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主持人与人工智能相融共生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主播广播电视主持人

刘 涛

1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主持领域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信息向人们汹涌扑来、让人应接不暇,当你对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深入研究,想要发表观点的时候,往往尴尬地发现,刚刚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话题已经偃旗息鼓、戛然而止,迅速轮换到下一个天马行空、完全不同的话题。这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带来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主持人属于专精型人才,分工相对明确,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多的是做好专业内的事情,在博的方面相对欠缺。二是传统主持人工作流程相对较长,从确定话题到播出需要审核把关的环节较多,往往走完流程后所选的话题热度已经不在了。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主持人行业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将碎片化、公众化的信息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整理,梳理出信息产生、传播的过程以及目前的最新进展,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主持人可以从琐碎的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从新闻的转述者变成新闻的加工者、宣讲者。这种角色转换就如同厨师做菜,人工智能提供各种原材料、各种调味品,主持人负责掌握炒菜的时机、火候、口味,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广播电视主持人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主持人还应当更进一步,在充分吸收各界观点的基础上,从大众的思路中跳出来,进行一种全面的创新,成为具有广播电视主持人特色的网络意见领袖,为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

大数据时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许多社会科学门类都发生巨大变化甚至是本质的变化和发展,同样也给主持人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秀的广播电视主持人,不应只是节目成型后的出镜播报,而应该深入参与到节目的创意、策划、制作到编辑的每一个环节,对节目的设置、立意、视角、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到《实话实说》,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永元,不仅因为崔永元是主持人,同时还是节目的策划人和制片人,主持人的形象、言谈、风格与节目高度契合。广播电视主持人向策划型主持人、统筹型主持人转换,大数据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大数据的核心和灵魂是预测,我们打开今日头条、抖音等,会发现推荐的恰巧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用智能手机在百度上搜索新秀丽,手机上京东、淘宝或其他购物的App就会推送箱包促销的信息……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可以帮助主持人精准把握目标观众的心理和关注点,并帮助主持人预测目标观众未来的行为,广播电视主持人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去策划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亮点、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云计算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数据几何倍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单向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理念和观点,进一步提出了互动的需求,通过现场、微博或微信等形式在节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屏幕、全媒体、全渠道、全终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比如,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要随时关注微博、微信和大屏幕涌现出的新颖的观点,要时刻注意导播耳机的指令,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现场的信息进行汇总、选择、和梳理,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带来了的挑战。云计算的出现有效的帮助主持人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比如湖南卫视《挑战麦克风》节目中的MR.MIC,不仅自动对选手的演唱评分,还可以在108人合唱后回放任何一位选手在其中的表现,极大地减轻了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压力。此外,云计算技术可以迅速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快速得到我们需要的准确数据。比如,综艺类节目让观众在现场拿出投票器进行投票,通过云计算统计出的数据快速准确,可信赖性强。这些数据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不同观众对节目的反馈和喜爱程度,不同观众分别对节目中的哪些元素更感兴趣,不同观众对哪个环节关注度更高,既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汇总筛选编辑后推送给主持人,使主持人现场掌控节目的节奏,也可以提供给后期策划人员,他们结合人工智能提供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形式投放内容。

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工智能帮助广播电视主持人攻克了语言的障碍。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指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掌握不同语言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使不同文化、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感受不同文明深刻内涵的过程中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从而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世界文明的彼此包容、和谐共生。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近期中美女主播的“跨洋对话”上了热搜,广播电视主持人作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肩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的重任,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主持人掌握多种不同语言,才能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使不同文化、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感受不同文明深刻内涵的过程中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从而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世界文明的彼此包容、和谐共生。但人的精力有限,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要将精力投入到专业内容上。人工智能的出现,帮助主持人解决了语言的问题。科大讯飞、网易等公司推出的语言类产品使主持人如同带了一位即时性多语种的翻译,面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通过双窗口或多窗口的交流和人工智能的翻译,可以使主持人和观众第一时间又快又准理解对方想表达的信息,我们主持人的声音也可以即时转化为对方的语言。虽然说的是不同的语言,但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直接对话、双向沟通,保证了谈话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甚至起到比双语主持人更好的效果。

2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主持人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缺少个性化的表达。现阶段人工智能在主持人领域的应用仍停留在模仿的层次上。即人工智能主播根据现实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外形等条件,播报预先设置好的内容,这种模仿只是简单的重复,缺乏个性化的表达。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人们更多的是关注那个万里挑一的灵魂,现阶段没有灵魂的人工智能主播只能被慢慢抛弃或遗忘。观众期待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共情而人工智能主播却因为缺少个性化而没有灵魂。新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新鲜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难以持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人工智能主播只是在重大晚会节目上的昙花一现,距离深度参与到节目主持、乃至通过个性化的表达获得人们的喜爱,仍需较长的路要走。

