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0-11-26伟,顾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恽代英革命农民

周 伟,顾 霜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9)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这早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逐步认识到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民观。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与理论巨匠的恽代英,对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农民理论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恽代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中国国情与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农民群体的深入考察,形成了诸多关于农民问题的新观点,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拓展了农民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学术界多集中于对恽代英教育、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的研究,对其农民思想的研究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以恽代英生活的时代为分析背景,以恽代英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探讨恽代英的农民观,以期推进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对农民的生活状况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近代中国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恽代英成年时代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扰,内有军阀的纷争混战,农村经济凋敝,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水深火热,徘徊于生死边缘。在军阀的统治下,“中国农村呈现出最无序、最混乱的状况,农村的破产变得变本加厉,农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化的境地”,“农民从传统意义上的编户齐民,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农奴。暴虐的地方豪绅倚仗手中的武力,对他们可以想打就打,想杀就杀。”[1]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多为200—300元,“以二三百元的收人,用平均每家人数五口或六口来分配,每人每年只摊到四五十元”,这还包括了农民吃饭、穿衣、购买种子肥料、添置农具、交租交税等各项费用[2],农民生活之悲惨与贫困由此可见一斑。对此,恽代英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对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同情,这在1926年12月8日恽代英做题为《工农商学联合政策》的讲话中充分表现出来。他在对农村经济的准确考量之后,说明了农民生活之窘迫困境。他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论何阶级,都是受着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但属农工所受压迫最重。“中国的农民三分之二每人所耕的不满10亩地”。由于外国经济的影响,农民“出产的销路日益减色”,加上水道失修导致的天灾和肥料缺乏降低了收成,因此“每至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总是没有饭吃,易于流为盗匪。”[3]同年,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一文中深刻分析了农民之苦痛,流露出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并进一步揭示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在他看来,农民处于社会底层,是一个非常辛苦的阶层。他同情地说道,世界上“最辛苦的当然是我们满脚牛屎的耕田人”,即农民。不论风雨天气还是霜雪天气,农民都不能在家偷闲。特别是遇大旱或蝗虫水潦等自然灾害,农民受苦更为严重[3]。随后,恽代英进一步道出了农民付出多、收益少的悲惨状况。他站在农民角度感叹道,“我们这般的辛苦,若果得到衣食充足,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养育儿女,没有缺憾,那也不算甚么。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辛苦最甚,我们的贫困、我们的痛苦也最厉害。反过来说,那些毫不出力,在家里安坐的土豪、劣绅、大地主,却很安闲逸乐的用不着一点忧虑和辛苦”,直接表达了他对“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皇孙把扇摇”这种不公平现状的愤恨与不满[3]。

恽代英不仅对农民极端恶劣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而且深入剖析了导致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他认为,导致农民的悲惨生活的原因不外乎五个。第一,土匪、军队与民团的骚扰。土匪是耕田人最大的祸害,军队和土豪劣绅所指挥的民团“也一样的时常劫掠农村、勒索农民”。恽代英举了土匪和军队危害百姓的例子加以证明:寇英杰的军队在河南杞县、睢县一带,焚毁农村七八十处,杀害农民六七千人,山东、直隶、河南等地惨遭土匪和军队的蹂躏,无数农村被毁,无数农民被无辜杀害。第二,内战。“民国以来,国内大小战争,不知几十次”,这给农民造成了惨烈的二重伤害,“每次战争的结果都归我们耕田人受最大的损害,战线内的村庄田园固然是烧毁净尽了,战时的军费,也是从农民身上敲取的”。第三,苛抽暴敛,贪官土豪劣绅通过苛抽暴敛剥削农民。陕西、河南、湖北等地钱粮,最严重的抽到民国20年,钱粮加上其余苛细杂捐,如人头税、室梁捐、牛捐、田亩捐、沙田捐等,“弄到许多农民卖妻鬻子,典屋田宅,穷无所归”。第四,大地主与土豪劣绅的层层剥削。土豪劣绅和大地主通过高利借贷、大斗入小斗出、加重租额等剥削手段,加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使他们“能够安闲享福”,农民却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第五,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由于缺乏防备和补救的方法,当水旱或蝗虫等天灾爆发,“农民的损失特别利害”。1925年湖南、湖北、江苏等省旱灾与蝗害,“许多农民因此饿死”。恽代英看来,在“五种痛苦”的共同折磨下,最终“许多耕田人因为受不起这样的痛苦,以至于饿死。不甘饿死的,便变为军队,变为土匪,或者卖身给外国人做奴隶”[3]。恽代英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维,对农民生活之悲惨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体现出一个革命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精准的社会洞察力,为党农民认识的理论成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革命本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革命很难取得成功。正如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所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4]。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下,对革命力量的思考成为包括恽代英在内的很多革命者重要的课题。他通过对革命形势与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发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1924年6月,恽代英《农村运动》中分析了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与可能性。他认为,农民常年辛苦耕作却无力供养妻子儿女,所以农民“最应当渴望革命”,说明农民参加革命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农民倘若参加革命,其父兄子弟会督促农民“不致卖民众,以完成革命的工作”,表现出农民具有彻底的革命性[5]。1926年12月,他再次指出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呼吁和宣传他的这一理念。他说,“农工群众越发团结,越发有力量,国民革命,才越发有成功的希望。”[3]同年在《国民革命与农民》一文中,恽代英对农民与国民革命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进而论证农民对于国民革命的重要性。“国民革命便是农民革命,农民得到了解放才算国民革命成功”,若“忘却了农工群众便不成其为国民革命”[3]。

