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当代
——蕴含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2020-11-27柴春昕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柴春昕(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觉醒,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成为了当下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作为文化历史载体的博物馆近些年来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地域文化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以博物馆空间为例,从环境设计与当地环境、当地材料的融合以及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几方面,分析了博物馆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和方法,探求我国本土文化同现代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最佳融合之道,突出现代博物馆的地域属性、民族属性、文化属性。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永葆一个地区、民族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个蕴含了多方面多学科的杂学,比方说文艺文学、民风民俗、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意趣、哲学思想等等,它既包括了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了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地域文化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该区域从古至今的全部文化遗产。国内的地域文化,泛指在某特定地域内影响深远、积年累月的流传于世并极具当地特色的,宛如活水一样源源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且尚在发展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的发展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人情双重要素,由此地的世家大族、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民风习俗等多项因素决定,并经过当地居民通过体力劳作和智力创新的努力下不间断的传播和扬弃,从而演进成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文化形式为载体的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的三大特性分别是:可识别性、稳定性、包容性。可识别性是指地域文化并不是短时间内速成的一种潮流文化或快餐文化,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选择,不断发展扬弃最终积淀下来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的性质。地域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在其积累成型的过程中会经历选择性地传承和淘汰这两个阶段之后趋向于稳定。包容性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并不是单独发展与世隔绝的个体,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也会促成各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借鉴、相互交融。
2.弘扬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的传播是一件益事,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不仅体现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这种趋势同样也逐渐影响着我们各个层面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各种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彼此渗透影响。全球化于贸易销售、政治互通而言益处良多,但对于地域文化保护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我国的本土文化也无法免于去应对该种挑战。出于对这种文化趋同的现象和文化特色危机的考量,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保护本土文化免受全球化侵蚀,身为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劣势地位的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谨防由异域文化入侵进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是颜色革命。科学的协调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对现代多元文化的吸纳,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再度审视本土文化,既要了解本土文化的“古”,又要对本土文化的“今”有所构想和期冀,做到对“古为今用”的新阐释。本土文化面对全球化的侵袭,需要发掘地域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只有抓住独一无二不可被替代的文化内核,才能让地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巧妙的处理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存在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地域化与全球化之间两对矛盾,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放眼世界,取众家之长处发展自身,有效保护本土文化免受冲击。
二、博物馆空间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的价值
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与文化潜质有很多标准,但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的汇集者,凝练了该地域的文化精髓。所以一座饱含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博物馆的存在,就成为了衡量城市文化潜力的关键要素。换言之,结合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博物馆,是当地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居民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及引发思考和供人学习的文教场所,展品除了具有收藏价值外,还体现出人类在各个阶段对审美的认知及同期艺术的发展势头,当代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推广传播当地的文化、历史。相较于其他公益性质的建筑体,在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中更应该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兼具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体现出设计感、艺术性,展示出地方民族特色,不论是设计风格还是展品的陈列都应该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文化符号,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过往的历史和现代的文明,反应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承担起保护、传播人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的任务。
三、当下结合地域文化的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当下结合地域文化的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千禧年之后,我国博物馆的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截至2018年我国已知在各级政府合法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5136,年平均游客吞吐量高达10.08亿。据统计,从2012年至2018年六年时间中,各地博物馆年同比增长数量在200多家至700多家不等。但凡是硬币,必有两面。在博物馆事业迎来“春天”的背后,是无数设计风格雷同,地域文化符号模糊不清,设计手法简单粗暴,整体设计呆板单调,设计人员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认识,照搬一些地域性的符号图案文字的“千人一面”类型博物馆的出现,这未尝不是博物馆空间设计进入的另外一个“寒冬”。
2.解决当下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地域文化缺失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当在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兼具本土设计的传统特色,吸收外来前沿设计理念,保留本土设计元素。守住“根”,令两者有机结合,各取长处,各去短板。
色彩可以影响博物馆的氛围,空间颜色决定着场所的情感基调,博物馆作用使命的不同也限制着场馆内的用色和陈列风格。为了让博物馆空间设计在颜色选择上更贴近本土文化偏重,我们在设计时不妨可以选取与当地地理生态系统更为相似的相关色作为主色调。如渔猎文明的地域可以选取江河湖海的蓝色或绿色,大河文明的地域可以选江河的颜色土黄色,农耕文明的地域可以选取作物的颜色绿色、黄色。再者,一些主题类博物馆中也可以选用相应的颜色用作空间设计的主色,譬如提到历史纪念馆或是灾难纪念馆,我们会想到“疼痛、鲜血、英烈、苦难”等悲怆的关联词,该类型场馆的教义功能和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的功能是其主要使命,暗红色和深棕、白色、灰色、黑色等饱和度高、冷色调的颜色更符合这种题材。这些颜色不仅可以帮助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据研究表明环境空间采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有利于观者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起到引人深思的作用,让人们在陈列馆感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对其所见所闻皆有所体悟,这样一来也促进了该类型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对教育意义方面的价值期许。
空间环境中装饰材料的质感影响着观众们对室内环境的生理及心理感受。装饰材料质感从广义角度讲包含:材质形态、材质质地、材质颜色、材质肌理这四个部分。结合特定的地域、主题,设计师们更希望通过凭借对空间场所的建材选择上的差异来细化不同博物馆的性格属性。材料不仅是构筑空间建筑体的必要物,同时我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其情感特性,所以通常我们认为材料具有感受性,故而在设计时应着重体现材质肌理与质地的组合应用,而不是单拎出一种谈博物馆空间设计。除此之外在空间环境中,我们最先感知到事物形态的两种手段是触摸和观察。想要营造具有地方特色,艺术个性强的空间氛围,通常需要几种新老材料的组合装饰。在空间中涉及传统材料一可以直接运用,如今建筑风格和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传统的建筑风格还是现代的建筑风格,只要是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的材料就都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另一种是将现代感材料同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这种方式可以为旧的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可以突出其特点和个性,并使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传承和延续。
结语
不同的民族由于审美和成长经历的差别孕育出各异的地方特色图案,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对这些地域性特色的图案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图腾和纹样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之后,这些带有强烈的民族特性的表号图案虽历经岁月有所变化,但其文化内核是不变的。地域文化的演进囊括了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经济生活等,这些代表着地区人文风土的地域文化通过积年累月的传承使得区域发展具有整体连贯性和部分创新性。博物馆空间设计不应该是割裂的、断代的仅迎合当下流行趋势和审美的设计,同样也应该展示这些源远流长的地方特色魅力,促进观者对完整的区域历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连续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特色图案和文化符号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设计应用,我们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小面积多次数的出现在类似于指路标、形象墙、告示牌、各个展厅的墙面装饰中等方法来达到一个形象记忆点的作用。要让观者有一看到这个图腾符号就能想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想法,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