群及普通大众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学会调节心理和情绪,护心防疫,共克时艰。该书经过编辑和作者的通力合作,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仅一周,体现出疫情期间快速响应的特点。同时,作者队伍的权威性又保证该书时间与质量并重。

简单梳理这些心理类抗疫图书的出版机构,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分成三类,即中央在京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地方科技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和大学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分析这些图书的作者,我们也能发现因为出版时间紧张,创作压力较大,因此个人作者极少,基本上都是集体创作,作者来源可以大致分成三类:大学和研究所、心理学会组织以及医院,有些图书的作者是这三类的组合。

2.2 出版意义

抗疫心理类图书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原因在于疫情带来的不止是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同时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上的冲击。无论是患者、医护人员、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在家“留守”的普通群众,心情都在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发生各种变化,很多人都产生了焦虑、恐慌、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负面情绪,任其蔓延,将会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认为:“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可以说,只有维护好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的健康和稳定,才能为一线抗“疫”战斗输送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第一时间出版抗疫心理类图书,正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做好心理干预的重要举措,体现出出版界服务大局的意识。

3 总结和展望

各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科普图书,在这场人民战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疫情发展得到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时刻,对这些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1 存在的问题

1)选题同质化。疫情的突发性使得出版社进行选题策划、论证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同时应急科普的目的比较明确,也导致大部分出版物的主题相似,内容上也存在不少交叉和重复。

2)图书生命周期短。随着疫情逐渐结束,公众对这类图书的关注度不可避免地降低,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书中的科学性内容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3)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各出版机构已有宣传能力不同,因此抗疫图书的传播效果也差距很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新华网、科普中国等平台宣传《护心防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解决的对策

在现代社会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新冠肺炎疫情是其中影响广、危害大的代表性事件。经历“非典”、新冠疫情等多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版机构,需要在未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1)建立应急科普出版机制。这其中包括选题储备、专家库建立、应急出版团队的组织和流程优化等,这些都是高质量完成应急出版的前提条件。

2)优化出版产品层次结构。面对突发事件,既要迅速出版小而精的图书,又要把眼光放长,打造在该领域内有生命力的图书。

4 结语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打乱了出版界的正常工作。但是,出版界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迎难而上,以优秀的抗疫图书出版助力这场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其中心理类应急图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出版界需要以此为契机,注意时刻保持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建立和完善应急出版机制,推动出版融合,从而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出版界类图书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出版家、理想主义及其他——读《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随感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