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建设状况调研与思考
2020-11-25马聪
马聪
摘 要 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为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机制。本文通过对60所北京高校调研数据的分析,探究北京高校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建设基本情况,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建设的思路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志愿服务 褒奖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88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nd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volunteer service rewar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60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w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Beijing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rew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的发展寄予殷切希望。在新形势下,激励引导青年志愿者发挥先进性,探索志愿服务的新动力,营造友爱、互助氛围,已经成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将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保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1 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制度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除了要设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统一服务协调机制,明确服务对象,保障志愿服务规范、有序开展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机制。该机制能够鼓励志愿服务行为,促进更多优秀青年投入到志愿服务行列,弘扬志愿风尚,推动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升服务奉献意识,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1)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制度有助于调动志愿服务热情。对于志愿者进行精神嘉奖和适当物质上的奖励,可以使志愿者感受到被认可和被接受,提升其在社会中的价值感,有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观念,认真对待志愿服务、积极提高志愿工作能力,给予被服务者更好的服务体验,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专业成长,从而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地双赢的良性循环。
(2)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制度有助于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适当给予优秀志愿者、高质量志愿项目相应的褒奖奖励,有助于增强志愿者参与志愿项目与志愿组织开展志愿项目的双向推动作用,对于扩大青年志愿者团体和增加青年志愿者数量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奖励的志愿者作为校园志愿服务的典范,发挥榜样作用,助力校园志愿服务的宣传和进步。
(3)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制度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它的蓬勃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推动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机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给予青年学生强大的心理支持和条件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 首都高校在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奖励制度方面的有效做法
2.1 评定志愿服务奖项的具体举措和配套制度
(1)进行志愿者等级认定。遵循及时、准确、平等的原则,依托“志愿北京”平台(http://www.bv2008.cn)记录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认证时间长度,以小时制为评价指标,按照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嘉许并授予荣誉等。北京工业大学将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依次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并按规定提供给社会进行查询。清华大学向即将毕业的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发放荣誉证书和纪念品,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
(2)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参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根据志愿者在学年中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奉献社会的表现,各高校均依照实际情况广泛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用以树立先进典型,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北京语言大学已连续六年举办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并召开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通过表彰优秀的中国学生志愿者及国际学生志愿者,号召更多的同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
(3)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志愿项目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内容,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评选有助于优化志愿资源配置,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同时,创新形式,开展志愿项目设计大赛,评选出优秀志愿项目思路并交由各个志愿组织负责长期实施运行,有效推动学校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提高在校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2.2 激励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具体举措和配套制度
(1)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将志愿服务活动列为学生第二课堂成长评价体系和各类评奖评优测评体系的重要考评标准。北方工业大学将志愿服务列为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的必修内容之一,并在高校中率先实施了志愿服务兑换学分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北京科技大学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学生成长积分,在学生各类评奖评优中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北京交通大学试点运行学习成绩与思测成绩相结合的综测学分管理模式,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给予学生不同形式的激励。
(2)将志愿服务纳入入党考察标准。志愿服务行为是青年学生回馈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具有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意识的标准。北京邮电大学在发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答辩中,将其志愿服务经历作为重要考察部分。通过衡量其参与志愿项目情况、志愿服务时长、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等内容,综合考察答辩人的奉献意识,并将其作为入党考察标准之一;北京农学院将志愿学时作为推荐优秀团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参考条件,规定了志愿学时的数量,进一步激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将志愿服务纳入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教学计划和社会实践计划相结合,设置独立课程,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规定,除正常课堂教学外,所有本科生需完成至少36工时志愿服务方可达到课程结课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九年来,课程开设课堂64个,上课学生两千余人,组织各类配套培训、宣讲会、报告会,覆盖学生累计八万余人。
2.3 回馈志愿者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制度
(1)设置专项奖学金。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和志愿活动质量等因素综合考察,设置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奖学金,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北方工业大学按照在校生总人数的3%、5%、8%设置专项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旨在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自我肯定。
