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阅读而导”理念 激发“千帆竞发”效应

2020-11-26徐静文

名师在线 2020年16期
关键词:症候阅读教学教师

徐静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语文是语言艺术的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构成语言感悟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阅读问题。阅读以书面语言材料为对象,通过辨识文字语言中所包含的表象意义,来获知书面材料所要传递的多方面价值与信息。哈佛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阿方索·卡拉马扎说:“阅读是一项奇怪的技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一个真正进入“书境”的人,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内在升华。那么该如何进行阅读和指导阅读呢?

一、阅读: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课程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爱好,广泛涉猎阅读项目,获得最为充实的阅读收获。

(一)阅读,读什么

“读什么?”这一问题是指导学生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与根本。具体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模式,前者是基于教学教材的阅读,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延伸与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内阅读,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教师还应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中外名著及时文,可以是中外名著、科教读物、历史名人传记、自然地理、文体运动、经典文学等,也可以是通俗小说、流行热门作品,如杨红樱的《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尽量做到题材多样,内容全面,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阅读,为何读

在保持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学生可初步掌握阅读规律与阅读技巧,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只有建立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之上的阅读行为,才会更加具有活力与生命力。通常而言,在积累了一定阅读经验后,学生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会逐渐形成阅读思维,对作品的后续情节产生联想与预判,从而带着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深入阅读。同时,大部分作品结构鲜明,样式独特,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可进行双向互动,将阅读推向深入,赋予学生更为贴切、更为深层次意义上的阅读体验[2]。

(三)阅读,如何读

阅读不应盲目,不应随意,而应建立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基础之上,这样学生获取到的阅读收获才更具价值。如王荣生所说:“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问题。”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引导与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感知更为独特的阅读体验。综观部分阅读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漠视阅读方法指导,不注重纠正阅读偏差等共性问题,这不仅制约着阅读教学总体成效的优化提升,而且不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难以取得阅读方面的实质性进步。那么,哪种“读法”比较具体详细呢?从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他写道:“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古人书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这些“处”,就是需要我们在这些“处”读出些什么来。一篇具体的课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学生难免陷入空泛的泥沼。而在什么地方怎么读,读到些什么,那就需要教师做精心的阅读指导。

二、阅读指导: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通常情况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对后期阅读形成浓厚兴趣。但尽管如此,受限于自身阅历、知识水平等,学生依旧会在阅读中出现诸多不解与疑惑。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与引导,确保学生读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获得“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恍然大悟。

(一)让“文本阅读”进行“语境还原”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出现波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果能凭借作品的语言描述,走近作者,甚至能像作者那样身临其境,就能很好地体味到真味。“语境还原”这样的阅读方法,能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愫,品尝到更加深切的阅读滋味,感知语言的智慧。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白居易诗《夜雪》时,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当时诗人在哪儿?”“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这是一场小雪还是大雪?”这三个问题与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有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实际环境之中,对语境进行了充分还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融入诗境,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心灵互动,实现了心灵感触交集的最大化,使寻常的字词具备了无穷的魅力,引发了学生的丰富联想。

(二)让“诗歌阅读”回归“诗性的阅读”

诗歌的阅读,要回归到诗性的阅读。例如,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会问:“千里莺啼,谁听到了?千里绿映红,谁看见了?”像这样以现实生活规律去读诗,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出诗意来的。读者若在读诗中存在认识偏差,过度追求细枝末节,甚至陷入钻牛角的不良境地,这是难以取得理想阅读效果的。卞之琳的《断章》只有两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写得明白如话,但要品味其中含义,那可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或许我们可以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看”与“被看”的处境,人好像是演员,又好像是观众。

(三)让“有罪阅读”趋向“有道理的罪过”

阿尔堵塞认为“凡阅读必定有罪”,任何阅读都是“有罪的阅读”,他主张“有道理的罪过”,也就是“症候式阅读”,“症候”,即“欠缺处、空白处和沉默处”,这些往往都是作者无意识的,而症候式阅读就是要把这些隐匿处“表现”出来。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把长期遮蔽的甚至有意隐瞒的阅读取向问题,生动尖锐地抛了出来,引起了课堂上学生的议论和争执。有的学生说愚公不能被丑化;有学生说愚公有些狡猾可怕;有学生说《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人的“老人崇拜”。而教师说:“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如果把这位教师的阅读方式与阿尔堵塞的“症候式阅读”相联系,我们可以思考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共事业,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是否必须加以彰显,即所谓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必须要经过充分思考,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技巧传授。

结 语

综上所述,受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知识结构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依旧会出现各类疑惑与不解,如缺乏教师的及时引导,则不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因此,语文阅读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遵循阅读教学的客观基本规律,以创新阅读教学理念,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取得“千帆竞发”的阅读效应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症候阅读教学教师
更正说明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最美教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症候透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