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事特征看张以庆纪录片人文情怀的表达
——以张以庆三部曲为例

2020-11-28杜惠芳

科技传播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叙事学纪录片人文

杜惠芳

张以庆是一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其纪录片多以人文故事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纪录片创作,张以庆导演兴奋地说道:“我烦透了一条红线串珠子,我不串珠子行不行?大珠小珠落玉盘行不行?我不要那个红线行不行?我红线是隐性的行不行?”正如他言辞中所表露出的与众不同,在纪录片表达上,张以庆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这三部代表作品被人们称作“张以庆三部曲”,就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被业界许多人研究学习。

本文就以这三部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特征的角度,分析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所饱含的人文情怀的表达特色。

1 叙事理论的基本内容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共同作用下,从文学理论的变革中而产生的新学科。对于叙事学的定义,很多学者进行过界定。普兰斯在《叙事学》中提到“叙事学是对叙事形式和功能的研究。”[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虽然对叙事学定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叙事学的定义,发现有一点得到了叙事学研究者的共识,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2]。

叙事学起初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述学的不断发展,叙事学打破了原本的局限,将叙事学的研究范围拓宽到了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纪录片及广告等各类作品。叙事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研究范式。

根据热奈特《故事与话语》中的叙事理论,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为“二分法”,即将研究层面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部分,其中故事指的是叙事内容本身,而话语指的是叙事内容的组接方式,包括叙事的聚焦、叙事语法结构等。叙事特征的分析就包括叙事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大的方向,叙事内容包括叙事的主体和文本;而叙事形式中,又以叙事结构为主,而符号学视域下的叙事方法也是时下文学、纪录片的主要研究方向[3]。

2 张以庆三部曲基于人文情怀下的叙事特征分析

2.1 内容选取视角独特,视形式为内容要素

纪录片题材的取舍是纪录片前期筹备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拍别人不拍而有真实存在的内容”,是张以庆导演在选题上的理念呈现。“三部曲”的题材选择有着共同之处,他们的主人公都是不懂镜头生存的角色,他们都无一例外的会忽略镜头的存在和意义,在镜头前面保持了自己最原始的样子,展现了康德所谓的“物自体”的原始魅力。将情感的方向交由观众自己去把握。如《舟舟的世界》,舟舟并不了解自己成纪录片的主角,他置身与自己的音乐国度中,除此之外,他不懂或者说漠不关心,把他作为拍摄的对象,展示了不同于大众的别样世界。

再从素材选取上说,以《幼儿园》的拍摄为例,一谈到幼儿园题材,人们脑海中马上出现的是幼儿园里孩子的唱歌、跳舞、做游戏,或者是联想到六一儿童节。而张以庆的《幼儿园》则是成人化的儿童世界,他只选取了七八个孩子作为拍摄对象,全部采用抓拍的手法,展现幼儿园中孩子的情感,“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4],不拍孩子们梦想成为天文学家、医生、老师的理想,不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欢声笑语的玩耍,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孩子们的情感上,孩子们的愤怒,悲伤,对父母的思念,小小力量的反抗。用选取的内容告诉观众,儿童的世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快乐,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困惑苦恼。而以大班毕业照作为最后的结束镜头,更加预示着孩子们即将步入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内容,不是那么的轻松简单。张以庆对《幼儿园》题材的选取,展示了他对幼儿园这个世界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关注到了不同方面的儿童主体,为中国纪录片开拓了与众不同的拍摄视角。

《幼儿园》之所以引起很大的影响,还源于它碎片化的剪辑方式,张以庆导演对于剪辑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如果重新制作《幼儿园》,它的剪辑和次序一定又有所不同”,他认为纪录片的内容不仅仅包含题材的选取,而镜头的组接、剪辑和形式的安排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内容要素的中的一部分,张以庆导演的作品,是形式及内容理论的践行者。

2.2 琐碎表达与完整感受

“我拍的东西都是碎片,怎么办?它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结构他?所以做片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内在联系,看着东一榔头西一棒,但看完以后的感觉一定特别完整,因为生活流本身就是碎片的,有血肉,有骨头。”[5]张以庆的纪录片表达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拘泥于整体宏观的表达,而是分成若干个情景碎片,突出主题。

如《幼儿园》中的碎片化表达是最为突出的,碎片式最适合孩子,因为孩子全是碎片,非常蒙太奇,他们可笑的东西是一瞬间,小狡猾是一瞥而过,让你一笑了之。虽然孩子没有逻辑,但是你在做片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内在逻辑。所以说看起来全是碎片,可是看完以后,你的情感体验是特别完整。

如《英与白》的拍摄,并没有按照《望长城》类的纪录片的拍摄范式,将长镜头和同期声结合起来,反映客观真实。而是原生态般的再现真实,记录英与白最最平淡的每一天,通过镜头景深的调节,来抓取细节,通过剪辑和蒙太奇的组接来调整作品的节奏,从而把控情绪,增加画面的弹性。碎片化的表达,看似是由每个不相关的部分拼接起来的,实则更具有感染力,许多个分散的部分在观众脑海中,按照自己的情感理解,串成了完整的内容,流露出了完整的情感。

2.3 叙事视角中主观性和真实性的处理

视角是来源于热奈特《故事与话语》中的“聚焦”理论,指的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故事。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纪录片的视角选择如同题材的选择一般重要,观者身份的代表性,观者角度的独到性,都是拍摄视角取舍的重要因素,具体在每一帧的剪辑上,都隐藏着作者的构思和目的性。纪录片本身的纪实性和纪录者干预,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而是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可避免的同时出现和可以加以利用的关系。