同时,对于农民人口之多却饱受欺凌的原因,恽代英也做了分析,并指出农民革命的方法。他反思道,“我们耕田人在全国有这样最大多数的人民,为甚么一点力量都没有,……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好,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风水不佳?不是的,断不是的,风水命运正是压迫阶级欺愚我们的话。我们之所以受压迫敲榨,完全因为我们不能团结,没有组织。所以我们虽有三万万二千余万的人数,还是和一盘散沙一样,一点势力都没有,任由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派的压迫敲榨,不能够反抗。若果我们是有团结,我们何至一点势力都没有呢?”因此,恽代英认为团结是发挥农民革命力量的最好方式。他指出,“先由每村的农民结合成小团体,再集合各村的团体成为一乡的大团体,更集合各乡的团体,成为一县的团体,以至一省的团体”。为了证明农民团结的重要性,恽代英举了广东农民的成功案例:广东农民组织农会,编练农军,去反抗劣绅贪官污吏,剿灭土匪散兵,取消苛抽杂捐,取得不错的效果,证明“农民不是没有力量,只是不能团结”。此外,恽代英做出了符合实际的农民革命设想:假如全国农民都和广东农民一样团结,“那还怕没有势力吗?……那还怕国民革命不成功吗?”[3]恽代英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并对农民革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如毛泽东等关于农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出了改造农民的有效方式

在同情农民悲惨遭遇和意识到农民是革命中坚力量的同时,恽代英也认识到了农民思想的落后与愚昧。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1924年3月23日,恽代英在《湖北黄坡农民生活》一文中写到,“一般农人,多半是愚昧的,他们不知道精意耕耘,田中土块亦每不注意使他散碎;田中杂草,有时便听他自由滋长。因此所以他们每不能尽生产的地方”[5],道出了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愚昧”。二是教育缺乏,迷信盛行,“农民无相当的教育,每为安分等邪说所迷惑,以为反抗压迫是罪恶”[5]。三是没有团结意识,天命思想浓厚,“农民自己无团结,又无外界援助,故不自信有反抗的力量,而谓各种苦痛为天命”[5]。四是感情冷漠,麻木不仁,“成年农民感情薄弱,且受痛苦压迫既经多次,渐麻木不知感觉”[5]。农民的落后与愚昧既使得农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也让农民丧失了革命欲望,进而导致农民革命性不强,革命的主体力量大为减弱。为了使农民在必要时,“能与我们一致的进行破坏与建设的事业,以完成国民革命的工作”[5],改造农民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达到有效改造农民的目的,恽代英设想了平民教育和农民宣传动员这两种方式,并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和践行着两种方式。

