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高原牧民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2020-11-25供波王修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变迁

摘 要: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是历代以来以牧业为主的纯牧区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若尔盖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实施草场包围、牧民定居等影响给当地牧民带来了极大的生计变迁。本文将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法的背景之下探讨了传统游牧业的单一生计方式变为多元性生计方式的现状及因素。

关键词:黄河九曲第一湾;嘎尔玛村; 生计方式; 变迁

引 言

改革开放的促进和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语境之下实施了草场包围和牧民定居工程而他们的生计方式开始变为多元性。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法的理论背景之下从生计方式变迁的视觉出发,以川西北高原绿洲若尔盖县的唐克镇离国道最近、离城镇最近,最具生计变迁化的嘎尔玛村来根据点探讨定居性、发展性的现代化对牧民生计方式所产生的变迁。那么当地牧民如何面对及发展新型生计方式、官方政策的落实又如何等疑问让笔者该村多次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撰成本文。另外,在学术界牧民的生计变迁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这篇个案型研究显出有一定的弥补性价值,尤其对川西北高原牧民生计变迁研究的相当薄弱,值得提倡及深入挖掘。

一、嘎尔玛村概况

嘎尔玛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也是若尔盖县的纯牧区之一。[1]嘎尔玛村现存总人口约1911人,361户,最低海拔3200,距若尔盖县城有64公里,镇政府驻地海拔3438。[2]若尔盖县的藏族使用安多方言,若尔盖地区的部落小而多,过去一般称若尔盖12部落。[3]

二、传统游牧生计方式

生计方式是民族学领域提出的用以体现谋生手段的概念,主要表现为特定民族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长期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物质文化。[4]同样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类文化,并展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嘎尔玛村牧民拥有着绿水潺潺,绿草万顷,莽莽草原,辽阔坦荡的适宜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主要靠放牧为主狩猎为辅,牛羊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一)牧业。对于牧业,嘎尔玛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除了养马牛羊之外还有少量的黄牛、黄犏牛。黄犏牛和公牛在迁徙时专门运输东西,传统的游牧业里迁徙到哪里由部落首领来春末夏初规定。违约本部落的秩序就由本部落的习惯法来分析具体情况而惩罚,当地有些牧民称最低约五斤酥油。

传统的交易方式使用纸币交易之外还有物易物,家畜和畜牧产品是交易的主要手段。虽然有现金,但不多甚至有些家庭朝拜时也只带少量的路费及生活费。了知以前朝拜时一般7-9家一起去朝拜,据当地牧民讲在拉萨酥油价格比这边好得多。那时一堆堆正方形的酥油放在大车上,到了那边才换成现金或者直接物易物也可称。在自己的家里酥油和奶渣直接拿到社或者乡上去既能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二)狩猎。传统的社会里嘎尔玛村主要是以牧业为主,但他们不可或缺狩猎为辅的生计方式。男人们对狩猎相当熟悉,主要狩猎动物有狐狸、狼、鹿、原羚、藏羚羊、野驴等。据牧民讲以前常吃原羚肉,也会专门用它的皮来做皮袄,统称为果匝()。虽然牧民不是太喜爱吃各种各样的肉,但条件较差的牧户之言是一个很棒的生计手段。获取的肉能吃之外皮毛也能卖出去,也能做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有着浓厚的佛教信仰而农历虎月十五到兔月十五之间和活佛静修等吉日期间禁止狩猎反而向往互相团结和睦。

嘎尔玛村以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生计方式有着年迈的历史。狩猎所获取颇多食物的人在本部落里有较高的威望及拥有着“英雄”之称。在21世纪初中当地寺院为主实行保护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语境之下不仅禁止狩猎而且烧毁了之前牧民所拥有的装饰品虎皮、豹皮、水獭等大量的兽皮。从此之后没人狩猎反而开始保护野生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牧民有了各样的见解,再加国家政策的辅助和旅游观光者的不断融入,最终他们深受启发多种生计方式的生根发芽。

三、生计变迁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从事牧业的嘎尔玛村带来了启发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1世纪以来嘎尔玛村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所提高,以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传统生计方式快速发生了变化。

(一)公地之变。加勒特·哈丁他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探讨“公地悲剧”的著名文章后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议论。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旬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保护的语境之下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地区开始措施草场分化。从此之后他们开始定居久留。

传统的迁徙过程中他们团队形式轮牧,主要成员是亲戚和好友。牧民定居后他们居住在自己所分的草场上,也极多的家庭搬到牧民定居点上修建的房屋里。从此成为了一个居住性、单独性的模式。

毫无疑问,草场包围之后很多牧民不用搬迁而有了足够的业余工作时间。21世纪初陆续发展新型的多种生计方式。笔者得知嘎尔玛村目前除牧业和旅游业之外还有茶楼、运输、超市、缝纫铺,还有外出务工等类型的生计方式。传统的“多养牲畜是硬道理”慢慢的消失,在自己的牧场上适度放牧,有了足够的业余时间最终发展多元性的生计模式。

(二)旅游者的融入。唐克鎮嘎尔玛村位于在阿坝州的著名景区之一黄河九曲第一湾的近处。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独特魅力和无与伦比的大草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嘎尔玛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提速。

1.骑马点。骑马是牧民们最擅长的事件之一。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地域属于安多马区[5]。不到唐克镇的公路边上颇多的牧户修建了骑马点,骑马点上搭起了星罗棋布的黑、白色的游牧民族唯独具有的帐篷。在帐篷周围和内外他们独有的马鞍等器材之外游牧民独有的藏皮袄、羊毛做成的嚡子、帽子,狩猎和放牧时用的弓器、乌多等展览给游客。

2.酒店。随着发展的进化各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扩大起来。游客的到来给唐克镇牧民带来了极大的收入来源,当地聪慧的牧民们收到启发陆续修建宾馆、酒店。较为富裕牧户单独修建酒店,也有几家合伙经营一家酒店等各种形式增长起来。笔者在田野中得知从21世纪初直到今年已有10家,酒店的装修设计方面拥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非常壮观。

近这些年来,若尔盖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开发。唐克镇独具魅力的环境与人文地理吸引了大批中外旅游者,在此背景之下勤劳的牧民选择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之路和其他生计方式。因此嘎尔玛村的牧民逐渐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嘎尔玛村新型之类的生计方式,也为嘎尔玛村牧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嘎尔玛村的单一生计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现代化的气息及其草场分化的作用之下转变为牧业、旅游业、商业等多元性生计方式,从此牧民们脚跟踏足。实现了传统的单一性生计方式变为多元性现代化的生计方式的发展趋向。最终,千年期盼的美好生活终成现实,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 释

[1] 四川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71.

[2] 若尔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若尔盖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80.

[3] 陈庆英. 中国藏族部落[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1:436.

[4] 常丽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拉卜愣地区为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01-104.

[5]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人们出版社,1989:5.

作者简介:供波王修(1994—),男,四川若尔盖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藏学研究。

基金项目:该文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20SP95。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