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和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下极良性肿瘤的预后观察
2020-11-26郭国峰张嘉庆杨建斌
郭国峰 张嘉庆 杨建斌
(1.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口腔科,河南鹤壁45800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新乡453000)
腮腺下极良性腮腺肿瘤为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疾病,由人体唾液腺产生病变导致,不同的年龄段都可能产生该病,一般采取超声与CT进行诊断检查,从而了解肿瘤大小和所在的位置[1]。患者不会感到疼痛与瘙痒等症状,该肿瘤生长时间长,往往容易被忽略,且其发病概率高,治疗不及时,容易产生恶性的病变,从而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产生影响[2-3]。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创伤面积的范围较大且易留疤,虽有治疗效果,但易导致并发症,手术风险高[4]。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科学进步,开始出现多种新兴手术方式。本文在治疗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时应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和腮腺浅叶切除术,并对其预后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两个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浅叶组各30例。改良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8±12.24)岁,病程(12.35±2.68)月;浅叶组男 17例,女 13例,平均年龄(46.32±11.57)岁,病程(11.78±3.46)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改良组实施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进行全麻,依照检测出的肿瘤所处部位进行切口,肿瘤位于患者的耳垂水平下方或后方,选取自患者耳垂以后绕患者的下颌后进行弧形切口,切开患者的皮肤与皮下,解剖保留到患者耳垂同耳后分支,行刀于腮腺的咬肌筋膜同腺体的表面进行切口,使皮瓣成游离状,暴露出患者的肿瘤区间。面神经实施利用主干向的分支进行顺向的解剖,沿腮腺后进行切开,从而将腮腺实质打开,在患者的外耳道下方处0.5cm左右进行探查,锁定能进行位置固定的总干,采取蚊式钳依照神经的走向进行分离。接着把组织隧道打开,取超声刀进行分离,逐步提取患者的肿瘤区,沿着肿瘤的周围5~10mm处利用超声刀进行部分腮腺浅叶的切除。保留患者腮腺里的主导管,同时把患者的肿瘤与部分正常的腮腺组织一起进行切除,接着把皮瓣复位,将负压球放置其中后再进行切口的缝合。若患者的肿瘤位于耳屏之前,故选则患者耳屏前的皮纹切口向患者的发际里延伸,在患者咬肌筋膜下进行向前翻瓣,从而暴露出患者的肿瘤区,进行面神经的颞支与颧支解剖,利用超声刀将腮腺组织进行凝断,朝总干的方向进行分离,在肿瘤的1cm左右处,把腮腺的主导管保留下来,再将腮腺浅叶的部分进切除。
1.2.2 浅叶组采取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采取仰卧的方式,把患病腮腺区朝上,患者行全麻,切口方向为患肿瘤处的耳屏前1cm地方朝下绕过耳垂到乳突尖的前下方,依照皮纹走向进行切口,即在下颌骨的升支处平行向下距离患者的下颌角1cm地方和下颌骨的下缘平行方向的前1.5~2.0cm处切开患者的皮下与颈阔肌,从而在前后进行钝性分离,以达到腮腺区充分的暴露。将患者的皮瓣掀开,进行面神经的解剖,分离时务必保持轻柔手法,使用蚊式钳位于患者的神经浅面进行逐步的推进。找到面神经的分支与颊支,找到2mm细的腮腺导管。先行各分支,之后再找到总干,手术操作时需保护好患者面神经的分支,留下腮腺导管,将腮腺浅叶组织进行切除。手术结束放置负压的引流管,再进行逐层缝合并加压包扎。引流管的引流量低于5mL方可拔出,拔管时间一般为3天内,加压包扎一星期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与术后1年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改良组高于浅叶组,切口长度改良组小于浅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2.2 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将传统手术里的S型切口变更为倒S型的切口,并把切口位置转移到患者耳后,让患者手术产生的瘢痕得到隐藏,从而降低患者因术后面部瘢痕产生的心理应激问题[5];该方法还利用面神经的总干向其周围的分支进行解剖来暴露面部神经,从而减弱患者面神经的周围支损伤发生概率[6]。腮腺浅叶切除术能减少面神经损伤,降低患者周围性的面瘫概率,手术里保留下患者腮腺的主导管,从而预防患者产生涎腺漏[7]。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出血量改良组高于浅叶组,切口长度改良组小于浅叶组。提示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手术方式。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口感染、暂时性面瘫与涎瘘发生概率浅叶组高于改良组,面神经损伤与口干发生概率改良组高于浅叶组。提示因为两组手术都选择性的切除了患者腺体组织,故对患者的神经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与涎瘘[8]。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改良组 30 81.04±2.68 85.35±2.01 3.15±1.07浅叶组 30 80.34±7.32 42.53±4.23 6.42±1.56 t值 0.492 50.079 9.468 P值 0.625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综上所述,在治疗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时应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并发症都较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改良腮腺部分切除的切口更大但术中出血量更低,预后效果好,患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