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
2020-11-27钟慧球罗红强
钟慧球 罗红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变源于内耳,主要表现为位置性眩晕,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及眼球震颤,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手法复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选疗法,可将脱落耳石复位至前庭部位,但部分患者治疗后仍伴有头痛、头晕、不平衡感等残余症状[2-3]。体位训练是一种促进眩晕患者康复的训练方法,在促进残余症状消失中具有一定效果[4]。同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而不良心理也是诱发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护理干预[5]。为此,本研究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伴残余症状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分析对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伴残余症状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6];②均接受过手法复位治疗。(2)排除标准:①为其他类型眩晕者;②伴有头部外伤史、脑卒中等疾病者;③伴有其他耳部疾病,或伴有认知、交流、肢体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期间给予常规用药指导、环境管理、饮食指导,出院后电话随访,告知复查的重要性,观察6周。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联合联合体位训练:(1)体位训练:患者于床上端坐,头先向患侧转45°,保持头位转为平卧位,之后头向下垂30°,保持体位后向健侧转头90°,完成动作后身体连同头部向另一侧转90°,呈脸朝下,健侧卧位体位,最后快速坐起,头向前略倾,保持2 min。(2)综合护理:①心理干预。与患者一对一交流,应用相关量表评估患者负面情绪,根据评分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移情易志、情志制胜等方法进行干预;要求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安慰、支持,并积极参与患者日常训练及护理。②认知干预。针对残余症状发生原因、体位训练目的、方法、日常体位管理重要性等进行详细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帮助其充分认识疾病及护理要点。③体位指导。要求患者不要剧烈活动,避免体位突然变动,禁忌头部后仰,睡觉时尽可能抬高床头30°~45°,进食、洗漱、换衣时头稍微前倾,避免大动作。④远程指导。患者住院期间一对一指导,出院后微信随访,定期推送相关消息,每周1次视频随访,做好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评估患者负性情绪、眩晕程度、残余症状。(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负面情绪[7],每个量表均20个项目,运用4级评分法计分(1~4分),得到各项总分后乘1.25,得到最终评分,评分越低则心理状态越好。(2)运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价眩晕程度[8],共25个问题,包括情绪、躯体、功能三个子指数,每个问题赋分值为0、2、4分,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低则代表眩晕程度越轻。(3)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估残余症状[9],包括眩晕、头晕、恶心、头痛、视觉敏感、平衡6种症状,每种症状均采用0~10分量化评估,评分低则表示症状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组女29例,男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5.94±7.13)岁;疾病位置为后半规管28例,水平半规管11例,前半规管2例,混合半规管1例;病程1~16个月,平均(8.05±1.29)个月。对照组女28例,男14例;年龄38~72岁,平均(55.87±7.16)岁;疾病位置为后半规管29例,水平半规管10例,前半规管1例,混合半规管2例;病程1~15个月,平均(8.02±1.2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分,(±s)]
2.3 两组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H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比较[分,(±s)]
2.4 两组干预前后残余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V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S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残余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残余症状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操作便捷,但部分患者在耳石复位治疗后仍伴有残余症状[10-11]。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可能残余小碎片,在体位改变时虽不会导致震颤或眩晕,但易引起不平衡感、头晕等症[12-13]。同时,复位治疗后神经系统需逐渐适应这一变化,可能出现中枢神经调定延迟、耳石功能短暂障碍。且残余症状还与患者心理情绪具有密切相关性,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是导致残余症状的高危因素[14-16]。
常规护理多是强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期间的护理,对残余症状关注度较低,且对于患者心理状态干预较少,难以满足患者康复需求。体位训练是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恢复的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体位调整、变动促使耳石碎片复位,改善前庭中枢功能,促进残余症状缓解[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SAS、SDS、DHI、V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在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中效果显著。李娜等[19]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情绪,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综合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综合护理干预是集合分组护理、责任护理优点的护理模式,可促使临床护理整体协调一致,提升护理质量[20]。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心理、认知方面进行干预,不仅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情绪导致的残余症状,还可帮助患者正确应对疾病及护理,坚持、规范进行体位训练,提高体位训练效果。针对患者日常行为活动的体位指导,可避免不良体位对治疗、训练效果的影响,利于改善病情及缓解残余症状。同时,综合护理干预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远程指导,确保护理的完整性及有效性,更有利于缓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能够缓解负面情绪,减轻眩晕程度,促进残余症状改善,为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提供参考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