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意义分析
2020-11-27宋文艳
宋文艳
(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口头语言能构建和传达意义,图片,音乐,动作,手势和许多非言语形式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们就是多模态语篇。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聚焦于多模态语篇中广告这一形式,但是有关公益广告类的研究还较少。《常回家看看》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一则57秒的公益广告,这则公益广告打动了很多人。本文将探讨这则公益广告是怎样构建并传达意义的,从而更好地诠释公益广告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框架
Lemke(2002)在视觉交流中分析了语言的视觉意义和符号意义。Norris(2004)从多模态的角度提出了概念框架。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语篇是由多种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朱永生(2007)用两种方法定义了多模态语篇。张德禄(2009)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框架。
韩礼德(1989)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语言有三种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韩礼德的理论让我们知道了语言是如何给客观世界编码的。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关于语言的符号认识,Kress&Van Leeuwen(2006)把元功能理论发展到了视觉交流上,他们把这个理论框架称之为“视觉语法”。
基于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Kress&Van Leeuwen对视觉交流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三个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再现意义指的是图像能够像语言一样再现客观世界,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互动意义是关于制作者的,它展现了制作者、被展现的图像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示了观看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互动意义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感四个方面组成;构图意义指的是多模态语篇中图像所表征的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它由信息值、突出度和框架三个方面构成。
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以“孝顺”为主题,讲述了一个老人孤独的生活境况,呼吁社会关爱老人,劝导儿女常回家看看。
1.接触
接触指的是图像中的参与者和观看者通过眼神交流建立的一种关系。它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如果图像中的人直接看向了观众,并和观众有了眼神交流,这类图像就被称为索取类图像;相反,如果图像中的人和观众没有眼神交流,就被称为提供类图像。索取类图像通常索取信息或服务,提供类图像通常提供信息或服务。这两种类型在多模态语篇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
图2
图1和图2都属于提供类图像。图1告诉观众,此时空荡的家中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
就在刚才她还在开开心心地做饭,但是她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打来电话,告诉她不回家吃饭了。图2是老人孤独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是电视已经坏了。她没有看向观众,没有寻求帮助或服务。她只是看着坏了的电视,观众从中感觉到她的孤独和无助。
公益广告中的图像基本都是提供类的,因为公益广告有自己的故事链,它给人们提供信息并讲述一个故事,观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
2.社会距离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同的距离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图像中也是如此。图像的制作者从不同的距离描绘了被表征的参与者,展现出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距离是分析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和框架的大小有关。不同的社会距离所展现出的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同。Kress&Van Leeuwen(1996)把社会距离分成亲近距离、社会距离、客观远距离三个部分。亲近距离通常使用近景镜头,图像一般包括被表征的参与者的脸、头和肩膀;社会距离通常使用中景镜头来实现,图像一般包括被表征参与者的部分或全部的身体;客观远距离通常使用远景镜头来实现,图像不仅包括人的身体,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
图3
图3是一个近景镜头,画面主要是老人的脸、头和肩膀,观众能清晰地看到老人接电话的动作和她表情的转变。近景镜头的使用可以拉近被表征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观看者会觉得十分亲近。
图4
图4是一个中景镜头。公益广告常用中景镜头,因为它能给观众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它不像近景镜头那样夸张,也不像远景镜头那样疏远。在这个镜头里,老人听到电话响,擦干手来接电话。图像没有引导观众的目的,它只是传达一些信息,并完善故事链。
图5
图5 是一个远景镜头,它不仅展示了老人的形象,也介绍了她周围的环境。镜头中,老人孤单地坐在沙发上睡着了。镜头突出老人的孤独感并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它在告诉观众一个事实,这是个空巢老人,她的儿女没有一个来陪伴她。最后,镜头拉得越来越远,这个老人也显得越来越孤独无助。
3.态度
图像的态度一般通过两种视角来实现: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水平视角包括正面角度和倾斜角度。正面角度通常意味着融入,而倾斜视角通常意味着疏远。
图6
图7
图6是一个正面角度,它能使图像的制作者、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处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它让观看者感到自己也属于这个图像中的世界,并融入故事里。在这幅图像中,老人正在和她的家人打电话。这种正面的角度让观众感觉自己就站在老人身边,从而有更强的参与感。
图7是一个倾斜角度,营造了一个更加凄凉的气氛。它拉远了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观看者会感觉到自己在观察这个老人,离她很远,而并不属于其中的世界。
垂直视角展现了一种力量关系,它被分为仰视角度、平视角度、俯视角度。
图5是俯视角度,它使图像中被表征的参与者的形象变小、变得不重要。俯视角度自上而下拉远了被表征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暗含了一种权力关系,也就是观看者凌驾于被表征的参与者之上。
图6是平视角度。公益广告中,平视角度是经常被用到的,它能客观地给观看者传达信息,使图像和故事更加真实,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是一个比较平等的关系,这幅图中,老人正在接电话,这是一个普通又真实的情景。
在公益广告中,很少会用到仰视角度。仰视角度通常是被表征的参与者凌驾于观看者之上,这会让观看者没有参与感,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4.情感
情感也是构建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多模态语篇分析认为,不仅文字符号可以构建并传达意义,颜色也可以反映图像制作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情态指的就是对客观世界陈述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它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层面。低情态指图像只使用黑白两色,中情态指图像中使用了饱和度不强的颜色,高情态指图像使用了高饱和度的颜色。颜色的使用可以帮助制作者营造气氛,表达情感,从而影响观看者的态度、感受等。
图8
图9
图8是高情态。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张彩色的全家福,全家福里有很多人,但是现在在家里的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这则公益广告中增加了全家福这样的细节描述,既让观看者觉得真实、贴近生活,又和后面的低情态值的老人形成强烈对比,让观看者感受到更多的视觉冲击。高情态值的图像更能调动观看者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也就达到了公益广告的宣传目的:呼吁大家关爱老人,劝导儿女常回家看看。
图9是低情态。图像中使用的颜色基本是黑白两色。这两种颜色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气氛,使观众体会到老人此时伤心、无助的心情。但是,在公益广告中,过多地使用低情态值的图像是不适合的,会让观看者一直处于压抑疲劳的情感中,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故事的讲述。
图6是中情态。在这幅图中,不仅有黑白两色,还增添了红色。中情态值图像不像高情态值得那样夸张和亮眼,也不像低情态值那样压抑沉重。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陈述事实,提供信息,说明问题,营造一种严肃沉稳的气氛。在这则公益广告中,制作者大多使用中情态值的图像,这有利于拉近被表征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联系,使整个公益广告更加真实。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常回家看看》这则公益广告是如何调动观看者的感受,影响观看者的态度,并最终达到“呼吁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的宣传目的。多模态语篇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告尤其是公益广告等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能够加强公众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