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虔礼与释怀素草书之异同
2020-11-28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周 畅(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大唐的建立结束了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迎来了大一统的局面。唐承隋制,在太宗励精图治之下,迎来“贞观之治” 的盛世:攘外安内,千里江山一片繁荣,遣唐使节不断,文化蓬勃之景直追魏晋。其中尤以书法为盛:太宗喜右军书法,尊为 “书圣”,又常与虞永兴交流书法;科举考试重视对书法的考察,国子监内设有书法课程,且要求严苛;设书学博士一职,书法成为考察士人阶级为官的重要内容;唐代佛教的流行使得抄经之行广泛,间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社会学书之风盛行,书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真、草、隶、篆、行臻于完备;出现了颜鲁公、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家;出现了孙过庭、张怀瓘、张彦远等一批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646—690 年),字虔礼。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至右卫胄参军,一说是官率府录事参军。其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四十岁,才做 “率府录事参军” 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回家,抱病研究书法,撰写书论,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怀素(737—799),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盛唐时代书法家,以狂草著称于世。与张旭并称 “颠张醉素”。怀素十岁进入佛门,改字藏真。乾元二年(759),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唐大历元年(766 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唐大历二年(767 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 年的时间。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唐大历七年(772 年),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 等传授给了怀素,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唐大历十一年(777 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唐贞元十五(77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 年),患风痹病,圆寂。
草书最初源于草稿之作。草稿具有简便、省略的特点。如篆书之草写为隶书,隶书之草写为章草。王羲之的草书以“内擫” 为法,气息内蕴,秀美淡雅。王献之在其父的基础之上,以“外拓”之法为准则,以笔意淋漓、纵横酣畅为法度。变古质为今妍。孙过庭的《书谱》和怀素的《自叙帖》就是对二王书风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小草和大草中字数最多的且是经典代表作,其二者分别体现了各自草书面貌,成为唐代小草和大草的各自典范。
孙过庭书风深受王羲之影响。从运笔角度来说,无论方转或圆转都精致而微妙,中侧并行,在笔尖上的控制力极强,运笔速度快慢有度,以王羲之笔法为基要,其字内连带丰富,字外少有连带,大致为字字独立,但字之间顾盼生姿,灵动流畅。《书谱》笔法源于王羲之,但在顿笔处重按笔,继而顺笔出锋处,又似乎突生逸气,如激流突显,晴天生雷。稳健飘逸,自如挥洒。纵观《书谱》可以看出孙过庭虽在王羲之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但整篇依旧是谨守 “二王” 风格,到了全文后段笔墨才渐渐张扬个性。这是情绪的逐渐释放,由开篇的用笔稳健,循规蹈矩到中后段意气飞扬,渐入佳境。也是出于《书谱》本身是理论文章,是孙过庭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所以开篇带有记录誊写的感觉,直至后半段才达到“心手双畅,逸兴遄飞” 的佳境。
《自叙帖》笔画高度凝练,用笔潇洒抒情,其笔势圆润,线条盘旋回绕,满纸烟云,以圆转通行整篇,极少有方折处。相对《书谱》的笔画顿挫鲜明、变化丰富而言,《自叙帖》全篇线条大多以篆书中锋裹行,甚少提按,缺少变化。但这也是《自叙帖》能跳出字外,将整篇糅合成整体的原因。从《书谱》的谨守二王法度来看,怀素《自叙帖》则更多表现为大胆革新,将 “外拓” 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书法内在的艺术性剥离出来,加入自身个性,将线条极尽简练,破开字与字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全篇线条飞动,不见独字只见整篇,从而打开了狂草的新世界,将二王引领的今草推到了极致。《自叙帖》全文中虽天马行空,气势磅礴。但一点一画皆有法度。虽笔墨达到情性的巅峰,却依旧不失传统。
