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本位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1-27周兴志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应用型育人

张 兴,周兴志,马 卓

(西安航空学院 人事处,西安 710077)

一、能力本位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CBTE)源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可视为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论渊源。能力本位是一种知识、技术技能、岗位职业能力以及与其相关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要素的全面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动态性能力素养系统。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促进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形成综合能力素养[1]。

以往成果中关于能力本位研究主要有:能力本位的概念内涵解读、能力本位教育在高等教育方式与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国外相关研究及其对我国的有益启示等方面,杨尊伟[2]、黄慧娟[3]辨析了能力本位和标准本位、知识本位、人格本位、情感本位等概念异同;褚光荣[4]等阐述了能力本位在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模式、学习方式等领域的应用;王宇波[5]分析了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视角下的教师培养体系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启示。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科门类及开设专业数量的逐渐增加,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能力作为教师主体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本质力量,其内蕴着教师群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能力本位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教师在发展情境中充分释放个体心智、灵活驾驭自我、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体性力量的集合,诸如课堂教学革命的内涵中就包含着张扬教师主体性的要求[6];也可视为对教师群体职业的研判与分析,进而得出以岗位能力需求而组织与开展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一系列能力要素的集合,诸如学者提出的基于岗位胜任力分析得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等教师能力素养[7]。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

(一)一个核心: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难得出教书育人乃教师的根本任务,育人能力自然而然则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素养。育人能力注重教师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教师具备高深的专业学识以及有效的育人理念和方法,还体现在教师的高尚教风和师德,以及优秀的气质、性格及人格魅力等方面。

育人能力理应作为首要的岗位职能和能力素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首当其冲应提高教书育人、专业育人以及实践育人的能力,保持充沛的育人模式改革欲望和激情,进而转化为教改的自觉行动,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为本”理念更新转变为“能力素养为本”观念,在教师与学生间改进交流沟通方式,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育人能力。

(二)两个基础: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育人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通常包括教学水平效果、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创新等方面,而教学能力则是教学内容发挥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构成教学能力的主要方面[8]。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除了娴熟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实际则为根据教育教学问题而衍生、引发或深入思考等形式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通常涵盖实际的操作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思维品质以及实践反哺教学的能力[9]。

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将工程案例有效应用于知识、技术、技能等教学各环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工程技术攻关等实践活动,能立足工程实践的发展前沿,钻研新的工程实际难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三)三个维度: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

学术能力包括教学学术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在已有知识结构和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指导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运行与实践中思考、研究与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科研学术能力主要为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论文、项目、专著、奖项等的获得能力以及承担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能力素养。

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学术及实践等多元能力的综合,涵盖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以及进取精神等综合因素,是教学和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涌现附加增值效应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教师创新能力能够及时关注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应对举措与方案,保障教师在变化的环境下展示自身的能力素养,完成教学等各项任务与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应用的一种体现,社会服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反哺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立足于所处地域,重视、引导和促进教师强化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校企共建,互通融合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能力本位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考察条件,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对教师发展深化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锤炼。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不仅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还应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不同专业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各专业教育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有效融通。要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与集中学习,参加培训、主题教育及集体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思想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二)强化教师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教师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实践的先决条件与核心要素,是教师发展的实践引领和动力源泉。教师发展意识的强弱关系着教师自我提升的高度,强烈的发展意识促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最终实现自我完善与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意识力量对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内容确定以及目标达成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故此,明确教师发展的意识,使得教师发展观念及实现目标能够与学校各项发展目标相一致,激发潜在的内在驱动的发展行为,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10]。

通过夯实“软环境”等制度建设来激发教师的发展与进取意识,以及打造“硬环境”等实践与路径的优化来导向教师发展行为,教师将会自觉而能动地迸发发展意愿,展现积极的发展观念,进一步规划发展目标,进而驱动发展的积极行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发展在“知”与“行”中良性互动成长。

(三)构建“职前职后衔接”培养模式,推动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前职后衔接”培养模式是学历教育与专业化发展教育的有机融合,针对教师在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发展历程中有效进行培养提升,可以说。其培养模式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1]。费斯勒(Fessler)、麦克莱恩(Maclean)等学者的教师生涯发展理论认为,教师发展经历入职新手、胜任型发展及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过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变化同样适用,且赋予了新的内涵。

建立“职前-入职-职后”不间断的发展体系,在三个阶段都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职前培养方面,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对优质职后培训资源和企业等实践资源的引进和运用,以职后教育反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方面,通过“传帮带”、导师制、专题辅导、研讨点评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岗前培训活动。在职后培养方面,通过多渠道、多样化、多元化地开展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建立校本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分批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专业教师选派到企业、研究所、社会甚至国外院所等单位实践锻炼与进修培训,不断丰富职后专业能力培训的途径与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促进教师个性化能力发展

“分级分类”管理本质上依照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实际的运用。教师分工不同、能力不同,每个教师有着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能力特长,能力标准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才能够把教师能力由“功能均摊”变成“各有侧重”,进而分类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人尽其能[12]。

高等学校教师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通常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类型划分也可参用此划分标准,或可根据所在学校及教师群体的实际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师的分级分类管理。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时则应了解教师类型的区分与定位、专业与年龄以及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需求,进而提供相对应的分级分类培养培训模式。中青年教师和资历较深的老教师则明显存在着差异,在进行培养培训举措制定时就应该“因人而异”定制个性化方案。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不同类型的教师同样在自身发展目标及培养举措制定时做到差异化定制,强化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分类,明确具体任务进行规划与组织实施,如此才能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真正使教学与研究在整体上相得益彰,促进教师整体发展与个体自主成长。

(五)深化“科教+产教”双融合,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科教+产教”双融合从内部和外部解决了大学发展的动力源,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协同,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重点。教师主体通过“科”“产”与“教”协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科教+产教”双融合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通过实现与经济、文化及社会各领域之间从有限度的“融入”转向无障碍的“融合”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既要处理好学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又要做到通过不断从事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还要协调好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可借鉴路径强化产教融合,加快将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拓展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教师能力素养成长提高[13]。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