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5例中青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0-11-27梁文炎张宇星孙文逵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普通型抗病毒入院

梁文炎,董 莉,李 燕,张宇星,黄 茂,孙文逵

0 引 言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一种β属冠状病毒,其与SARS病毒及一些蝙蝠冠状病毒为相同亚属、不同进化方向,但都通过ACE2受体进入细胞致病[1-2]。COVID-19可以引起全身多器官损伤,临床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感染者症状轻微且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在发病后短时间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甚至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3-5]。有报道显示,年龄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老年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6]。本研究旨在探讨18~65岁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人群特征及治疗策略,探讨这些因素对于疾病整个过程的影响,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3月援助南京市第二医院医疗队接收的55例确诊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方案 (试行第七版) 》确定为普通型[7]。本研究通过了南京市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LS-ky003),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收集一般资料从电子病历系统提取了患者相关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特点(医疗史、暴露史、手术史、症状),实验室以及预后等相关数据。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肌痛、头痛)、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消化系统症状(腹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功能以及 C反应蛋白。预后情况包括:病毒载量Ct值(Ct值即阈值循环,即在每个反应中划定的荧光强度所对应的PCR周期循环数;Ct值越大,表明病毒负荷越低。),连续2次痰、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时间。

1.2.2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阿比多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及α-干扰素。所有患者均联合用药治疗。其中34例(61.8%)患者双药联合治疗,21例(38.2%)患者三药联合治疗,无患者使用单药治疗。6例(10.9%)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6例(10.9%)患者接受激素治疗。29例(52.7%)患者接受免疫球蛋白输注治疗。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55例患者中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P>0.05)。其中有8例(14.5%)患者具有至少一种基础病。一般情况见表1。

表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基本情况

2.2患者临床症状发热、咳嗽为最主要临床表现,约20%患者无发热表现。部分患者出现乏力、肌痛、头痛等流感表现,不易与流行性感冒鉴别。发热患者中有34例(61.8%)患者发病时即出现发热。见表2。

表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

2.3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细胞异常以白细胞计数降低最为多见,其次为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无患者出现肌酐(Cr)升高及预计肾小球滤过率下降(eGFR)等肾功能受损征象。27.3%患者出现心肌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异常升高。凝血相关指标异常主要见于凝血酶原时间(PT)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见表3。

表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2.4治疗后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循环阈值总体趋势以升高为主,咽拭子病毒载量较前逐渐下降。2次咽拭子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7(12~20)d。无患者死亡,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见图1。

图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毒载量测定

3 讨 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传染能力。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年龄、基础病、淋巴细胞数目及D-二聚体等均为COVID-19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普通型患者比例占总人数的81%[6, 8]。本研究回顾性选取南京地区55例年龄在18~65岁的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感染比例高,患者以发热、咳嗽为最主要症状,并且大多起病时即出现发热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肌痛等不典型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COVID-19对比严重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临床特征相似;但COVID-19患者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不明显,提示疾病受累部位可能以下呼吸道为主。

本研究入组患者常见白细胞,淋巴细胞数目下降,CRP显著升高,D-二聚体未见明显升高,且有研究显示上述指标改变与预后相关[9-10]。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伤或凝血异常表现,未见肾功能损伤表现。上述实验室结果提示COVID-19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导致肝等其他器官出现功能损伤。

与既往研究[10]相比,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组COVID-19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与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普通型中青年组COVID-19患者,起病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6(3~8)d,入院后均通过积极联合抗病毒治疗,2次咽拭子转阴中位时间为17(12~20)d。全部患者预后较好,无患者恶化转为重症。白细胞、淋巴细胞及C反应蛋白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连续2次咽拭子转阴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报道,所有成年人群中生存患者病毒负荷中位时间为20(17~24)d[6]。本研究咽拭子转阴时间较短,可能与患者被收治入院时间早、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及支持治疗相关。有研究显示症状轻微患者可能在起病后1周左右出现病情进展,从发病到ARDS的中位时间为8(6.3~11.3)d[5]。病情的突然恶化提示这段时间病毒处于扩增状态并不断加重患者肺部损伤。本研究显示入院开始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毒负荷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结合既往SARS及MERS的救治经验,可以推测早期及时的治疗能延缓病毒扩增速度并减轻患者器官损害。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主要通过支持及经验性药物治疗。常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比多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及α-干扰素等,瑞德西韦和磷酸氯喹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等待进一步确定药物效果[11]。对于危重患者,有研究显示COVID-19康复患者血浆制品可改善患者情况[12]。本研究中,患者均采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对于药物是否应当联合运用值得思考。目前SARS-CoV-2致病机理尚未研究透彻,在确定药物的抗病毒活性,控制不良反应的前提下,采用联合不同机制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方案是合理的选择。

通过对于本研究COVID-19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SARS-CoV-2尽管具有很强传染性,但通过及时且积极的治疗,其风险对于中青年健康人群依旧是可控的。掌握患者接触史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患者均可取得良好预后。并且全球正在加紧投入对于COVID-19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相信不久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将有更多选择[13-1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积极治疗,中青年健康人群感染SARS-CoV-2的预后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状,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不足之处为样本量较少,难以通过多变量调整方法分析评估,结论有一定局限性,尚待后续增加样本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型抗病毒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