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1-26陈爱云
陈爱云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脑卒中也称为中风,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中风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可脱离生命危险,大部分患者伴有偏瘫等后遗症,表现为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半身不遂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此需采取了有效的治疗干预方法[1]。本次研究将我院就诊治疗的84例该疾病患者作为基础性评估分析样本,研究并分析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具体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我院医师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间就诊患者共计84例,为方便本次研究,将患者均分为研究、对照2组,对研究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22例,女20例;其中年龄53~68岁,平均(62.86±5.58)岁。对照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21例,女21例;其中年龄54~66岁,平均(62.46±5.74)岁,全部患者经常规诊断确诊为中风偏瘫,并统一参与本次研究,基线资料对本次研究无不良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等的专科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康复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肢体由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按摩,引导患者完成四肢关节外旋、外展、内收、屈曲等被动运动,每日运动3次,单次运动时间为15 min。如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可进行翻身、站立、行走等主动运动。护理人员为患者示范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由单音节训练逐步过渡至多音节训练,使患者语言能力逐步提高。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案与对照组患者一致。中医针灸治疗选穴包括足三里、阳陵泉、外关、合谷、曲池、肩髃等,如患者上肢偏瘫,加入阳池、肩外腧等穴位,如患者下肢偏瘫,加入风市、太溪、委中等穴位,如患者口角歪斜,加入地仓、人中等穴位。毫针妥善消毒后刺入选取的穴位,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得气后需留针30 min,间隔10 min完成1次行针,每日针灸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5次,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均为4周。
1.3 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治疗后运动能力(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得分与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研究组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s)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s)
组别 FMA评分 ADL评分研究组(n=42) 61.57±3.66 71.25±4.02对照组(n=42) 42.13±4.17 59.38±3.15 t 22.706 15.062 P 0.000 0.000
3 讨 论
偏瘫属中风患者多发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康复治疗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临床治疗中风偏瘫常规方法为康复治疗,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语言功能训练可促进脑细胞重组,恢复神经系统活跃度,将休眠状态细胞激活,预防肌肉萎缩,改善运动能力及语言能力。针灸属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对特定穴位的针刺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脑组织血液供应。联合应用康复治疗及针灸可发挥二者协同作用,其临床应用价值远优于单一康复治疗[2]。
由此可见,中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