整体来看,《书谱》多在起笔以及转折出使用方笔,而《自叙帖》多用圆笔,主要使用在牵丝连带处和内部线条翻转处。在处理笔画衔接时,《书谱》中惯用重压笔去衔接上一笔的收笔,形成关节处,这也是其书写节奏的表现形式。在《自叙帖》中使用的是高速运转的弧线或折线去衔接上下字,整体节奏迅猛敏捷,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在笔画处理上,《书谱》更倾向于频繁提按转换,于微观处见精微细致。《自叙帖》则是趋向于大量使用直线和弧线的曲折盘绕,更注重宏观处。
《书谱》中的结字多以平正中和为主,即便后段笔意纵横,字形也是大体稳健。这里说的稳健并不是说如同正楷那样规规矩矩。而是指字的重心虽偶有偏移,但大体结字稳定,常通过上字的下部与下字的上部形成呼应,虽字字独立却浑然一体,暗含关系。另外《书谱》全文中字的大小变化不大,有时如同 “文”“之”“分” 字等笔画少的字,反而极力外拓,撑开字形。笔画繁复的字却控制大小,使得整体章法上趋于稳健,来凸现内部笔画起伏提按的精妙绝伦。
在《自叙帖》中则是大胆突破字法,省略、并笔层出不穷,打破了字内空间,强调行轴之间的呼应关系,甚至出现了行与行的大疏和大密,这里的疏密除了行轴重心的使用外,其弧线的飘动也营造了疏密紧张关系。尤其是主笔鲜明的字和笔画繁复的字在字形取势上更为明显。如文中翻、人、及等字。《自叙帖》在大小的处理上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字与字之间比例常常达到两三倍,甚至出现了 “戴公” 这两个及其夸张的字,比例几乎达到六七倍。《自叙帖》中字形之大小完全不按照笔画多少定,变化多端,毫无痕迹。字法处于笔法与章法之间,相对具体笔画来说,结字是整体;而相对整体章法而言,又是局部,其作用不言而喻。对于狂草,在情绪的推动下,每一个字在高明的狂草书家手中处理出来都有一定的随机性。完全是随机应变,根据整体章法需要来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往往需要书家丰富的书写经验以及高度的书写热情才能完成。怀素的《自叙帖》如同春蝉吐丝连绵不绝,其草字可识,整体和谐完美,真是称得上 “迅疾骇人”。
孙过庭《书谱》,又被称为《书谱序》,纸本,纵有26.5 公分,横为900.8 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351 行,共3500 余字。其中缺失18 行,共计近200 字。《书谱》是长横轴,每一列的字数稳定。可以看出,孙过庭在整体章法的处理上以整体稳健,内部笔画变化丰富为主。全文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多不连属,字距之间较为疏朗;偶有笔断意连,也有一笔三四字。行与行之间则多呼应,无界格,自然穿插,浑然一体,在此作的中后段表现更为强烈,时而翻腾起伏,笔精墨妙;时而落落大方,潇散舒展。
《自叙帖》,纸本,纵28.3 厘米,横755 厘米;126 行,共698 字。《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一气贯之。《自叙帖》虽在相邻行轴间有稳定的字数,但由于大小字的变化丰富,同时也出现行与行之间的字数相差甚远的情况,这就是怀素对整体章法把控的精妙之处,通过大量飞动线条的膨胀和收缩,将整体章法演绎得出神入化,疏密虽夸张却不失控制。怀素内部是以线条凝练简净为基础,外部靠整体章法的激昂迅捷形成整体章法上的丰富变化。
墨法在书法作品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墨色依靠毛笔沾墨量和毛笔含墨量,并通过书写速度来表达。毛笔中墨的多少也会影响线条运动的力感。在《书谱》中,墨色变化其实不大,其内部飞白处往往是通过侧锋取势而造成的,多处墨色以鲜亮浓重为主,可能是因为总结理论文章的原因,时时沾墨便于思考。其书写表达上,略显僵化。
在《自叙帖》中就显得自然生动许多,很明显能看出《自叙帖》的书写属于自然书写,虽无强烈对比,但墨色的圆润写至干枯都清晰可见。如文中 “昔张旭之作也” 和 “时人谓之张颠” 等处都是墨色由饱满逐渐干枯。对于墨色把握,《自叙帖》呈现出来墨色的自然变化,但线条力度却刚劲挺拔无一懈怠处,其笔中含墨始终处于半饱状态,这样入纸笔端既可以任意发力,又不至于笔墨臃肿。
从孙过庭《书谱》的全文风貌,可以看出孙过庭草法得于王羲之。在文中评价二王时,也对王羲之赞誉有加。米芾《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本身理论价值极高,是中国书法史上理论文章的典型,同时《书谱》也是后世学习小草的经典范本。
从怀素生平经历上看,我们可以得知怀素书学脉络是以“二王”、张芝为基的,其早年闻名于乡。后师邬彤、颜真卿,邬彤、颜真卿曾师张旭。张旭其书风源自陆柬之。李嗣真《书后品》中指出 “陆柬之受于虞世南,虞世南受于智永禅师,智永则为王羲之七世孙,传承家法”。可见怀素书风也是受到 “二王” 一脉的影响,并结合多年游历的心得体会与饱览盛世江山的心境,终于大胆破开前人规矩,形成自己独特的大草面貌。
孙过庭与怀素对二王书风都有着自己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后世而言具有重要地位。孙过庭的《书谱》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也为后世学习小草笔法留下了大量资源。《书谱》不仅是后世历代学者绕不开的理论著作,也是学习小草技法的经典范本。《书谱》极大程度地追求二王笔意,继承魏晋风韵,对后世学习二王书风的书家们提供了书学脉络。而怀素的《自叙帖》同样对后世影响极大,怀素的狂草不仅给后人展现了草书极致的运动感,又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做到完美。为后人立下了一座狂草的高峰。
今人在学习《书谱》时存在着用笔过于粗糙,未能深入理解起收转折处的精微细腻,往往只求大概,使得笔画不耐看,而结体又过于平正。习临的旁类书家过多,而笔墨纷杂,整体气息紊乱,败相丛生。而在学习《自叙帖》时也存在片面理解,认为《自叙帖》就是细线条的平移,这也是理解错误。怀素的细线条是在常年苦练的基础上形成高度凝练的线质,细线的内里是具有极强弹性的笔墨线质,在各种回旋盘绕的运动中,始终保持线条质量的稳定性,继而心手双畅,这是高度理性下的感性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