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创伤应激的控制研究
2020-11-26陈孔宁刘成招陈恒梅
陈孔宁 刘成招 陈恒梅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高发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及马尾神经症状等情况,对健康危害极大,部分患者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2]。随着临床对手术微创需求的提升,后路椎间孔镜等微创术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是关于本类微创术式的细致作用仍有待深入探究[3-4]。鉴于临床对本类微创手术方式效果的研究差异,本研究就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与对创伤应激的控制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本院86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65 岁;腰椎间盘突出;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科疾病;合并创伤;合并感染;合并代谢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为对照组,后路椎间孔镜手术为观察组,每组43 例。该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以俯卧位接受手术,插入定位针,以X 线进行检查确认,将皮肤切开,暴露病灶,进行周围组织的分离,开窗2~3 cm,将后纵韧带环形切开,将髓核切除,探查神经压迫情况,进行后期缝合处理。观察组则进行后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及麻醉后,采用X 线进行检查确认,穿刺直至椎管,将扩张器沿导丝置入,并扩张软组织,将椎板间隙进行扩大,将工作套管置入,与腔镜连接,然后切除部分黄韧带,探查及摘除脱出的髓核组织,进行其他后期处理。两组的其他治疗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临床效果:以Manab 标准为依据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无不适感为优;以功能恢复,存在轻微不适感为良;以功能改善,存在明显不适为可;以功能及不适感均无改善为差[5]。总优良=优+良。(2)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3、6 个月进行结构参数统计,包括腰骶角、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腰骶角平均为(31.1±10.0)°,其中男性腰骶角平均为(30.4±9.8)°,女性腰骶角平均为(31.6±10.2)°;腰椎曲度:腰椎各椎体后缘弧形连线与此线形成一个弓形,弓顶到弦垂线距离正常值为1.8~2.3 cm,<0.9 cm 判定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后缘高度范围男性6.11~8.96 mm,女性6.02~8.10 mm;由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检测。(3)VAS 评分:是评估患者疼不适感的有效标准,本标准的评分范围为0~10 分,其中≤3 分、4~6 分及7~10 分分别为无及轻度、中度、重度疼痛。(4)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2 周采集两组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进行创伤应激指标的检测,包括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及血清皮质醇(Cor),均以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检测,然后统计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8 例,女15 例;年龄21~63 岁,平均(43.6±6.6)岁;病程0.3~4.7 年,平均(2.1±0.5)年;病灶部位:L4~5者37 例,L5~S1者6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22~64 岁,平均(43.7±6.3)岁;病程0.4~5.0 年,平均(2.2±0.6)年;病灶部位:L4~5者36 例,L5~S1者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后3、6 个月总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0.345,P=0.775、0.556),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临床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结构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 个月结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6 个月VAS 评分无与轻度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与重度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 周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结构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结构参数比较()
注:t1、P1 值为两组治疗前比较,t2、P2 值为两组治疗后3 个月比较,t3、P3 值为两组治疗后6 个月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例(%)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注:t1、P1 值为两组治疗前比较,t2、P2 值为两组治疗后1 周比较,t3、P3 值为两组治疗后2 周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不仅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适感,且可导致功能受损,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等多方面造成较大危害。临床中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的诊治研究多见[6-7]。其中手术种类较多,而随着微创技术在本类中的应用,椎间孔镜作为常见微创治疗方式,其临床应用率不断升高,而后路椎间孔镜手术近年来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受肯定,但是关于其应用效果的差异也普遍存在[8-10]。有研究认为,其在保证手术微创的同时,在手术效果方面也基本达到了传统开放式手术的效果,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术后腰椎功能优良率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认为更为全面有效的探究极为必要[11-12]。另外,创伤应激作为反映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程度的指标,其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中的监测意义较高。同时,结构参数对手术效果及稳定程度等均有积极的评估作用[13-15]。
本研究就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创伤应激的控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后路椎间孔镜在临床效果及术后结构参数方面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后路椎间孔镜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手术效果。同时,后路椎间孔镜治疗患者术后的VAS 评分及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均显著优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P<0.05)。说明其导致的不适感及创伤程度均较小,因此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尽快康复。分析原因,后路椎间孔镜手术从后路入手且微创的方式更有助于创伤的控制[16-17],且手术视野较佳,对于病灶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保证,因此兼顾了手术效果与创伤控制等两个方面的要求,为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基础[18-20]。
综上所述,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值得肯定,且对创伤应激的控制作用较好,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