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与文化认同
——以微博平台粉丝为例
2020-11-27王慧敏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王慧敏(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2018年暑期档一部优酷网剧的热播,将出道10年寂静无声的一位演员带到大众面前,截止2018年9月30日,其微博粉丝数量已破1000万,平均每条微博评论20万。他的爆红除了自身优秀条件外,粉丝在微博平台上的活动也极其重要。短短几周,他的粉丝从零散的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极具规模的粉丝组织,学术界将这种粉丝自发组成的组织形式称为“粉丝社群”。粉丝社群这类虚拟社群活跃在网络上每一个角落,以突然爆红的演员为例,出道近十年一直鲜为人知,一旦被隐藏的粉丝社群发掘,便通过网络平台开始走红,他的成功,粉丝社群功不可没。本文通过以微博平台上某演员粉丝社群为调查个案,运用虚拟社群、虚拟在场、互动仪式、情感群体等相关理论为框架,试图讨论粉丝社群的基本结构、互动仪式以及文化认同,从而解释粉丝社群内部的文化机制。
一、粉丝社群成员类型及内部规范
1.粉丝社群成员类型
粉丝社群和其他社群一样,内部成员结构复杂,无法用一个标准将其划分,从粉丝年龄、粉丝地位、粉丝属性等类别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以最为常见的分类标准——粉丝属性作为标准分类,偶像粉丝社群的粉丝一般分为唯粉和CP粉。唯粉指的是只喜欢一个偶像的粉丝,CP粉指的是喜欢自家偶像与他人配对的粉丝。将粉丝属性再细化,一般分为事业粉、亲妈粉、女友粉,其中事业粉是指专注偶像事业发展和个人资源配置的粉丝,此类粉丝会理性分析偶像资源情况、流量数据,不会全盘接受偶像的选择,以事业最优发展为先,打榜应援接机都会参与;亲妈粉是指把偶像当儿子一样支持他所有决定,一般是指已有子女或者年纪较大的粉丝;女友粉则一般是把偶像当作假想恋爱对象,以女友自居,会因偶像公布恋情脱粉。不同属性的粉丝共存于同一个粉丝社群之中,有对立有联合,交错的属性关系也成为粉丝社群文化中非语言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粉丝社群中粉丝属性构成十分复杂,这样促成了粉丝社群文化的多样性,属性不同各成一派,在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各自人际圈,不同属性的粉丝却有一致大同的目标,就是让偶像前途光明,所以在关键时刻会彼此联合一致对外。各属性粉丝各自圈粉,却又适时地力量聚合也成为粉丝社群不断吸纳壮大的重要方式。
外貌出众的男性演员的粉丝社群以唯粉为主,这类粉丝主要是被偶像的外貌和演技吸引,一心一意只支持偶像一个人,拒绝他与其他明星组合配对,强烈抵制CP粉。CP粉接受度较高,能够接受并且乐意接受偶像与其他明星的配对。因对偶像的感情专一程度和投入程度的不对等,这两个类型的粉丝经常在微博平台上互相攻击,虽然有一条隐形条约——圈地自萌,然而激进维护自家偶像的唯粉总是会恶意攻击CP粉。CP粉中也会经常掐架,主要因为配对的对象不合他意,或者配对属性有意见。有一位激进唯粉粉丝对对偶像进行二次文本创作的作者进行了人肉并威胁删文,作者报警求助,最后以唯粉公开道歉了结事情。
在粉丝社群中,最令其他粉丝反感的是“私生饭”,私生饭为了见一眼偶像或者去触碰他,无所不用其极。2018年7月29日,某明星团队就私生饭打扰艺人正常生活这一现象发布声明,呼吁理智追星,给艺人留有私人空间。
2.粉丝社群内部规范
粉丝社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需要与外界划清界限,因此需要规则来束缚粉丝、划分边界,同心协力在自己的社区中构建自己的组织。这些规则有隐形的行为规范和明确的公告规范。隐形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粉丝社群中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制约,不用特别说明粉丝也会自觉遵守、自发抵制。而明确的公告规范一般是由粉丝社群中公信力强的大型粉丝站子公开发布的公告,明确规定希望大家积极遵守或实践的准则。
微博控评需谨记以下几点:①为避免引起路人观感,除电视剧官博和重要营销话题,其他公共微博尽量少带话题,否则效果适得其反。②遇到挑事的评论不要回复给它增加热度,因为回复越多……③不要在公共微博下引战掐架,不捧踩,谨言慎行……
以上是某演员民间后援会对关于微博评论作出的规范的一部分内容,对于这个规范,热门评论有以下几条:
夏**木:现在应该增加一条了,不要说像xxx,真的招黑,说我们碰瓷已经传遍了。路人的言论自由粉丝控评也控不了,只要带着大名和别家正主的大名,就会出现在别家广场上,看起来真的很碰瓷现场。控评也很难。希望给出解决方案吧,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繁**云-:既然顶上来了说一句吧,如果有微博会员的控评的时候尽量用会员大表情顶我们自己人的评论,这样占据的版面更大也更容易被顶上热评。
-看到我请**去学习T_T:一定要专注自家,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言论,但至少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给正主招黑。
吾**归:会了,记住了,照办,只做对正主有利的,不给他添麻烦[爱你][耶]
