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助力业务科室建设的策略构建
2020-11-27张媛辉
张媛辉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和规划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事业单位在建设业务科室时往往采取“雁型发展”模式,即以核心业务科室建设来带动关联业务科室的建设,这就决定了在业务科室建设中应有全局规划和整体视角。进入到业务科室的建设过程中,其主要反映为组织资源的投入活动,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而财力资源构成了连接前两类资源投入的关键资源。为了使业务科室建设能够起到带动全局发展的作用,仍需在“产出/投入”关系下去评价建设成果。因此,发挥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助力作用便成了应有之义。财务内控不仅含有对资金的内控要求,也含有对资产的内涵要求,二者实则构成了事业单位管理的两面。在追求社会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导引下,应着重从价值层面去约束和规范业务科室建设中的组织资源投入活动。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业务科室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效能,改善服务质量进程中,业务科室面临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效能等一系列新要求。为有效适应业务科室发展需要,需要明确事业单位经营目标、完善人力、财力支持,通过构建现代管理机制,有效应对业务科室建设。在组织资源投入范畴下,目前业务科室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投入所呈现的效果有待考察
在业务科室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对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上,这是提升业务科室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步。建设专业技术队伍的方式主要为:学历提升、做访问学者、参加业务和学术交流,以及在业务科室建设中“干中学”。在投入大量专项建设资金的同时,上述建设成果的效果反馈却需要较长时间,且在较长时间后也未必能以精准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这样一来,就可能使科室人才队伍建设演变为一项“贵族活动”,即利用专项建设资金去成就自我的学历提升梦想、学术梦想,这势必会使人力资源投入沿着发散的路径展开,而最终偏离业务科室建设的初衷。
(二)物力资源投入所呈现的功效存在差异
以专业性的设施设备购置为代表的物力资源投入,成了业务科室建设的主要资金投入领域。不难知晓,这些设施设备构成了提升业务科室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物质载体,所以也就成了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相互比拼的可量化指标。然而,在物力资源投入中却存在着功效差异问题。调研发现,通用性较强的设施设备在购置后往往会发挥显著的服务提升功效,而那些专用性较强甚至域内独家使用的设施设备却表现平平。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可能过度拔高了对专用性资产的购置要求,而使得这些资产难以适应业务科室现有的技术组织架构。二是可能因人才队伍建设未能与之同步或超前进行,导致了无人能高效使用这些资产,影响了事业单位物力资源的应用效率。
(三)财力资源投入所呈现的效益难以界定
业务科室建设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在雁型发展模式下面临着长期资金投入。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需要重视专项资金投入的效益问题。然而,事业单位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本身缺乏市场评价机制,所以就弱化了对资金配置效益的重视程度。再者,受到业务科室建设所存在的长期性、建设模块的相对独立性等因素的影响,就进步使界定资金投入效益成了难题。这将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极易在业务科室建设中出现重规格、轻实效的问题;二是极易使有限的专项建设资金处于错配的过程中。
(四)智能化水平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管理成效
在智能化、数字化办公环境下,业务科室在开展工作时,要以智慧化技术为依托,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在线系统开展业务,这对业务科室人员提出了较高技能要求。从目前业务科室经营状况看,多数科室未能配备完善、先进的智能工具和软件,加上缺乏熟练掌握、使用智慧技能的人才,影响了业务科室的建设成效和工作效率。
二、财务内控助力功能分析
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不仅是事业单位规范化、体系化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优化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有效降低了业务科室的经营成本,规范业务科室的经营秩序,提高了业务科室的财会核算水平。基于以上问题导向下,财务内控的助力功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为业务科室建设建立约束条件
财务内控中的全面预算管理为业务科室建设建立了约束条件,其中的全过程预算管理能够适应建设的系统性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在雁型发展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为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实施战略管理,根据“核心—外围”的业务科室建设规划,从整体上统筹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安排。二是细化到业务科室建设内部,根据建设方案帮助优化各建设模块的资金投入结构,这就能为具体的建设活动建立约束条件。三是全员参与下的预算管理构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之一,这就为考核业务科室建设主体的预算执行绩效创造了条件,而这本身也构成了一项约束条件。
