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动画电影中的不自觉欲望主人公

2020-11-28袁晓滢

科技传播 2020年22期
关键词:拉尔夫奖牌动画电影

袁晓滢

1 不自觉欲望与动画电影

1.1 何谓“不自觉欲望”

在《故事》一书中,作者罗伯特·麦基首次提出“自觉欲望”与“不自觉欲望”这一概念:电影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单一主人公,或者动机、行为和结果都是共通的复合主人公,以及不同欲望、各谋其利、各承其害多重主人公。当然,主人公也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动物。主人公甚至可以在故事的中途换掉。但是,所有的主人公都有标志性特点,而其中的第一个特点便是意志力。

1)主人公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2)主人公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主人公的意志驱动一个已知的欲望、具有一个需要或目标,一个欲望对象,而且他知道。

3)主人公还可以有一个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最令人难忘、最令人痴迷的人物往往不仅只有一个自觉的欲望,还会有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一个多层面的主人公的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时相互矛盾的。

这是“不自觉欲望”一词的出处,“不自觉欲望”与“自觉欲望”所对立,即顾名思义,就是不在自我觉悟的前提下的一种欲望。即被动接受和不自觉中的一种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涌出。也可能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总而言之,不自觉欲望就是难以察觉的欲望。

1.2 不自觉欲望人物

不自觉欲望人物,即“不自觉欲望”在人物身上的体现。根据麦基在《故事》里的观点,主人公分为两种类型。1)自觉欲望人物:单一拥有自觉欲望。2)不自觉欲望人物:既有“自觉欲望”,同时也拥有“不自觉欲望”。这就说明,不自觉欲望人物比自觉欲望人物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自觉欲望人物与自觉欲望人物的身上同时都拥有“自觉欲望”。经过笔者对大量动画电影中主角的人物归纳整理,不自觉欲望人物的“自觉欲望”往往比自觉欲望人物在前期的表达还要强烈得多,所以“自觉欲望”的强烈与否并不是判断的标准。

经过笔者根据归纳整理,得出的不自觉欲望角色的特点以及判断标准如下:

1)不自觉欲望人物前期目标极其明确,“不自觉欲望”是由一段一段“自觉欲望”的变化组成的。

2)将影片情节对应在剧作的故事卡片中,位于第二幕递进段落中的“灵魂的暗夜”之后角色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角色是否坚持继续选择自己的目标,即考验角色的价值选择,主人公会对价值取向进行摇摆,“两难选其一”,是对主题真正的考验。主人公完成最初的目标,达到了利己的目的,却发现内心空虚,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最终放弃自己错误执着的目标,这就是“不自觉欲望”在影片最高潮阶段在人物身上的强烈体现。

3)判断不自觉欲望人物最明显的标志:主人公由一开始明显的利己思维到“利他”想法的转变。

综上所述,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较为轻松的判断出影片的主角是自觉欲望人物还是不自觉欲望人物。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主角无非分为这两种,了解了主角的性格分类后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与主题。

1.3 主人公类型的转变

通过对近些年动画电影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动画电影中主人公们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1.3.1 第一阶段

以迪士尼为代表,迪士尼早期的作品,主角们个个都是“英雄出少年”,都是拥有强烈欲望的自觉主人公。目标清晰且正确,脚步坚定,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一条路走到底,最终打败坏人,实现理想。如白雪公主、小飞象、辛巴、小美人鱼、花木兰等等。例如:小美人鱼的目标是寻找真爱,辛巴的目标是成为狮子王,木兰的目标是替父从军,保家卫国。主角们天生就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从容的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自带光环。就算能力有所欠缺,身边也一定会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朋友保护着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打败反派。这些动画角色也像古典文化中的“艺术品”们一样,完美无缺,虽然漂亮但却有着距离感。而这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模式与远远的距离感让观众渐渐厌倦、难以带入,这种高高在上的生活让观众没有办法很好的感同身受,电影中“移情”的功能正在逐渐丧失,观众们渴望新鲜感来刺激他们的视听体验。

