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0-11-27雷文静雒亚男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应用型机制

雷文静,雒亚男

(西安航空学院 人事处,西安 710077)

“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根据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任务,从深层次上体现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作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需要遵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为基础,知识能力为关键,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形成强势专业特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释放人才红利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应用型高校与全社会协同育人,从理念、制度、教学、师资、平台、文化等多维度着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以理念为先导,树立创新创业“全域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新社会、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到理念先行,面向全体,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全域教育是在大教育观的理念下,以学校为中心,充分挖掘社会各界全要素的教育价值,多措并举,协同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应用型高校构建“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投入。全过程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全方位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整个教育空间;全要素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要整合运用社会各界育人要素。只有形成“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全面实现教育资源全域整合、教育要素全域配套、教育过程全域管理、教育文化全域浸润、指导帮扶全域提升[3],从根本上构建科学、系统、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制度塑造和约束着行为者的策略。在“全域”创业教育理念下,制度既塑造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规范约束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行为,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育管理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构建包括了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激励约束体制机制和监督评价体制机制等四个层面。应用型高校需要构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制度设计质量,才能有效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应用型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如设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办公室、教研室等,统筹管理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应用型高校亦可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导师库等,多方位深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搭建组织机构、明确组织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和执行管理责任,把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中,形成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为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机制中。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下,以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基准,细化人才培养方式,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应用型高校也可以结合学校定位和特点建立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对学生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适当延长修业年限和休学保留学籍从事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宽松自主的创新创业空间。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学习、创新培训、竞赛项目、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自主创业等都纳入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置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在激励约束体制机制方面,《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和《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显示,我国81.5%的高校在2016年出台了多项激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应用型高校更需要把握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理论的核心,在规范和约束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同时,通过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实践激励和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效应,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利产出。此外,激励约束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指导创新创业行为,更能内化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创业内在驱动,让创新创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教育贯穿于终身教育。

在监督评价体制机制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过程监测机制和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要制订可行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各专业要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细化能力要求;要制订科学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实施进行多方位监测,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教育短板;要制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评价指标,以评价为导向,不断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教学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基于“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以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关键,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特征、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构建不同教育层次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从教育层次结构上,可以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面向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渗透教育——面向有创新创业基础和潜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由浅入深,均衡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4]。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构建“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理论选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课程、精益创业实战模拟课程”四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创新创业心理学、创新思维训练、竞赛实训、商业计划书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路演与答辩技能训练、创业企业管理、财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控管理、公共关系、新闻传播学、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并融合专业课程教育,打造“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培养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与研讨、线上课程、课外研学、模拟实训、创业孵化、科创竞赛、专利研发、讲座会议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把创新创业精神、理念、知识和能力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知识和能力,又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以师资为基础,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应用型高校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导,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用型高校需要把握教师准入、教学考核、职称晋升、培养培训、企业实践等多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和锻炼成长的创新创业长效机制。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应用型高校可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规范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条件,引进具备强的职业能力和潜力的专职教师,聘用企业家、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等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均衡师资配比,组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在准入环节后,可以通过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对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并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绩效考核,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能力短板,不断优化专兼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职称晋升路径紧密结合,完善职称评聘标准,引导教师全面提升个人创新创业素质、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要组建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还需要不断强化教师个人的发展,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的讲座、会议、国内外访学等在职培养培训,并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产教融合,深入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多环节促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内涵式发展。

五、以平台为支撑,搭建“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式合作平台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政府—产业—大学”创新三螺旋模型理论,通过政府、产业与大学三方的共同合作,促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资本化和创新转化的实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三螺旋”结构中,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生产机构,承担着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发挥着智力资本创新的核心作用。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承担着创新创业政策引导、规范市场制度和行为、完善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体系、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的责任,发挥着支撑机构的宏观引导作用。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市场化的主体,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机会和经验支持、创新型人力资源支持、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5]。

“政府—企业—大学”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应用型高校可以整合“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的优质资源,形成有效的、高度契合的协同育人平台,把政府的政策措施、产业的最新需求和成果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政策带动、项目驱动、平台联动、资源推动,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动能。

六、以帮扶为指导,建立系统化创业帮扶体系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面临着政策法律疑惑、资金缺乏、技术壁垒等问题,创业帮扶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也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应用型高校必须健全创新创业帮扶体系,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帮扶、信息帮扶、资金帮扶、实践帮扶等多种帮扶形式,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做到一站式服务、全程式指导、持续性帮扶。

在政策帮扶方面,政府、企业、应用型高校要全员参与,根据各自职能制定帮扶政策,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业务办理流程,落实各项政策帮扶指导服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局势。在信息帮扶方面,应用型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帮扶政策、市场动向、行业前沿、创业项目、创业交流、创投案例等信息,开展咨询帮扶和项目评价,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在资金帮扶方面,应用型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协调合作,不断拓宽帮扶资金引入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或者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立企业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实践帮扶方面,应用型高校可以合理利用校园专业实验室、培训中心、产品研发平台、创业基地等场所,打造多元化的创客空间和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和所需设备,并依托创新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指导,精准诊断、精准对接、精准赋能,提高“双创”要素配置效率,帮助大学生创业实现从“0”到“1”的转变。

七、以文化为引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教育则是我国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用型高校要承担起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的长期使命,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文化,促使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根植于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基因”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是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宽度、扩大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应用型高校可以立足校情,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创新创业文化课程教学、树立创新创业成功典范、宣讲创新创业政策、组织专题沙龙和讲座、深入基地企业参观交流、与企业家交流、建立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进而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大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文化。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新时期,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应用型高校可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通过以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从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激励约束体制机制和监督评价体制机制四个层面构建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搭建“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式协同育人合作平台,构建系统化创业帮扶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进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社会适应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应用型机制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