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生理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

2020-11-25叶志文甘海燕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湛江家国乡土

叶志文 甘海燕

何为“融生”?即融合共生,融生命、融生活和融生态。特级教师陈洪义认为“‘融生就是运用各种具有生命、生活与生态的史料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历史感悟中引发与进行历史真相与历史问题的探究,最终达到情景体验与思维深入相互交融”。[1]具体的融生理念蕴含了三个元素,一是融生命,即历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二是融生活,即历史教育融入生活当中,生活即教育;三是融生态,即把生态教育融入历史教育当中。

由于乡土历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具有其他历史无可替代的优势,乡土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会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就当今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乡土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此,本文通过运用广州湾人民抗日的乡土历史资源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融生教育。

一、深入把握歷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乡土历史的联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乡土历史对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当中的“家国情怀”有非常大的辅助作用,因为乡土历史中蕴含富有价值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周边地区的历史,把学生身边的历史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二、融生理念下运用乡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路径

历史时光虽然静寂流逝,但是在历史长河的转角里,沉淀了无数情怀,渲染了生命的意义,那是前人对我们无声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生活中,也贯穿我们的生命。如若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便要抓住每一个契合点,正如“融生”理念中运用各种具有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乡土历史史料再现历史情境,在这个过程中,乡土历史是搭建历史与现实、引发情感的好桥梁。

以岳麓版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为例,我们把本课整合为三幕。第一幕为“日军铁蹄下的中国黎民”,讲述日军侵华其暴行;第二幕为“众志成城下的全民族抗战”,围绕“一条主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展开教学;第三幕为“气贯长虹下的抗战胜利”,讲述抗战胜利的成果与意义。每一幕都关注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把生命融于课堂。

1.融生命——探寻素养高度与历史温度

家乡,中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乡土历史承载了太多的家乡文化与历史记忆。《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为了让融生历史落在实处,在历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突出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这对学生的学习做了具体的要求,在课后自主查找乡土抗战资料,了解本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的破坏和人民的抗日还击;感受革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3]。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行分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问题的解决,多层次多角度学习抗日战争中全民族一致对外作战的意义和影响。教师通过史料讲解,配合课本知识,穿插乡土知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日本侵华历史,预防民族极端主义、民族仇视思想的发展和蔓延。如讲侵华日军暴行、进行图片和材料展示。重点展示并讲解南京大屠杀,以及日军研制细菌化学武器、扶持傀儡政权、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同时,穿插同时期湛江地区所遭到的日军暴行。(图片略)

教师提问:“除了教科书上介绍的日军暴行,你知道家乡人民在这一时期有哪些悲惨遭遇?”

乡土史料:日军在遂城屠杀居民

1943年3月26日,遂城镇当地80多名村民路过头岭村时被日军先后抓走,随后,他们被日军强迫去修筑工事。傍晚收工时,日军把这些村民三、四人一组捆在一起,押到头岭村西附近大坑沟边,用军刀把他们集体杀害后推落深沟。当时只有两个叫陈华成、陈大沛的村民趁着夜色挣脱绳结,侥幸逃命。[4]

【意图】:图片展示,并由学生先自主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穿插当时在湛江当地日军的暴行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日军暴行的深刻理解,借助乡土史资料营造这一情感体验氛围,融生命于课堂之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2.融生活——感悟生活实践与历史情怀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5]直接向学生灌输历史不能达到历史教育的最佳效果,把历史教育融入生活当中,有助于学生把生活实践与历史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自我感悟历史当中蕴含的情怀,才是融生活于课堂的理念所追求的。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湛江地区的高一学生,刚经历过中考,对抗日战争有比较全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历史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有待于教师在专业层面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需要培养,正所谓“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学中善于挖掘乡土历史当中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分组归纳:中共的抗日活动、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生活与历史,从而萌生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例家乡的抗日英雄呢?”