2)缺少人文的关怀。现阶段人工智能主要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操作,还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也不具备喜怒哀乐等情感,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人工智能主播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整理者,智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与观众沟通交流还存在不足之处,无法成为观众的知心朋友。比如,《创新中国》中,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主播重现李易声音的过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2017年9月15日深夜,72岁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这段本该表达对科学家怀念之情的话语,在人工智能主播的配音中却显得冰冷刻板,没有感情色彩。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情感的有效构造者,播音员主持人在人文关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工智能主播如何在节目中表达出与任务、事件、背景相匹配的情感,仍需要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3)缺少艺术的新鲜。广播电视主持是传播与艺术交叉的行业,正是因为人格化,才有了艺术性,正是因为艺术性,才有传播价值。正是因为未知性、因为新鲜感人类才能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只是对指定的数据进行抓取,按照设定好的程序给出某种或几种反应,观众刚开始会感到新鲜,但久而久之的千篇一律会使观众厌烦。如果广播电视主持人只能做到见字出声、流利通畅,对稿件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观点的把握只能墨守成规、不能推陈出新,远远达不到艺术的境界、很难给观众美的体验。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创新的新鲜度、新颖性方面还需要不断检验、更新,促使人工智能朝着艺术性、创新性、可欣赏性方向不断进步。

4)带来安全的隐患。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过去我们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求“有图有真相”。可是,由于电脑图像处理(PS)技术,让“有图”也可能无真相。于是,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视频,但技术的发展,视频伪造也不在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天堑。比如,201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院的一个团队用人工智能工具合成了非常逼真的奥巴马演讲假视频,很多观众信以为真,认为是奥巴马本人发表的演讲。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使信息更加真伪难辨,可以起到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的效果,对信息安全发出严峻的挑战。

3 融合发展中广播电视主持人要坚持特色、练好内功

未来广播主持队伍将由人工智能主播和广播电视主持人共同组成。人工智能主播的分工可能更侧重于大数据分析和云应用等科技性领域,而广播电视主持人则更侧重于发挥“人”的特性。广播电视主持人要明确目标,练好内功,自加压力,负重奋起。

1)强化内功,与时俱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任何事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面对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广播电视主持人只有强化内功,强化话筒前的表达基本功,强化个人在不同场景中恰当使用音色、语态、语调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形成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才会被观众所喜爱。广播电视主持人要灵活转变角色定位,适应节目需要,才能满足观众需求;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特有的优势,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发扬人文关怀,走“人性化”路线。广播电视主持人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坚持人性化路线。在未来的播音主持行业中,要发挥好服务观众的功能,走平等亲切的路线,深入基层,始终与老百姓心贴心,使群众有话愿意和广播电视主持人讲,有事情愿意向广播电视主持人反映,广播电视主持人说的话人民群众也愿意相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主动学习新技术。某种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主播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广播电视主持人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广播电视主持人仅做见字发声的主播的可能性,倒逼广播电视主持人正视技术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和提供的发展契机。广播电视主持人应该主动学习新技术,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储备,改变循规蹈矩的守旧思想,才能学习新技术、拥抱新技术、引导新技术。比如,新华社最早的人工智能主播“新小浩”,采用邱浩的声音与外形,首个人工智能女主播“新小萌”的语料来源于主播屈萌,广播电视主持人更了解自身的特点,可以引导技术实现人工智能主播的契合度、仿真度更高,应用新技术使自己从简单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新时代优胜劣汰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4)与人工智能相融共生。人工智能主播和广播电视主持人各有特点,二者相融共生的合作方式将很可能成为未来“智能+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主播会越来越智能、成本越来越低廉、处理越来越迅速;广播电视主持人新闻素养、交流方式、即兴发挥、控场技巧等也将越来越娴熟,在节目中发挥不可替代性的优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广播电视主持人可以根据人工智能主播对大数据的分析和用户画像作为参考,在直播节目前选择主题、设置话题、编排流程、安排垫乐等。发挥人类独有的情感优势,用心用情和嘉宾、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做好充分的沟通、安抚和引导工作,抓住目标观众的关注点,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广播节目。

总之,通过与人工智能相融共生,广播电视主持人可以获得更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宽阔的精神视野、更精准的客户判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在节目中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宣扬更独立的精神、彰显更鲜明的个性,使广播电视主持人摆脱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进一步优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使广播电视主持人这一职业更富有创造性。

猜你喜欢

主播广播电视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