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顺周期效应探讨

2020-11-26刘乃辉

时代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负债表公允计量

刘乃辉

一、引言

公允价值会计是区别于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一种计价方法。该计价方法将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者清偿债务所转移的价格”。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从那时开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便逐渐在我国上市公司以及部分非上市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发显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公允价值会计虽然仍被广泛地运用,但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支持方认为公允机制会计不是危机根源而是客观反映了危机事实,而且这样的计价方式及时发出恶化信号止损,有助于恢复金融稳定;反对方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顺周期效应,加剧了市场波动性,危害了金融稳定。金融稳定理事会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即具有正反馈效应;所谓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顺周期效应,指的是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会扩大经济波动,进而影响银行与投资者的决策。双方争论焦点集中于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以及是否会给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本文探讨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

二、现有文献综述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二十世纪初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就已出现。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在不断推进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并于2006年9月发布正式的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假设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2011年5月公布的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则首次明确定义了公允价值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受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正式运用是在2006年。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财政部正式指导了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计量问题,此后企业开始逐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国内进行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文献主要可分为危机前与危机后。危机前国内学者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集中在公允价值会计出现的原因、适用的范围以及可能的使用后果等方面。在危机后,国内的研究开始转向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及其传导机制。部分学者指出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利润显示出顺周期特征,经济高涨时市场价值会上升推高相应账面价值,导致银行资产和利润虚增,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滋生经济泡沫,风险逐渐累积;而在经济衰退时,账面资产价值的下降促使银行被迫抛售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其他同类银行抛售,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提高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黄世忠,2009)。王守海等(2009)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和运用对于金融市场有加速效应,其具有的顺周期效应会扩大风险敞口,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刘永泽(2010)通过我国沪深两市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报表的相关样本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在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披露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还需注意的是,在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衡量时,目前国际上对系统性风险依然没有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在危机前,学者们侧重于分析银行倒闭的传染性风险,在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将银行部门视为一个整体,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逐渐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以及实证研究的关注重点。

对于金融体系(主要为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衡量时,主要采用基于宏观经济变量及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基于市场数据两类衡量方法。基于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宏观经济变量的衡量方法大多依赖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信息,如流动性、收入利润率、资本充足率等。具体到国内来说,在实证研究上罗勇根(2010)以资产负债表角度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程序(FV)变量进行了度量,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银行不稳定性综合指标(BSI),并将构建变量带入多元回归模型,用宏观变量GDP作为因变量,用微观企业的会计盈余作为自变量,通过对FV与BSI交乘项前系数的显著性探讨,得出了银行不稳定性会增加公允价值会计对GDP增长率的负面效应的结论。其还基于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比较不同资产负债结构对报表项目波动的影响,采用欧洲央行(2004)和IMF(2008)使用方法对于资产、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模拟了应用完全公允价值模式对所有者权益波动的影响并与原有混合计量结果比较,得出了公允价值会计既不是资产负债表波动性的根本来源,也不决定该波动性的结论。而且与之相反的是,公允价值会计恰恰将经济本身的波动信息传递出来的结论。上述研究的实证方法均依托于资产负债表,具有时滞性的局限;同时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方面也有欠缺,降低了说服力。

但上述研究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导致的顺周期的机制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对这个机制进行理论阐述。

三、公允价值会计导致顺周期的机制

所谓经济周期所指的是宏观经济的四个阶段,包括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历史上,由于经济周期存在,对各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也依旧历历在目。各国政府都企图通过宏观调控,来减少经济周期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将维持经济平稳运行作为宏观调控的基础目标之一。周期效应所描述的正是经济变量和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扩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有可会能引起或加剧金融不稳定性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

那么公允价值会计究竟是如何导致银行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呢?银行在实际的经营中,为了对于风险进行管控,将账户实际是分成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其中交易账户持有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迅速地在市场上买卖,属于银行的创新型业务。而银行账户则属于银行的基础业务,主要构成的是流动性较差的、持有时间较长的资产与负债。在计量时,银行大多按照公允价值对交易账户进行计量,直接反映出资产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通过采取依赖市价进行计算或与市价紧密相关的指标来进行有效与实时的风险管理,这本来是银行控制风险的手段,但也成为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可能的传导机制。若此时的市场表现为非理性繁荣,那么所有资产在报表中的反映都会包括价格泡沫,银行报表显示出账面浮赢,使银行的资本基础增加。管理层此时对于投资的信心增加,在追逐高利润的动机驱使下,会加大对于金融工具的投入,风险偏好改变。这样的行为又会使得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继续提升,资产泡沫愈发严重。这样的循环下,一旦市场进入萧条期,将会直接导致大批量恐慌性抛售,使得金融产品市场价格迅速下跌,进一步引发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其次,我国的资本监管部门通过资本充足率来调控金融机构的行为,保证金融机构具有应有的偿付能力。在计算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时,一般都是通过财务报表上信息来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可以写作:资本充足率=(一级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当市场进入萧条或处于金融危机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会减少一级资本且增加风险资产。此时,在审慎监管的规定下,为了满足监管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出售一定风险资产,从而导致市价的下跌。再次,我国银行将薪酬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推进了银行在逆向冲击下的抛售行为:当资产价格下降导致相关收益与银行资产总价值下跌时,相关负责人出于对自己的绩效的考虑,倾向于通过抛售来止损,从而引发可能的恶性循环。

总之,公允价值的放大作用可能的渠道包括:资本监管、薪酬考核支付、财务报表波动和风险规避心理等。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正向或者是逆向冲击下,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都可能会扩大银行监管资本的波动,从而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结论

自金融危机以后,公允价值会计一直因其具有的顺周期性质受到各方诟病。而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下,我们所面临的是公允会计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广泛运用。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变得愈发重要。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与作用渠道,目前我国所推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核心是对于银行间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所以本文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负债表公允计量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计量生活之本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
浅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