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探析
2020-11-25周悦
周悦
摘 要 高校教师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提升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质效。文章从“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三个维度阐释高校教师共同体的建构理念、问题与路径。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共同体 理念 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3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 community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ability,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to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double first-rate.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concepts, the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teacher commun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teaching community, research community and development community.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 community; concepts; construction path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1]“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2]两大意见为高校教师管理提供了指引。本研究以高校教师“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建构“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教师共同体,以更好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自身发展等多元价值。
1 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理念建构
1.1 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
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聚焦高校教学工作,是为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等教学育人的共同目标而成立的教学合作团队或组织。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以某课程、课程群、专业领域等为基本单元,号召和组织同专业、同系所、同学校、同学科的知名师资力量探讨和开发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体系;以及在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
1.2 高校教师科研共同体
高校教师科研共同体聚焦高校科研工作,是为提升科研水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发挥学术价值等科研学术类共同目标而成立的研究合作团队或组织。高校教师科研共同体围绕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组成的科研学术团队或学术团体,以更好完成科研任务、加强学术交流互动、提升学术科研水平。
1.3 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
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聚焦教师自身发展,是为师风师德建设、专业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等师资发展类共同目标而成立的师资培育团队或组织。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师风师德建设为先导,定期组织个人或团队的教学、科研等专业能力入职和在职培训;丰富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 高校教师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2.1 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共同体的课程团队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内容融合性、衔接性不强,课程团队合作度和整合度不高。目前我校课程团队建设主要以院所教师联合授课为主,在备课—授课—反馈过程中联合授课教师间交流频率较少,授课内容分工明确但合作不足;授课内容、授课风格和授课方式缺乏一定的协调统一性、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授课教师的转换;此外,课程团队选择范围比较局限,未充分调动海外学者、其他高校知名学者的优秀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手段和实务性方法应用度不高,实践性教学比重较低。目前我校在SPOC和MOOC课程资源使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疫情期间在线授课有所普及,但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方法仍待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此外,本科阶段实务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各院系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进展缓慢,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间缺乏有效衔接,直接影响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
2.2 高校教师科研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科研共同体的学术团体和研究团队组建数量较少,科研合作意识尚未形成,并未完全调动更多教师参与学术团队建设。目前来看,各院系成立的虚拟性学术机构和研究团体较少,难以有效扩大我校的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教师间科研合作意愿不强,仍以竞争性思维单枪匹马进行科研活动,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价值;各院系教师尚未根据学院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形成学术研究圈和研究团队,日常学术交流和科研共享度较低。
另一方面科研共同体在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中合作度不够,仍以个体申报和研究为主,并未充分调动更多学术同行和本校学生参与。目前我校教师在申报和承接各级课题项目中仍以个人为主、团队为辅,同院系教师间课题合作较少,学术会议的筹备与召开并未充分调动全院师资力量;在对学生课题、竞赛等学术活动的指导和帮助中,计入考核工作量较少,一定程度影響教师积极性;在科研项目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中未充分吸纳同行和学生参与。
2.3 高校教師发展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师资培训和发展体系有待完善,强化在职的教学工作培训、师风师德塑造和学术科研交流等。当前的师资培训仍以把好入口关为主,重视入职培训,而教师在职培训相对较少;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较少组织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师风师德、科学研究等方面培训,并未将定期培训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尚未根据教师的个人特质和学术专长,与教师本人共同制定完备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对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培育不足,与外部单位如高校、政府、企事业组织的实践岗位交流较少。现有高校教师的履历大多为“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难以胜任部分实践性和实操性课程,案例式教学仍以文本性知识为主,缺乏自身实践和验证;中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高,对教师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度不高,常态化的挂职锻炼和国内外访学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3 高校教师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探析
3.1 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是打造协同育人课程团队。从各院系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入手,邀请国内外不同高校专业授课教师参与打造课程体系,对选取教材、授课内容、课程思路等进行整体性规划,并要求课程团队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研讨和教学反馈。支持“金课”授课团队的打造,加快研发和编撰授课教材,定期实地或线上学习考察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的开发过程,制定并稳步执行本课程教改方案。二是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面向全校进行线上授课培训,大力普及翻转课堂、慕课、SPOC课程培训,选取核心课程进行 “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讨论学习与课后反思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示范改革,建设校级数字化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对学生学习和考核进行结果分析。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课程开发与改革理念,积极与兄弟院校、知名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聘用优秀校友、实务部门专家等作为实践课程导师,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设计创新创业求职等实践课程。
3.2 高校教师科研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是鼓励支持成立学术团体或虚拟研究中心。学校制定学术团体或虚拟研究中心的申报和运行支持政策及绩效考核标准,鼓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优秀学者整合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力量成立学术研究组织,更好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通过发布合作研究成果和高端研讨会议提升我校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二是强化科研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功能。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研方法和科研内容应用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充实和强化课堂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互动互促,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吸引和支持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积极为学生学术竞赛、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专业指导。三是强化学校、学院、系所合作课题研究机制。学校层面可在重大项目、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申报—研究—结题提供指导和激励,邀请学科带头人、课题评审专家、科研骨干进行经验分享和选题结题评审指导,对课题申报和结题提供一定资助激励。学院层面发挥专业优势和合作效能在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结项中更多调动师资力量和学生资源。
3.3 高校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是重视和加强师风师德教育和建设。在全校范围组织师风师德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使师风师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师风师德建设的政治站位和思想重视,吸取师风师德负面案例的深刻教训,增强师风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将师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体系的首要因素,同时夯实师风师德制度建设的预防机制、响应机制和奖惩机制。二是健全师资力量的培育与开发机制。在严把师资力量入口关的同时,强化已有师资队伍的开发与培养。学校师资培养中心制定教师资源培养与开发规划,定期组织有关教学技能、授课方法、科研能力等理论与方法性培训。资助教师和教辅人员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教改项目。三是完善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建设。根据各学员实际需求,招募和培养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除基本教育、科研资质外,还应具备一定时长的社会实践履历。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公派出国访学和海外交流活动,同时也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的访学活动。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和借调交流,尤其是前往与专业联系密切的公共部门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GDJY202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