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应链一体化整合的需求与对策分析

2020-11-26森,樊

市场周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资产业链主体

李 森,樊 冰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223000)

一、 背景

2020年中央1 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是中央连续17年关注“三农”问题。当前,由于粗放型生产、分散式经营和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周期、区域分布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生产、服务、流通的交易渠道还沿袭以往的单边市场模式,使得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供需信息不对称。

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在获得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无法及时生产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层次的农产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流通主体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利益损害。我国农业产业链因缺乏信息共享的渠道,不仅导致生产花费多、成本高,还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绝大多数的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而留在农村进行耕作的大多是一些文化程度低、年纪相对稍大的人群。互联网在这类人群中的普及程度极低,他们很少接触互联网农业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扶持等),只是依靠传统的信息渠道获取农业信息。农村关于农业机械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往往使得农业机械闲置时间较长、农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户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弱,经常会出现农机在闲置时期乱堆乱放,造成道路拥挤、严重占用公共资源等。我国农业供应链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亟须告别以往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避免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业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搭上“互联网+”与现代技术集合的高速列车,启动农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二、 存在问题

(一)市场主体多,需求多样,供需矛盾大

涉农主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流通主体、涉农服务主体。涉农主体的需求也多样化,涉农主体之间无法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进而也无法提供与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以农业生产主体为例,经常出现农民朋友生产的粮食蔬菜无销售渠道,只凭经验种植,种植的品种大多质量低下,无市场,导致粮食的积压,影响下一轮种植,农民收益不高,加剧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无法有效地调配粮食作物等。

(二)互联网技术成熟,农业产业链平台亟待创新

多年的发展使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为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迅猛,2019 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达到2684亿元,是全球零售史上的奇迹。而我国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当前“互联网+农业”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不过其发展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内的农产品互联网平台发展并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所以需要全过程服务理念,跳出传统农业互联网平台同质化竞争的旋涡,做好农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

(三)政策扶持力度大

近年国家“互联网+农业”新政密集出台,如《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等,政策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这为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使其发展迅速走上了“快车道”。

三、 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主体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科研院校研究所、农业生产组织、农资企业、市场消费者(包括批发企业与个体消费者等)。

(一)新型农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产需市场对接需求扩大

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300 万;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总数即将突破2000 万人,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 万个。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8.6 万个,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六成,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的2/3以上;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以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辐射带动农户1亿多户,户均年增收3000 多元。其中各类龙头企业达到12.9 万家,销售收入9 万多亿元,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 以上,涌现出了中粮、新希望、温氏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

随着新农人及新的农业合作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供给逐渐增加,为了扩大销售范围,进行精准营销,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准确把握的诉求有所提高。平台将收集分析得到的精准需求信息提供给农业合作组织与其他生产机构,进而降低生产风险,避免产能浪费。

(二)传统农资企业亟待转型,销售渠道急需扩张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资市场(包括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还是以代理商、零售商的模式为主,农资从供给到农民手中要历经层层关卡,从乡镇到多层级代理商,环节众多导致效率低,成本也在逐层累加,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农资电商已经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电商大潮的冲击给传统农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还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空间,但要想走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传统农资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改革,而电商渠道是对其营销模式在方式上的有效升级。

此外,农资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所涉及的农资技术十分复杂,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对操作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农资行业要十分注重后期配套的服务。除了产品之外,技术指导、商务服务等都要一应俱全,这样才能提高农资投放的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三)农业信息获取渠道与针对性不足,信息交流效率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既包括相关农业政策,也包括农业知识、农学技术支持等。当前各涉农机构信息集中度不足,农业组织信息获取困难。且通过各机构门户网站公开的信息通常面向各类用户,缺乏针对性,加大了检索的难度,进而增加信息获取的成本。

另外,由于信息共通不足,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效率低下。对于农业这样一个时效性和季节性较强的产业来说,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者无法掌握市场形势,生产过程缺少计划性,对市场价格难以提前了解,对市场波动更是缺乏应对措施,这给农产品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生产风险。另一方面收购商掌握着收购市场,压低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微薄,而层层流通环节使得最终到消费市场的农产品价格提升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因此需要对各涉农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与归纳,并及时地公开,这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组织对农业信息的获取难度,节约了时间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增强信息的利用效率,使农业信息的利用价值提升,对于信息发布机构和信息获取组织而言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消费者市场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网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要求均不断提高。特别是中产阶级力量不断扩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越来越严重,公众对于国内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任度下降。

基于可追溯系统与物联网技术,平台提供的销售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质量监管,进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程度,同时,由于网络交易的便捷性、高效性与低成本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包括加工商、销售商、个体消费者等)选择采取电子渠道的交易方式,消费者规模不断扩大,黏性增加,农产品电子销售额屡创新高。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1.2 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占20%,达2500亿元,农业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 对策

(一)加强一站式服务

农业产业链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是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服务功能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难以实现产业链相关资源和科技手段的整合利用,影响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结合农业产业链运作过程以及生产主体、流通主体和涉农主体的供需要求,提供农业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

(二)促进产业链延伸

通过农业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可以覆盖一般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还可以改造产前区域规划、土地流转、农业融资和产后物流配送等环节,从而协调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实现农业和三次产业的融合,最终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农业产业链相关主体分享农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利益增值。在供应链上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种养业集聚发展,更好地保障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基础。在供应链下游整合利用农村废弃校舍、闲置厂房等,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支持园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公共设施,吸引加工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促进加工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的融合。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园区、物流园区,加强区域性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和电商园区的连接。

(三)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从信息覆盖面、有效信息量的角度实现农业信息的突破。包含农业规划信息、土地流转信息、农业技术指导信息、专家咨询信息、涉农企业信息、农业融资信息、农资产品信息、农机分布信息、农产品交易、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农产品价格波动信息和物流配送信息等海量农业相关信息。发展信息农业,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充分发挥物联网节本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与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拓展消费空间的作用,为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动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主线,形成农业资源共享网络,并根据供需关系,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避免造成一方资源短缺、一方资源浪费的局面。通过整合农业资源,使农业产业链具有开放性和反馈性,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生产实时监测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由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平台农产品安全性评价及产地溯源控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提供供需精准对接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爆炸式地增长,大量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供给方和需求方带来诸多不便,决策成本成倍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链信息协同,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农场规模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农业存在季节性,农民每家每户购买农机成本过大,不切实际,而对比于外国的农场,由于规模较大,每个农场都拥有农机,农机持有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农机共享最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利用供需匹配算法对供需双方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供需主体的精准匹配,实现农机共享,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农机利用率,降低资源闲置。

猜你喜欢

农资产业链主体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省供销社与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无锡农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5月上旬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