乡土史资料:叶烈南(1903—1948),出生于徐闻县一个书香门第。叶烈南勤奋好学,在海口求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在参加民团剿匪中,表现英勇,备受乡邻赞扬。期间刻苦自学,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工科。毕业后,正式投身军旅,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当时的战况空前惨烈,叶烈南作为连部长官,在最前线与日寇展开肉搏血战,全连官兵大多阵亡,叶烈南也受伤了,险些被俘,因躲入一老妪家里,才幸免于难!及伤愈,叶烈南寄回家乡一幅全身照片。数月未接儿子家信的双亲,见到儿子的照片,悲喜交集!

【意图】:通过乡土史资料的讲解,增加学生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由乡土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渲染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

3.融生态——融合乡土历史与课堂教学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历史教育有其独特内涵。融生教育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伴随学生内心成长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历史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历史素材实施情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家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乡土资源分享

材料:湛江当地关于抗战时期的标语图片及视频

湛江是抗日战争期间广东重要的前沿阵地,湛江人民表现得十分勇敢和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意识,时至今日,湛江境内仍保留有较多的抗日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是日本侵略中国、侵略广西、侵略湛江最好的历史见证和重要的抗战史料。

展示图片,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意图】:通过湛江当时当地的抗日标语图片分享,学生们从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体会当时整个社会的抗日情怀,战争不只是国家、战士们的事,任何人都不可置身度外,面对侵略,人们渴望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众志成城反对战争。

4.笃行致远——落实素质教育与家国共鸣

乡土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载体,将乡土历史融入历史教学中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加地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体现融生历史的一个特点:生活即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萌发学生家国共鸣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指出经过艰苦绝伦的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终于迎来了胜利。

教师提问:抗日战争胜利了,我们家乡当时是什么情景呢?

乡土史料: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入侵广州湾的日军,在寸金桥头挂起“投降”“和平解决”横额。目睹了广州湾回归祖国的陈翼老人说:“湛江人民则沉醉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无论大街小巷、茶楼食肆、学校到处是扬眉吐气的人群,谈论日本投降的话题。”学生走上街头、张贴欢庆胜利的标语。市民准备大量鞭炮,迎接国民政府军人入城。竹棚工人搭建胜利打牌楼工程,日夜赶工,把“国土重光”“雪洗国耻”“庆祝抗战胜利”等标语悬挂牌楼四周,中、英、美、苏四国国旗和各色彩旗,在牌楼顶部迎风飘扬。

在抗日战争中,湛江人民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发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种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湛江人民为振兴中华、建设湛江美好的明天而继续努力!

60余年过去了,亲身经历过当年战争与伤痛的人正越来越少。今天,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显得更为必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意图】: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乡土史资料,把湛江本土的历史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机结合,综合思考,而不是局限于湛江本地,从湛江本土历史,发展出世界意识,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心中对家乡人事的关切之情。达到情思共鸣。渲染气氛,唤醒历史情感,升华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感悟家国一体命运。

三、融生理念下乡土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乡土地历史素材恰当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是一个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乡土材料的收集是需要逐渐积累的,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深入把握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全面理解融生历史教学的理念,才能巧妙地把乡土历史与历史核心素养按照教学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坚持乡土历史研究

教学过程不能太功利化,一些教师认为乡土历史与高考知识相距较远,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学。但是坚持乡土历史的研究很有必要,只有坚持不懈研究积累素材,才能从容自如地把乡土历史教活。

3.注重开展课外实践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6],要开展乡土教学自然不能离开课外实践,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亲身触摸乡土历史,力求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文化传承的手段是教育,同时教育也是把一切事物都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生活即教育,历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符合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要求。日常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在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在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注释】

[1]曹礼东、陈洪义:《融生理念: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考历史命题立意》 ,《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9期,第63页。

[2] 高时良译注:《中国教育名著丛书·学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3页。

[3](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页。

[4]中国新闻网:《广东湛江“杀人沟”: 82无辜亡灵泣诉日军暴行》,2014年08月16日。

[5]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1994年,第761页。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2页。

猜你喜欢

湛江家国乡土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漆盒欣赏
2021湛江海洋诗会启动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乡土分外妖娆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