(2)设置志愿者回馈“微福利”。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置针对志愿者群体的“微福利”,满足志愿者的各项需求,增强志愿者的认同感,促进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北京工业大学为志愿者提供一些免费观看校内演出、讲座的机会;北京林业大学与公园、景区景点、博物馆等服务地进行协商,为场馆服务志愿者在该场所提供免费参观、绿色通道等优惠待遇;首都师范大学设置志愿服务“白名单”,对在活动中自我奉献的志愿者,在其他活动中给予条件允许范围内的优待。
(3)设置阶梯级奖励。为鼓励更多普通学生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志愿服务积极性,根据高校的志愿服务衡量体系,制订阶梯级奖励制度。北京农学院搭建特色的“诚信树值”体系,将三个不同等级的志愿活动所获取的学时与相应的“树值”相对应。“诚信树值”可作为学生参与各项评优的考核点,在一定时间内积累并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可以兑换相应奖励,这是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回馈方式之一。
2.4 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举措和配套制度
(1)建立志愿服务注册机制。所有志愿者均需在北京市志愿者官方实名注册平台“志愿北京”平台上进行注册,通过审核后可享受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高校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严格审批志愿服务项目,保障志愿活动的安全性和公益性。
(2)建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各高校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管理部门,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除对志愿活动进行严格甄选和审批外,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交通、误餐补贴,减轻志愿者所需承担的经济压力。同时,学习贯彻《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等规定,联系红十字会等机构,建立培训机制,为志愿者培训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2.5 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的其他做法
(1)结合专业特点,打造学业进步志愿服务平台。首都体育学院将志愿服务岗位尽量与学生专业特长相匹配,不斷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如中国男排联赛八一男排主场志愿服务全部定向面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排球专项招募志愿者;在同一赛事中,将新闻专业学生分配至媒体部门,体育专业学生分配至竞赛部门,健康专业学生分配至医疗部门。
(2)设立志愿者骨干培养计划。清华大学设置“紫荆志愿,薪火相传”志愿者骨干培养计划,旨在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培养中国新一代具有志愿公益精神的青年志愿骨干,引领校园公益文化建设。“计划”通过两年的培养周期,以讲座沙龙、实习参访和公益实践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志愿公益精神,激发学生的志愿公益热情,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知识和基本素质。
3 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志愿服务认定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各高校认定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方式大多以“志愿北京”平台认定的时长为准,该认证方式存在人为操作的不足,如主办方未能及时增加志愿时长,或服务项目未在平台上认证等。基于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质量,也应作为学生志愿服务认定的标准之一。还应进一步研究细化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充分考虑志愿活动情况和志愿者实际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2)志愿服务褒奖奖励未形成学校内各部门联动机制。高校既有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主要由志愿服务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和落实,尚未促成各相关部门联动。如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结合,需要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配合实施,目前的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多部门协同联动困难,人力物力和财力受限,也导致志愿服务、褒奖奖励的形式不够丰富。
(3)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与学生生涯发展关联较少。2017年颁布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第四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然而,大学生招聘和职业发展层面上少有与志愿服务记录相关的优待措施。社会普遍对优秀志愿服务学生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以及志愿者在其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缺乏清晰的认识。
4 针对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科学可行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评估、考核志愿者活动,目的是定期检查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因而建立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志愿活动的时代性、群众性以及服务内容、方式、手段及成本等因素,丰富评价标准和维度。尤其要注重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评价,不应以时长作为唯一因素。完善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的关键是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化的激励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志愿者的各种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提供动力。
(2)多部门协同联动创新奖励回馈机制。打通校内平台,校内各机关部门、院系协调沟通,统筹制订鼓励政策,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权益,保证志愿服务褒奖激励能够真正落地。此外,除传统的物质和评优奖励外,创新形式,通过“时间银行”等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让志愿服务工时可储存、兑换。创新内容,吸引各类公共服务和商贸资源提供赞助,实现实时灵活“嘉许”。
(3)搭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平台。建立校园外的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通过记录、认证志愿服务时间、内容,增加星级志愿服务社会公信度。在表彰奖励的基础上,探索实现志愿者在离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享受到的优惠待遇。如,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与大学生就业部门合力,尽快颁布落实相关政策,使得志愿服务经历成为企业招聘、公务员考录的考察因素之一,让志愿者的付出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杨芮.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 杨丹.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279-80.
[3] 吴舟.实践育人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5):133-4.
[4] 王宇超.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 王丹丹.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 王博.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0,(06):93-4.
[7] 田秀珍.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77-8.
[8] 孙月.语言类志愿服务的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智库时代,2020,(11):257-8.
[9] 刘艺博,郝雪晶,邓鹏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53-6.
[10] 李浩,张晓红.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与社会治理价值——以中山大学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13-9,23.
[11] 矫璠.浅谈双因素理论下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激勵机制[J].国际公关,2020,(04):151-2.
[12] 吉小琴,薛俭,徐艳,郭晨浩.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常态化关联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 (04):138-40.
[13] 陈静如,吕幸星.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8,(02):2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