第一,推行平民教育。近代中国农民文盲率高,知识匮乏,文化程度极其低下,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自身的进步。为此,在恽代英看来,改造农民势在必行,而平民教育则是改造农民的最好方式。恽代英结合中国传统的农民教育方式,如讲剧和演剧等戏曲教育,深入分析了平民教育的好处。恽代英在《预备暑假的乡村运动》中直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讲演与演剧,亦多少可以有功效的”。但讲演与演剧,效果短暂,平民教育却不然。在恽代英的眼中,“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识字运动”,它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他进一步阐述道,农民要什么,就可以教什么,识字、看书、写信和珠算均可教授[5],这就扩展了平民教育的内容,丰富了平民教育的形式。他呼吁在学校“我们可以趁还未放假的时间,买了书来自己练习,或者在教员或同学中找人来教授。再则便是教平民字课或教他们看书作文,关于教授法,亦是须先加一番研究这些本事,学了于自己有益”[5],才能去教育农民。恽代英倡导的农民教育,不仅包含识字扫盲,而且囊括了珠算、武术拳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大的趣味性,这些独特的农民教育方式和多类型的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这也成为恽代英农民观具有很大突破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做好农民宣传动员。动员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的重要武器。作为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必然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农民的一些局限,如对政治和社会的淡漠,阻碍其革命性的发挥。不可否认,一直以来,中国“农民没有政治意识”,他们“是政治的‘观众’,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哄哄的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6]。斯诺也曾说过,“中国农民一般不愿受组织、纪律的约束,不愿从事超过自己家庭范围以外的任何社会活动”[7]。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民习惯生活于“生于斯、长于斯”乡土社会,对政治和社会比较淡漠,导致了农民革命欲望不强,革命积极性不高。要有效改造农民,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响应号召确实难度很大。恽代英认为要采取“三位一体”的农民宣传方法,即政治宣传、经济宣传、文化宣传“三管齐下”,才能达到教育和改造农民、重新塑造农民品格和增强农民革命性的目的。一是政治方面宣传。恽代英认为,政治方面的宣传一定要了解农民喜好,有的放矢、“投其所好”地进行,要避免枯燥乏味的宣传。应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农民讲解中国以及世界大事件,要多搜集趣味性强的琐事,选择“最精采动人的说与他们”,以激起农民的兴趣。讲述时去“剖述帝国主义残暴压迫,宦商绅董名流学者之不足恃”和团结的强大力量,使农民“了解世界及中国的大势”,最终提高政治觉悟[3]。二是经济方面宣传。在恽代英看来,经济宣传“更容易打动农民的心坎”。他倡导,经济宣传要了解农村实际和洞悉农民疾苦来源与救济办法,说明“税捐及其他非法勒索如何使他们负担加重,……指出厘金、盐税与好商拾高物价,军间素乱币制,如何使生活程度增高”,“引导他们为此加入革命的战线。”[3]三是文化方面宣传。他认为,在文化宣传中,要指明其礼教迷信、旧风俗中不合理的地方和它的危害[3]。恽代英“三位一体”的农民宣传动员,尤其注重农民的感受,站在农民立场、以农民的视角去开展工作,既不会引起农民的反感,也能潜移默化的地教育和影响农民,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改造农民的良策,这对于今天的农民宣传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提出了做农民工作的正确方法

在长期对农民、农村的不断摸索中,恽代英不仅认识到农民的悲惨境地、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而且积极去实践,努力开展农民工作,希望改造中国的小农,动员农民参加革命。他首先分析了以往农民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因势利导,“不问农民的心理”,对于农民的各种问题“完全不管注意”[5]。第二,没有准确估量农民实力,一味指引农民反抗压迫,“使有些比较怯弱的农民不敢接近我们”[5]。第三,方法单一,没有尊重农民。只用讲演、办学校等方法,“不肯与农民为个别的亲密的谈话”,“不顾乡村风俗习惯”,引起了农民反感[5]。对以往农民和农村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问题,恽代英也指出,“未能十分明了农村的真状……我们所认为问题的,农民并不感觉需要”[5],因此没有正确把握农民的心理,也就不能很好地切中农民的“要害”,使得农民工作效果大为降低。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恽代英得出了两个开展农民工作的正确方法。