1.3.2 第二阶段

首先得到改变的是影片美术风格与人物形象,视觉上的内容先行一步。皮克斯公司在1995年率先推出了全球首部三维动画大片——《玩具总动员》,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同时角色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标志:主角开始走下神坛。《玩具总动员》中,各种玩具的自恋、嫉妒、竞争、合作,同现代人的生活相似,颇具切肤之痛。而《超人总动员》电影中,恢复日常生活的超人每每开着破旧的车流走于拥堵的公路上,蜗居在窄小的隔间办公,忍受着上司的肆意斥责,都使观众心有戚戚。此类角色塑造模式中,主人公不再是英雄,即便对于超人也不例外;小丑跟班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朋友也会有分歧,甚至面临着决裂的风险。当人们在欣赏各个角色时,也许正是在欣赏自己,使人们看到了更多、更为广阔的世界。

随后梦工厂也推出了一系列饱受好评的动画电影。梦工厂动画的主角都有些反传统的意味,但也是仅仅局限于外形方面。但无论是此时的皮克斯还是梦工厂,角色还未从自觉欲望主人公的类型中跳脱。超人也好,熊猫阿宝也好,虽然都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是从剧作及人物本身出发,本质上还是目标正确,勇往直前、自觉欲望明显的“五好青年”。

1.3.3 第三阶段

直到电影《飞屋环游记》的大热,不自觉欲望主人公才登上聚光灯的舞台,被观众们所熟知,喜爱。《飞屋环游记》横扫了当年包括金球奖、安妮奖、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无数动画电影提名及奖项,并以7.31亿美元的全球超高票房至今仍然排在动画电影榜的前列。这样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黑马,主角却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古板、甚至有些孤僻自闭的小老头。他在失去爱人后也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幻想,唯一的愿望就是完成老伴生前的愿望,带着他们的房子去到大瀑布。但是在他不得已的前提下,他的世界闯入了硬要帮助他的顽皮的小胖子,两人在一路相处的过程中,老头坚冰一般的心渐渐被融化。但老头仍然还是一个自私的人,利己的心态没有改变。矛盾终于在“灵魂的暗夜”阶段爆发,在两难选其一,对主题真正的考验时,他选择了自己的房子,而放弃去救大鸟。等真正到达瀑布后,他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将代表过去的照片扔掉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拯救大鸟与小男孩的路,完成了属于不自觉欲望主人公的精彩转变。

在随后的动画电影中,不自觉欲望主人公的身影越来越频繁的登上荧幕。从《冰雪奇缘》《海洋奇缘》《无敌破坏王》《大圣归来》……每一部高票房高口碑的动画电影中都有不自觉欲望主人公的身影。

2 成功动画电影案例分析

2.1 《无敌破坏王》中的坏蛋拉尔夫

《无敌破坏王》是迪士尼公司在并购卢卡斯影业后上映的第一部电影,影片2012年一经上映就登顶北美票房,取得不俗的成绩。影片无敌破坏王这一“坏人”的大救赎行动打动了观众,成为全球屏幕的主角。影片讲述了一个所谓的“坏人”追逐梦想的历程。破坏王拉尔夫厌倦一直在游戏世界里做反派,于是他决心离开自己的游戏去闯荡别的电玩世界,旅途中他误闯多个截然不同的游戏世界,遇到严酷的士兵队长、刀子嘴豆腐心的倔强小女孩云妮,展开一段精彩的反派逆袭。故事围绕“天生坏蛋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主题展开,让观众在“坏人”的一次心血来潮的思索人生中开始所谓角色重塑自我的心灵之旅。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一部关于个人的自身审视、认同和换位思考的励志电影。

2.2 拉尔夫不自觉欲望的塑造

本片主角的设置处处显示着反传统的特点,大坏蛋拉尔夫,也是一个典型的不自觉欲望主人公。拉尔夫在游戏里的角色就是专门搞破坏的大坏蛋,长相凶狠,但其实拉尔夫本身一点也不坏,并且渴望变成好人。破坏王的角色让他很难在游戏结束后获得游戏世界同伴的认可和尊重,因此每天工作完的拉尔夫只能远远地睡在垃圾场。拉尔夫将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为他没有一块奖牌,所以无法获得尊重。因此在影片的一开始拉尔夫就拥有一个无比强烈的自觉欲望——获得一枚奖牌。

