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 模型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2020-11-27张春琳邓小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张春琳,邓小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研究背景
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创新型人才正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基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 “第一资源”、“根基”和“核心要素”,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
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之近年来“旅游+”战略的实施,旅游业与农业、体育、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在业态、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则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适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和首要任务。
教育评价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较好地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目前的旅游教育领域,除了教育部门的专业评估、教学评估之外,对人才培养的评价相对薄弱,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合理的判断。
本研究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切入点,以有效发挥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为目标,探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衡量和科学评价,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型构建
(一)CIPP 模型简介
CIPP 模型,也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1967 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模型由四项评价活动组成,即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故简称CIPP 评价模型。 由于其具有全程性、 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
(二)基于CIPP 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运用CIPP 模型,结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
1. 初始指标
背景评价主要从学校背景和专业背景两方面进行;输入评价主要考虑生源情况、教学资源和产业资源;过程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成果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素质和就业情况。据此,共设置9 大评价指标25 个评价因子(表1)。
表1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筛选
为进一步筛选上述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 本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1)数据获取
为获取数据, 本研究分别对高校同行、 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教育及旅游行政部门人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于2020 年3 月12 日至2020 年5 月22 日,共发放问卷220 份,回收问卷216 份,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210 份,有效率为97.2%。
(2)信度分析
通过SPSS22.0 软件对本次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α信度系数为0.896,可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很高。
(3)因子分析
通过SPSS 软件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因子分析, 以特征值大于1 为标准,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
本模型评价指标的25 个初始变量,其共同度均在63.9%以上, 说明其中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在经过了公共因子提取后均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由表2 可见,初始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共有8 个,故而本次分析提取了对应的8 个公共因子; 该8 个被提取的因子解释初始变量方差的比率为83.85%,且比因子旋转前后的方差贡献率非常好,说明初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均得以保留。
而本次分析的因子碎石图(图1)显示,自第9 个因子开始特征值的下滑率由急趋缓,且保持在较小的数值区间,这进一步说明本次分析提取8 个公共因子是科学和合理的。
本研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正交旋转, 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为25。 经过旋转之后各因子的载荷系数发生了明显变化,旋转后的因子成份矩阵见表3。
图1 因子碎石图
表3 旋转后的成份矩阵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 按其相关性进行归类并根据其共性特征重新命名, 得到修正后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图2)。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为进一步明确各评价因子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结果见表4。
图2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型
表4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权重
三、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目标,提升学科平台
对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大多“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只能,校地合作是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尤为普遍。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旅游业的资源特色、产业形态和发展现状,立足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是形成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 对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提升学科平台,尤其是各级各类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应“宽口径、厚基础”,夯实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结合当时旅游业发展和人才需求, 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开智慧旅游、全域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符合新时代旅游新业态的专业课程。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大力实施探究式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兴教学模式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三)聚合产业资源,优化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共识。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聚合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等多方面的产业资源,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行业导师进课堂”等形式,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视角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为四大类型:(1)实践课程,如模拟导游、旅游规划制图等,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开展;专业校政行企联合授课课程《旅游管理实务》主要以“行业导师进课堂”的形式实施,让学生能充分了解旅游行业一线的实际发展状况。(2)专业实习实训,既包括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分期分批安排学生进行上岗实习;也包括各种创新型的情境式、参与式、模拟式专业实训,让学生参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营销、景区规划、智慧旅游建设、导游讲解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内容。 (3)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或其他分散时间,安排学生参与。(4)项目实践,即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级各类创新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 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旅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培养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方面应在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增强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管理等方面课程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勇于验证,培养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全面的创新思维。
最后,还应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得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