粉丝社群中的社群规范并不能起到强制性的作用,只能以隐形的行为规制提高粉丝的道德意识或以显性的明文公告的方式引起粉丝的注意,希望社群中的粉丝们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粉丝社群作为一个机制完整的特殊社会群体组织,社群规范很好地引导粉丝追星的方式与方向。
二、虚拟在场下的互动仪式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了互动仪式的四种基本组成要素:身体在场、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共同的关注焦点和共同的情感体验。①网络时代下,通过互联网,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从物理身体在场渐渐转变为利用网络的虚拟在场。比如粉丝们处于一个社群,有同样的兴趣点和对偶像热烈的感情,他们虽然身体无法处在同一个空间,但是思想和精神却通过网络平台汇聚在一起,用“虚拟在场”替代“身体在场”。虚拟在场的社群成员在网络平台上因为不同原因而有着频繁的互动联系,申小蓉认为“人际互动理论对网络社群组织的文化认同有深刻准确的解释作用”,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提升成员在社群背景下的自我认同感,帮助成员确立其个人身份认知,进而提高对社群的文化认同;虚拟社群成员对社群的忠诚和贡献,可以强化成员对社群的情感认同度,从而提高社群的文化认同。②了解粉丝社群主要的互动形式,可以探讨互动仪式背后所蕴含的粉丝社群文化。
1.超级话题
明星发微博会带有以“#”开始和结束的微博话题 ,这会吸引粉丝和其他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话题由话题名、阅读量、讨论量、粉丝量、话题主持人组成 ,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对比可以作为衡量明星流量的标准和当年代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某演员话题截止2018年10月已经阅读达到344.1亿,讨论1.2亿。超级话题是由普通话题升级而来 ,超级话题的阅读量、发帖量、粉丝量可以衡量明星的流量值。截止2018年10月7日,这位演员超级话题阅读量408亿,帖子280.6万,粉丝119.5万,明星超级话题排行榜第二。
在超级话题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偶像代言商品的推广,明星和商家都会发一条类似“#(明星姓名)XXX(代言商品)#广告推广词,#明星姓名#”,将这条广告安插在明星的超级话题中,既便于粉丝推广,也可以增加明星的话题热度。粉丝往往听从后援会的格式安排,积极转发,在他们看来,偶像代言的每一个商品的销量都关乎偶像的带货能力和知名度。通过超级话题不断增加偶像热度,偶像的排名越向前,粉丝所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越旺盛,特别是超过排在前位的明星之后,粉丝社群仿佛得到了偶像的认可,从中获得不亚于自己成功的兴奋。
2.微博互动
明星在使用微博会以“@”的形式与自己的好友互动 ,有可能与圈内明星互动 ,来显示自己在娱乐圈的好人缘 ;有可能与圈外明星互动 ,主动展示自己娱乐圈外的生活。对于粉丝来说,最想得到的回馈就是能够和偶像进行互动,因此微博被偶像回复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明星在微博会选择几个评论回复,并且发的微博有时也是为了回应粉丝的要求。粉丝通过微博,能够有机会得到偶像的注意和互动,这无疑是和自己触不可及的偶像实现近距离交流的机会。随着明星在微博的热度提高,粉丝不断活跃在微博知名博主的评论里,甚至各大官方微博也纷纷为了博得关注,在微博中或多或少也提到某位明星。如地方天气等官方微博,将正式的官方发布下配的图都是明星的表情包,并频繁艾特他,在他微博下抢热门评论。这种现象让粉丝社群更加活跃,自己的偶像得到了各种官方的支持与喜爱,这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微博这个虚拟社群中,作为这位明星的粉丝,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社群里备受关注的特殊社群,每天活跃着去翻看各种名人大V的微博,一旦找到与偶像相关的,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仿佛在重视自己,能找到其他官方对自己偶像的关注仿佛能提升自己身为粉丝存在的价值。
3.衍生文本
粉丝社群中的很多成员有一技之长,出于对偶像的喜爱以及宣传目的,会利用自己各项技能对偶像进行衍生文本创作,大多是精修照片,剪辑视频,撰写文案和小说,制作表情包和动图等,这一系列的文本创作可以被称为“拼贴文本”。所谓“拼贴”是指将原有的文本打碎,进行重新解读、定义和组合。③一般由粉丝社群中的组织粉丝站做前线的拍摄照片和视频,之后交给粉丝站中的后期进行修图和美工,最后发布在偶像超级话题中,供社群中其他粉丝获取,或者发布出去吸引其他用户关注。如今视觉文化普及,人们往往会更加喜欢具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的图片或者视频,拼贴文本往往抓住这一点,向大众传输偶像最美好的一面。凯伦·海尔克森在《粉丝领域的价值观:网络上的粉丝互赠文化》一文中指出粉丝们的互赠经济某种程度上反商业模式的,因此可能面临着被原作者以内容侵权的名义起诉,④粉丝已经不在乎是否会给自己带来负面伤害,整个粉丝圈中都是这么做,已经成为可以踏进的“雷池”,缺少严格版权管制的粉丝圈无时无刻不在搬运、剪辑、拼凑、发布偶像的“美好”。