(二)为业务科室建设实施成本控制
在“产出/投入”关系下去分析业务科室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应本着“投入一定,产出最大化”的原则。尽管在缺乏市场评价机制下,这里的产出难以量化,但从提升与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相比的专业技术服务质量,以及更好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都可以刻画出这里产出所蕴含的内容。这就要求,专项建设资金需用在刀刃上,而财务内控便能在此为业务科室建设实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便是对专用性资产购置成本的控制,因存在着随意拔高资产购置规格、无视与业务科室群的技术组织架构的匹配度,这些都无形中增大了购置成本,所以财务内控所蕴含的资产管理内容便具体起到了助力功能。
(三)为业务科室建设引入风控机制
前面已经指出,业务科室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归因于科室建设本身的系统性使然,也归因于在雁型发展模式下带动关联科室建设所需的时间跨度。此时,财务内控能够为业务科室建设引入风控机制,该机制已经从预算约束条件、成本控制能力上得到了反映,而且在完善和创新财务内控模式后,还能产生更为显著的风控功能。
(四)提高业务科室的会计核算水平
事业单位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改善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精准度与真实水平,进而显著改善业务科室财务管理信息的质量。在业务科室具体工作与财会活动结合方面,依据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来开展财会工作,确保业务科室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精准性,从而助力业务科室建设。
三、功能导向下财务内控实施策略
在事业单位建设过程中,良好的财务内控体系能够从多个视角助力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强化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为业务科室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因此,在以上财务内控功能导向下,具体的实施策略构建如下:
(一)财务部门全程参与业务科室建设项目
需要改观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作为执行层的职能地位,应使其全程参与到业务科室的建设项目中来。本文建议:一是财务部门负责人应加入项目建设团队,并重点参与业务科室建设方案、专项资金分配结构、建设成效的阶段性评价等制订和设计中来,同时委派财务人员作为信息联系员与业务建设科室相关人员保持工作联系。二是财务部门根据业务科室建设需要,对业务科室乃至业务科室群的成员开展财务内控能力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预算管理、成本逆向分解,并对科室负责人开展政府会计制度讲解。三是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业财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业务科室建设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财务分析技术提出资金配置方案
具体到业务科室建设方案的制订中时,财务部门应利用财务分析技术提出资金配置方案。前面已经指出,人力资源投入主要涉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物力资源投入主要涉及对专用性资产的购置。那么,财务部门需根据业务科室建设目标,并结合现有的资本有机构成状况,以最小的转换成本去制订资金配置方案。本文建议:一是在人力资源投入中应压缩学历提升教育、访问学者的资金配比,而应增大人才队伍在科室建设中“干中学”所需的业务交流资金配比,这样能够收敛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并能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益。二是在专用性资产投入中应本着补齐短板为原则,依照“核心—外围”结构先为核心资产的购置计划资金。
(三)基于资产投资回报思想提供购置建议
由于事业单位不属于经济组织,所以这里使用了“投资回报思想”去替代所谓的“投资回报率”。本文建议,财务部门应本着该思想为业务科室建设提供设施设备购置建议。随着我国进入到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在资产购置中应突出软件系统的换代升级,这样便能与原有的科室硬件资产形成较好的融合,从而与原有的技术组织架构相匹配。随着资产购置类型的厘清,接下来便需要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对软件系统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资金配置中应重点向涉及软件技术学习交流、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领域倾斜。
(四)引入滚动计划法对建设过程实施监管
在业务科室建设方案中应按时间规定阶段性验收计划,对此财务部门可引入滚动计划法针对验收结论为下一阶段的专项资金投入制订计划。此时需强化主体责任,即参与建设的业务科室负责人负经济总责,并直接领导科室内部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因此,在事业单位二级管理模式下,由财务部门对科室负责人进行经济考核,由负责人对科室成员实施岗位经济考核。
最后再次强调,事业单位在建设业务科室时往往采取“雁型发展”模式,即以核心业务科室建设来带动关联业务科室的建设,这就决定了在业务科室建设中应有全局规划和整体视角。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要充分完善财务内控机制建设,通过将财务内控与业务科室建设相融合,切实提升和改善事业单位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