为了获得奖牌,拉尔夫闯入了其他游戏中,无心中毁坏了游戏秩序,拿到了一枚不属于他的奖牌,但为未来的灾祸埋下了隐患。好不容易到手的奖牌也被夺走,拉尔夫不肯善罢甘休,为了拿回奖牌,他与云妮达成协议,他帮云妮赢得比赛,云妮将奖牌还给他,此时拉尔夫“利己”的心态非常明显,目标只有一个——奖牌。

在与云妮相处的过程中,故事情节来到中点前的情感高峰,绝望的拉尔夫认为自己没办法拿回奖牌了,女主则对奖牌不以为然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拉尔夫非常生气,说出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并说出了自己执着于奖牌的理由。女主也向拉尔夫吐露了自己悲惨的背景和心声,故障人物不能离开自己的游戏。接下来反派开始行动,矛盾升级。国王用奖牌诱惑拉尔夫同时欺骗他,导致拉尔夫与云妮的情感破裂。当拉尔夫终于拿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奖牌想证明自己时,却发现原来的游戏即将解散,大家都将无家可归。

此时来到“灵魂的暗夜”,拉尔夫握着云妮送给自己的项链,拉尔夫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最终放弃错误执着的目标,救出云妮,同伙伴一起拯救世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从而完成了从“利己”到“利他”的彻底转变。

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属于人物本身的跌宕起伏,代入感强烈,不自觉欲望主人公的色彩浓烈。拉尔夫这个“大坏蛋”形象也深入人心,他身上矛盾、纠结又具有戏剧性冲突的特点被塑造的淋漓尽致。

3 不自觉欲望主人公兴起的背景分析

3.1 社会背景决定新价值观

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作是时代的缩影,电影作品同样也是。观众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观众的审美与品位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最早一批的动画电影观众对公主王子的童话模式,英雄主义偏爱有加,但随着“70后”“80后”的成熟,“90后”长大了,并成为了动画电影票房的主力军。

新生代以新生活方式、新行为习惯、新青年文化等作为载体,从日常生活层面表现出新现象、新事物、新文化,形成了新价值观。“90后”新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结构内部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和现实反映。从“90后”成长发展的社会结构特征看,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90后”时代属性的独特性。“90后”经历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具有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新科技和新媒体成为生活必备要素、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流动频繁等代际特性。新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价值目标、价值内涵与价值准则的革新。“自我表现”“主体意识”或“自主意识”,是“90后”最凸显的群体特征,也是“90后”最本质的群体特征。

2)抗争性与偏离性的统一。一定程度上的抗争性、抵抗性和斗争性,这是保持新生代、新价值观对于社会发挥革新意义和创新作用的必然要求

3.2 新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以上两点特征体现在动画电影上,表现为观众对于电影的“移情”的作用,观众渴望能从主角身上找到共鸣。不自觉欲望人物身上反传统的明显气质,首先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随着故事剧情的推动发展,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不自觉欲望主人公开始慢慢觉醒自我意识。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犯错,但他们会不断的成长,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自觉欲望主人公身上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正是“90后”观众最本质的群特征,他们能够在主角身上找到自己。所以不自觉欲望主人公才会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青睐,这也是观众心理投射在电影中的重要体现。

4 结语

塑造成功的动画角色并不仅仅是外形的设计,更是人物内在的不断丰富,让观众能为这个“虚拟明星”所牵动,引起共鸣。研究观众心理对于我们塑造角色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不自觉欲望主人公在当下的动画电影中更能吸引观众,引起共鸣,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心理,在未来的创作中有更大的运用空间。

猜你喜欢

拉尔夫奖牌动画电影
奖牌
手工奖牌
首枚奖牌!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一枚特殊的奖牌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
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