三、粉丝社群文化认同
1.自我认同
粉丝大多最初是被偶像的外表吸引,产生兴趣,继而有意识地关注他的其他作品,搜集有关信息,从欣赏、喜爱、崇拜到追逐,在这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对其产生极强的心理认同,从而成为粉丝社群中的一员。认为粉丝个体在借由偶像崇拜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经历的阶段依次为:情感投射中寻找自我认同、互动交流中获得自我认同、“前台/后台”统一下强化自我认同。⑤粉丝在喜欢上一个偶像之前,他是处于主动寻找的过程,往往会将自己潜意识里的喜好、习惯等不自主地投射到外部物体上,当发现一个公众人物可以和自己的潜意识有一定的重叠之处,甚至可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白,就可以从公众人物身上找到自我的认同。在成为粉丝社群中的一员后,在粉丝圈的交流互动中,发现有很多人和自己有着同样的兴趣、性格、爱好,并且通过虚拟在场的互动仪式,使自己存在的价值愈发明显,得到了精神的满足。粉丝在粉丝社群中的生活可以被称为“后台”,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可以称为“前台”,在前台上的粉丝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痛苦,却又无处宣泄,因此他们选择在一个虚拟世界的后台,暂时忘记现实生活的不快,从偶像的身上寻求精神慰藉,从其他粉丝朋友身上寻求鼓励帮助。很多粉丝会以偶像为目标,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也会为此努力生活下去,偶像的力量和形象加深了粉丝自我的认同和粉丝之间的羁绊,因此粉丝社群在虚拟社区中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2.文化认同
社群中的成员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与社群内其他粉丝也构建了较为紧密的感情联系,同一粉丝社群的成员团结一致,会需要用特殊符号将自己与社群以外的用户区分开来,最明显的符号就是专有用语。粉丝社群中的很多词汇和用语是社群之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也促成了粉丝社群的沟通交流与感情的紧密。象征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美国当代人类学家怀特认为象征是“一件由使用它的人赋予它的价值和意义”,象征能帮助人们以最小的努力迅速地进行复杂思想的沟通。粉丝社群中也有独属于自己社群的特殊象征含义,是粉丝们为它们赋予的新的意义。⑥比如某位明星的粉丝社群被称为“小笼包”,偶像又被叫做“某位老师”,粉丝在他微博下都叫他“哥哥”,“火锅”是他不可放弃的美食等。这些专属的被赋予独特意义的语言,是粉丝群体来区分自己与外界的标准之一。有着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粉丝社群成员可以获得特殊感,而密切互动强化了自我认同和情感联结,从而提升整个粉丝社群内部的文化认同。频繁的互动仪式,增加的社群贡献,都会让粉丝情感加深,强化文化认同。
对社会性的组织而言,仪式能够产生集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联系起来,从而构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规范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⑦粉丝社群作为网络虚拟社群,它使粉丝实现了自我认同,找到精神的寄托,强化虚拟互动,延续了现实生活中被淡化、割裂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社群是一个小而特殊的有序组织,在虚拟环境中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建立身份地位,结识各路好友,寻求心灵慰藉,找到精神诉求。粉丝社群组织或许还不够成熟有序,其中还有一些负面因素没有消除,然而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也加深了社群中的情感联系,也增强了对本社群内的文化建构和文化认同。
注释:
①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
② 申小蓉,贺小培,杨菁.互联网虚拟社群组织文化认同研究——以“保研论坛”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05):191-195.
③ 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④ 凯伦·海尔克森,宫羽.粉ALL领域的价值观:网络上的粉ALL互赠文化[Jl.世界电影,2010(06):5
⑤ 同③。
⑥ 阿诺德,普奈斯,津克汗,等.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⑦ 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09):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