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
2020-11-25谢涛丽
谢涛丽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发表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并多次强调理性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青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别是要在青年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本文分析了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0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的常态化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一、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
(一)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教育有一系列的论述。学者根据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的论述,从六个方面对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二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相信和追求;三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奉和追求;四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五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信仰和奉行;六是高尚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1]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性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理想信念高于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2]坚定理性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当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性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不可忽视的危险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新媒體的定义和特征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电脑移动终端。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一是即时性与海量性。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两微一端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发布及时,信息接收及时,呈现出明显的跨时空性;传播速度特别快,呈现出明显的即时性;特殊事件容易产生舆论的发酵。同时由于信息存储空间技术、网络服务器的变化,网络空间上储存着海量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地找到自己想要地信息。
二是共享性与交互性。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实现共享,人们都可以接受信息、搜索信息,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用户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者,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主表达的主体,平等交流的主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来源,并可以随时交流互动,自由地表达自己地观点。
三是个性化与圈层化。新媒体时代更加以人为中心,更加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的创作内容、推送群体逐渐向个性化、差别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用户在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也更具个性化。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发表观点、交流心得,形成了网络上的圈层化,精神世界的聚合。
三、00后大学生的特点
00后大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0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便生活在数字网络时代,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交友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后从学习和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习惯在网络上冲浪,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查找信息;习惯网络社交,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想法、情感,并在网络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网络途径足不出户的和朋友交流、协作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习惯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最新技术带来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各方面的刺激;习惯平等式、互动式的交流,注重自我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体现。
但是00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他们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从国际形势看,目前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发展的时期,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在五花八门的旗号下大肆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自由化思潮等消极思想,腐蚀渗透青年学生。从国内形势看,在我国发展前行、转型改革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个别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给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一定的不良的影响。
(二)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性
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丰富,更加追求自由和平等,信服与共鸣。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枯燥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个性需要、情感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激情,无法获得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
五、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要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6]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新媒体视域下,建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的常态化路径,一是要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协同作用,三是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载体作用。
(一)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对象不断在发生变化,教育者要认真研究新的时代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因势选料,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渠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从教学内容上说,开展理性信念教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8]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9]通过理论学习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从教学方法上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是突出师生主体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深度沟通交流。二是突出問题导向,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对问题抽丝剥茧的讲解分析,解答学生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厘清学生的思想困惑,同时也通过学生的问题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助于对学生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并对下一次的教学进行优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突出体验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竞赛活动、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学生参与感强的形式,增强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从教学渠道上说,开展理想信念加强,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一方面开展实地体验。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党情教育基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浸润式体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把理想信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在践行理想信念的实践中培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实现个人理想信念与回报祖国奉献社会相结合。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真正做到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二)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协同作用
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发挥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要实现 “思政课程”到 “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所有课都讲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担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二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1]每一位教职工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都要找准育人的点,积极履行育人职责。要抓住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契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三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隐形育人作用。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对于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静心学习。一方面注重校园校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载体作用。
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载体作用,主动占据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阵地制高点,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是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意识形态工作时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2]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大力吸引高校大学生的时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通过两微一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平台,不断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根基,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积极引导网络价值导向、舆论导向,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网络传播主阵地。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3]把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构和拓展,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文化,发挥榜样任务的示范作用,打造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咸淡适宜、有滋有味的网络大餐,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提供有利保障。
三是创新传播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丰富传播载体,增强传播效果。通过校园网、专题学习网站,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微信、微博、APP等媒体平台,开发理想信念教育微课程、建立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微博,以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体性,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准推送,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广大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68.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第2版).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54.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第1版).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第2版).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第2版).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第1版).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8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2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1
[13] 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創新方式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N].人民日报,2016-02-2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