第一,“到民间去”。传统中国农民对外部事物的淡漠,加上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导致做农民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如何才能真正的了解农村?恽代英认为首先必须“到民间去”,深入农村,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做好农民工作。1924年5月,恽代英号召广大青年必须“投身到民众中间去,为他们做工,使他们信爱我们,渐渐认识我们是他们忠实的伙伴,我们提倡的革命是为的他们的利益”,这样才会获得农民的拥护,革命势力才会壮大[5]。同时,恽代英呼吁包括自己在内的热血革命青年“必须借各种机会‘到民间去’”,认认真真做几年农民工作,久而久之,农民会“懂得我们的思想,他们自然有一天为他们自身的利益,成为国民革命的基本势力”[5]。

第二,“我们要教育农民,先让农民来教育我们”。正如毛泽东曾经所指出,“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8]。要想教育和动员农民,必须切身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在完全了解农民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农民的工作。恽代英强调,平时要“学习他们的名词与成语,研究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知识程度”[5]。在和农民谈话时,不能说太多,不能用太多农民不懂的词。要从农民的话语当中,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其说话的方式与格调,并进一步研究农民的思想。“我们要学得用他们的话头与格调对他们说话;从他们的思想与问题,以引他们渐渐的与我们表同情”[5],这样才能做好农民工作。

五、恽代英农民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9]。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中农村实际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农村的建设者。只有让农民自己起来振兴自己的家园,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农村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恽代英的农民观,是在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体现出恽代英深切的人文关怀、深邃的思维和强大的社会洞察力,也生动反映了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恽代英的农民观,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以民生为重点,保证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10]。发展振兴农村最终落脚点是农民,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现阶段,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民依旧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为13.7亿,在农村居住的达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截止2019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仍有5.5亿。因此,满足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以民生为重点,保证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真正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受益,生活水平随着乡村的振兴而逐步提高。这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真心实意愿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1],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注农民所关心的重大现实民生问题,优先发展农民关心的,如教育、医疗、交通出行、人居环境等重大民生工程,相关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给予农村强有力的建设资金支持。

第二,充分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新时代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参与者,是建设和发展农村的主体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乡村振兴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11]。发展农村,不能一味地由政府大力“包办”,政府要有所“放权”,做到对农村有管有放,放管结合。同时加强农民主人翁意识的培育,让农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大限度上把发展农村的任务归还地方,给予农民足够大的发展农村自主权,让农民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强对农民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政府平时应注重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引导,如积极举办相关的农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网络销售等培训,让农民成为有技术、能吃苦、爱劳动的现代新农民,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让乡村振兴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农民物质、精神均衡发展。

受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当前有的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思想依旧落后。乡村振兴必定需要农民思想同步进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协调发展。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2]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应给予农民思想以更多、更大的关注,要重视农民思想改造,促使农民物质、精神均衡发展。进一步壮大农村教育实力,加强农村师资和学校设施建设,多引进优秀的老师振兴农村教育,用强有力的教育促进农民的改变。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如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的建设,多举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从而逐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武装农民头脑的作用。

第四,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正确认识农村社会的差异性,与时俱进振兴乡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亲自深入农村,参与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农村,只有在充分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中国幅员辽阔,农村较为分散,农村各地风情民俗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式的农村发展模式可能会“牛头不对马嘴”,起不到预期的成效。面对极其复杂的中国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必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辩证、灵活地开展。而调查是洞察农村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农村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3]上级部门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瞎指挥”[14]。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到民间去”,多和农民交流,多开展“三农”调查实践,正确认识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充分了解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增强政策执行的灵活性,进而灵活、机动振兴乡村。

六、结语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俨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社会环境使恽代英的农民观披上了革命的“袈裟”,具有了浓厚的革命色彩,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革命“烙印”。恽代英农民观是其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农民“本质”的结果,是恽代英深邃智慧的重要体现。恽代英的农民观是恽代英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实践的新成果,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农村是中国社会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离不开农村的全面振兴。而农村的发展振兴,离不开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给予农民更大的关注,以农民为中心发展农村,要以民生为重点,保证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充分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重视对农民思想改造,促使农民物质、精神均衡发展;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正确认识农村社会的差异性,灵活、机动振兴乡村。继续走好乡村振兴的群众路线,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逐步振兴农村,最终助力民族复兴梦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恽代英革命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农民
中国的出行革命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