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6覃楠
覃楠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0 引言
高等教育院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承接人才与岗位契合的关键点,在教育设施、教学技术的辅助下,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稳定社会的发展。但高校在长时间的运营下,部分公共服务类教育设施面临着损坏的教育风险,极易造成教育环节的缺失,间接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高校在运行过程中,需不断针对教育服务的缺失来建立相应的修缮工作,通过修理、优化等恢复基础型教育功能。例如我国最早一批修建的大学,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均是在一定的周期内进行维修养护工作,经由全方位的基建维修,为学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立足于高校修缮工程之上,对施工合同管理形式的相关事项进行探讨。
1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概述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主要是针对各类公共设施、建筑物、器材设备等进行设定的,通过对待修缮事物进行功能性分析、安全性分析、寿命性分析等,建立完整的修理工序,令各类教育服务设施在生命周期内,可发挥最大的效用。维修工程是相对于教育服务来讲的,当部分教学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或有可能对校园内的安全环境造成威胁时,则必须及时依据问题发生,建立相应的管控措施。高校基建维修工程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第一,集中性。高等教育院校的课程设定一般是在年初便进行整体化安排,各类专业课程的编排都是遵循最优化原则,如因为其它问题导致某一个学科无法进行教学,则必然产生连锁的教学反应。为此,高校大多数基建修缮工作都安排到寒假、暑假期间,其中北方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修缮工作在暑期进行开展。为此,高校在维修项目开展前期,必须依据待修缮范围制定较为详尽的工程招标计划以及各类合同等,确保在维修周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第二,经常性。从建筑物寿命而言,主体建筑结构可保证在50年的周期内,而建筑物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受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筑物本身将面临着破损以及自然损毁的风险,并且建筑物内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等也存在一定的使用周期性。无论哪一项教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都将对教育环节造成影响,为此,维修工作的开展必须实时性、同步性开展,以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
2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项目,对工期、质量等较为严格,承接修缮工程的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施工资质,提高校园基础型服务质量。在项目动工前期,必须依据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条例,保证建筑招标方与承接方形成对接,同时内部管控机制下,也对相关施工工序产生一定的约束效果,保证整体施工的完整性。然而,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多数承接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合同管控机制,如立项、执行、变更等环节与基准合同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为合同履行的双方提供一定弹性工作机制,当双方工作机制呈现出相反状态时,必然令整个施工环节存在不稳定性,影响整体施工。
2.2 专业性人才匮乏
专业性人才作为项目的执行者与监督者,合同制定过程中,不仅是对技术施行进行约束,更是从全局观对项目运营机制进行管控,为此,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场控管理能力。然而,人员在实际管控过程中,并不具备与管理相对应的能力,且缺乏相应的管控意识,错误的认为合同只是项目中的一道施行工序,在此基础上,制定完管控措施以后,将其独立在工作体系之外,未针对合同中的重要事项进行交底,导致后期合同履行方并未达到实际制定的参数,令修缮工作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2.3 合同内容不规范
修缮工作的合同签订环节,部分项目承接单位不具备专业的合同范本,甚至部分合同的制定是照搬网络资源而来的,合同内容与实际修缮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文字表述不正确、条例款项设定不规范、权责界定不明显等问题,都将成为合同日后履行及交付的阻碍。另外,部分合同管理部署不规范,在签订完合同之后,并未及时对合同本身的履行期、生效期进行核查,且部分条例未能及时归档到相对应的操控程序内,进而降低合同的执行力度,且如果因为合同内容不规范而导致的修缮工作缺失,必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3 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对策研究
3.1完善管控机制
合同管理实则是现行法律机制的一个承载体,要想合同管理渗透到整个基建维修工程体系中,必须对内容管控机制进行重新优化与整合,特别是针对立项、执行、更改等变动性较大的环节,应制定多维度的信息管制计划,保证每一项管理目标的建立与实施满足相应的技术基准。与此同时,合同管理工序必须与施工形式形成强有力的契合,加大项目监管控制举措,提高工程修缮质量,并可有效规避因某一项工序执行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3.2 增强合同的约束性
合同的签订是在双方主观意愿一致而签署的,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率。对于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来讲,要想质量与效率达到相应的管控目标,必须是针对校园的实际修缮工作情况及现行的资金扶持形式来对合同进行约束化设定。在签订合同期间,必须遵循会签、审批、执行的工序。与此同时,承接合同办理与监督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管控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无论是校方还是项目承办方,必须应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审核与管制,确保每一项操控工序满足合同指令需求,促进修缮工程的良态化发展。
3.3 制定针对化合同范本
合同范本是项目执行及后续审批的重要保障,内容的设定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体系中。为此,高校应针对基建维修工程设定针对化合同是范本,依据待修建项目,如建筑物、机械设备等,根据修缮种类来设定不同的合同范本,保证内容中的条例款项可精准的与修建工序相贴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建筑物、教学设施、植被景观等都将面临自然损耗的风险,为保证高校运营的连贯性,必须针对问题发生点,建设相应的维修方案。在实际修缮工作中,合同作为工程监督与权责认定的基准,无论是立项,还是执行,必须遵循合同以所签署的内容。为此,在对高校基建维修工程施工合同进行管理时,必须采用科学性的管控方法,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