纪录片先锋伊文思,曾经对该问题进行过论述:纪录片不能虚构,但要想象。“不能虚构”和“想象”之间存在着思辨性,“想象”并不代表纪录片失去了客观性,而否定纪录片的主观性也不代表纪录片真实深刻谈。诚然,纪录片的第一特性是真实性,但是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表面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区分的。两者的界限就构成了纪录片主观表现的界限。

对于张以庆导演的作品,也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很多人说张以庆导演拍摄的东西有悖真实性的原则,注入了导演太多的主观思想,不符合纪录片的拍摄原则。还曾经被纪录片客观性倡导者代表人物批评为“用自己的立场绑架了被拍摄者的立场。”但张以庆秉承着记录是私人化的理念,以自己的方式阐释着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英与白》中,从熊猫英英的角度“倒立的黑白的电视机”作为开场镜头,展示了一个来自纪录片人物的视角,并非客观的上帝视角,但是与视角不同的是,虽然从主观视角看世界,但并不利用解说词直接传递内心,而是将观者变为“缺席的在场”,在镜头组接、题材选择、拍摄角度的设置上,依然表现出了纪录片的客观,观众仍能够客观的还原英与白的故事,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三部曲中都有着强烈的感性色彩,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其中。这和张以庆导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真实的维度来看,首先,真实的内含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具有多重品格,生活真实和艺术之间的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其次,纪录片的真实不是原版还原生活,而是生活真实片段的重组,真实客观并不和情感和主观视角产生冲突。

所以张以庆导演的作品,是主客观的结合,是导演对生活真实的主观演绎。主观和人文情怀不是真实性的杀手,动人心弦的作品总是令人念念不忘。

2.4 镜头符号升级情感符号

栅栏,铁窗,电视机,一名饲养员,一只被驯化的熊猫。这几个元素便构成了《英与白》的主题,更是该片的代表符号。该片并没有讲述观众一开始想象的动物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而更多的是记录了孤独的故事,一个孤独的女人和一只孤独熊猫在相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流露。小女孩白不仅仅代表她自己,她是符号化的人物,从未关过的电视机、英英所身处的笼子等,这些物品都是孤独的化身。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英与白也变成了符号,被编导赋予了孤独的所指。英与白之间深深的静态沉默,和电视画面中电台的动态切换进行对比,更是显示出内心的无趣和乏味,每一个画面都是镜头符号,是人们心中情感符号的物化表现,也是荧幕面前的你我他的情感表现。

《幼儿园》中看似是描述孩子们的世界,实则幼儿园这个空间符号本就喻指人生,而每一个被拍摄的孩子则成了浮沉在人世间的成人。每一个碎片化的符号,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其实都是成人世界的情感符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说:“《幼儿园》没有解说词,但它比有解说更具有说服力。”[6]

张以庆的三部曲,都可以看成是从镜头符号升级成情感符号的过程展示。

2.5 点线网结构贯穿情感表达

叙事结构是叙事话语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对叙事内容的在安排,是将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的解构,对叙事真实的重塑。叙事过程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呈现故事,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表现。叙事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中是以叙事故事的叙述为主的,深层结构主要是叙事线索的串联和叙事情感的铺垫,纪录片的深层结构中涉及许多影视剧元素,利用摄影镜头、剪辑技术、色彩元素的引入,加强结构的变现力。

张以庆导演的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有着自己主观的表达,自始至终贯穿着导演的人文情感。如《舟舟的世界》,就是以线性结构作为主要的叙事顺序,用镜头展现着舟舟日常的生活、排演、看病等场景。但并不是平铺直叙镜子式的反映,在线性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特色的镜头点,如该片以舟舟的手、指挥棒这些特写镜头和在片中重复多次的特定音乐背景作为开始的元素,融入平凡的生活中。影片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太多的访谈,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对纪录片主人的平常记录,叙事结构遵循故事结构,但是平淡的表面之下流露着不平淡的感情。主题之下的纪录片代表人物的选择,主人公生平故事的戏剧性和情感冲突,都是叙事结构中凸显的重点。舟舟患有先天性疾病,但戏剧的反转却在于,在音乐方面,他有着惊人的音乐才华和敏感度,这两个方面在故事的叙述中,形成了鲜明的极大的反差,而对比的背后,是一对不愿意放弃自己儿子的父母,和不愿意和困难妥协的精神。一方面,在医院看病是,我们看到的是医生对舟舟下“绝不可能”的判决,让人倍感生活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在舞台上发着光芒熠熠生辉的艺术家,那些特写镜头作为线性叙述中的重要节点,正是张以庆导演对自己情感的演绎和表达。

3 结语

纪录片是客观真实的再现,但绝不是冷冰冰的对客观世界的复制,而是包含浓浓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通过技术的手段,对叙事要素进行重组,在注入深厚的情感,使得纪录片的内容在情感的基调中缓缓流淌。

张以庆导演的作品,就是他人文情怀的释放之地,也是他对客观生活态度的演绎。从他的叙事特征来看,观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人文情怀,也能带着对他人文情怀表达方式的理解,对纪录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艺术作品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认识和把控,也有了更加科学的认知和评判。

猜你喜欢

叙事学纪录片人文
人文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