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优势及问题探讨
2020-11-26童虹涛
童虹涛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68)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同期出台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将“电商扶贫”列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渠道。自此,“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产业”,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精准扶贫。2016年12月2日,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并对如何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以及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做出了相关战略指导。
从国家系列政策得知,电子商务成为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新途径。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主任王思铁认为,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来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网络商务活动,能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得到推广,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定有其优势,但在实践应用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了解其中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将有助于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
一、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和互联网平台迅速崛起,“互联网+”正构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互联网迅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农村网民用户规模为2.55亿,占中国网民数量的28.2%。与此同时,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各种电商平台顺势而起,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市场的领先行业,其影响逐渐扩散到广大农村地区。一方面,国家补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出台政策扶持电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电商购物平台的使用门槛较低,即使在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农村地区也能得以接受并推广;同时一些平台开始将视线投向“下沉市场”,开发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农村用户市场,为农村用户进入互联网世界提供了更多渠道。因此,一般作为生产区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卖家,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活动来获取经济收入。截至2018年6月,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 万人。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全国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207.9亿元。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其广覆盖性与便捷性,以及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互联网+”的精准扶贫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互联网+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颇具成效,贫困户所生产制造的商品可借助物流技术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到达消费者手中,农户能快速获得经济收益。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产业走进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主动或被动选择入驻电商平台进行创业或就业来实现自我脱贫和地区脱贫。2019年2月,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府打造的扶贫电商平台“伊春扶贫网”,运用“互联网+产业”模式,推出第一期扶贫众筹项目:“森林溜达鸡”,通过产品预售形式来促销在林间放养的农家鸡。并且,每售出一份“森林溜达鸡”,就会产生15 元的扶贫基金用于精准扶贫,可帮助50 户贫困家庭每户每年增收3000 元。除了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的“互联网+产业”模式,市场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比如“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互联网+双微”模式、“互联网+众筹”模式、“互联网订单”模式等。它们都依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发展。
二、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优势
(一)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户收入
传统农户销售产品的渠道过程烦琐,程序复杂。以贫困种植农户销售农作物为例,所用于销售的农作物需先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再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之后分散到零售店、食品企业、农贸市场等售卖点,最终才到达消费者手中。每一层级都有相应的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均可能发生销售活动,每一层的商家都需要赚取一定的利润。随着销售信息层层传递,每一层级又都可能产生新的销售信息,贫困种植农户所能获取的利润便在逐级递减,这无疑不利于贫困户的快速脱贫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渠道,贫困种植农户可将种植的农作物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标价销售,再借助物流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销售信息一步传递到目标人群,没有中间商的利润分取,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农民可用货物直接换取经济资本,且利润有所保障,增加收入并减少支出,只需承担物流费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进行,是真正造福贫困对象并且是扶贫对象乐于接受的。
(二)扩大产品市场,构建品牌效应
互联网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并且传播迅速,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和人数限制。一个电商平台,可以同时容纳成百上千的商家,且涵盖的消费者不计其数。贫困农户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自身所处市场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区,产品可以销售到中国的任一地方,甚至是海外。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盈利的机会和数额,有助于进一步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电子商务搭建起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易桥梁,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人开始追求高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健康。以食品为例,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喝足,而更加在意是否“绿色无公害”,追求“有机”“纯天然”,这便成为农户们的重要商机。市场有需求,“农村”这一地区效应刚好满足需求。平台将线上消费者对于特色产品的需求及时、快速地传递给农村地区产品经营者和生产者,农户们积极做出响应,生产有需求的产品,甚至打造自身特色农业品牌,做到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产业。这将大大提升所生产产品的经济效益,让农户获取更多利润,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贫困户带入市场,发展自身经济。在我国四川农村地区,借助于农村电子商务,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蜂蜜、仁寿枇杷、攀枝花芒果等具备品牌效应的产品畅销全国,深受人们喜爱,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三)提升扶贫动力,升级扶贫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唤醒贫困农民自身想脱贫、想实现小康生活的志向,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现脱贫所需的技术,才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内动力。老一套“输血式”扶贫直接进行资金支持或生活物资资助,能改变贫困户一时的贫困状态,却非长久之计。时间一久,甚至会使贫困户产生依赖政府和帮扶机构生活的怠惰心理,最终只会“越扶越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用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向农民教授电商相关技术知识,鼓励引导他们自主创业或再就业。有技术,有平台,贫困户自己做主人,人人都有脱贫机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贫困农民靠双手劳动来获取报酬,通过大脑思考来提升经验,生产的产品卖得出去,收益看得见,在获取极大满足感的同时,也更加有动力去辛勤经营、摆脱贫困。同行业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竞争又友好互助的协同关系,从而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意识,产生自主脱贫争相脱贫的积极行为。提升了内动力,精准扶贫工作便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网络设备的支持。然而,那些真正迫切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往往在偏远又荒僻的山区。地理因素等客观因素以及运营商忽视等主观原因,导致这些地方互联网建设较落后,网络覆盖率低、覆盖面不够全面,基础电子设备较稀缺,即使有网络,网速以及网络稳定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一些贫困村的物流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货物运输得不到保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76.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在物流管理方面,贫困山区往往物流网点分布零散,农产品资源分散,缺少集中化的管理,而且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可能让农户在农产品配送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落脚与发展,制约着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
(二)电子商务人才稀缺
拥有一批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熟悉电子商务操作过程、掌握网络运营手段的技术型人才,是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技术人才可带动一批贫困户发展电商,起到“领头”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地区走上靠电商脱贫的道路。此外,他们也可成为农民的后勤保障,帮助农民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地区往往缺少人才,留不住人才。一方面,电子商务本就是近些年来的新兴行业,农村地区相比城市而言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在这一行业的人才产出较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都渴望走出农村去到更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在慢慢变成“老人村”。解决农村地区人才稀缺的问题,也是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进程中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三)电商扶贫平台良莠不齐
当前,电子商务有着极大发展空间和优秀发展前景,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跻身到这一领域,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提升自身资本,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等众多电商平台纷纷开设扶贫专区,地方政府也开通扶贫购物网站,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组织相继开展电商扶贫项目。近两年,类似抖音、快手等众多短视频平台也和农村地区展开电商合作,加入扶贫队伍中。电商扶贫渠道众多,贫困农民在选择时便需要付出一定精力,甚至是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来试错;并且,各类电商扶贫平台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某些平台专业性不强,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没有针对性,达不到精准扶贫,更有甚者假借扶贫名义拉拢资金。这些都是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中的隐患。农村地区消息较为闭塞,贫困农民往往认知水平较低,很有可能在选择时陷入困境,错过了真正对自身有利的市场甚至误入歧途。
四、 结语
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多层次的传统销售模式,让农民直接将货物送至消费者手中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将消费市场扩大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助力农民打造特色品牌化产品;并唤醒贫困户自我脱贫意识,提升其主动脱贫的积极性,驱动精准扶贫全面深化。然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技术型人才的稀缺和市场上电商平台的混杂,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业功成在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还将继续,期望文章分析能为其顺利进行提供策略制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