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达成历史解释为核心的时空观念教学

2020-11-25张永猛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都城洛阳

张永猛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第一年,历史学科的等级考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将成为新一届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向标”,也是高一、高二教学的重要参考。姜钢指出“考试向教师、学生传递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是教与学最重要的内容,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考试反拨功能的现实体现”[1]。本文尝试在研读第16题考查方式和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试题研读

2020年山东省等级考试历史试题第16题:

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本题以三幅人口密度图为载体,继承了山东省2019年12月历史等级考试模拟考试第17题用历史地图考查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式。两道考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以不同时期的一组历史地图考查时代特征及内在关联,是典型的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试题。但是,本题又有所创新,即要求学生自己判断三幅图对应的时代,难度有所增大。东汉、唐、明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把三个王朝集中于一个设问中考查,更加凸显新课标要求的通史观念。同时,以特定时空的认识指向历史解释的特点更明显。以考查时空观念的表象,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史历史解释的考查,较好地把两个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建构人口密度的时空变迁,综合考查时代特征,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正如本文主标题所示,培育时空观念的目标是达成更为客观清晰的历史解释。

本题所选的三幅历史地图均出自《中国人口发展史》,作者葛剑雄先生是历史地理学大家,在人口史等研究领域享有盛名。该书涵盖中国二千多年人口发展与变化的重要论题,可谓体大思精。但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笔者检索《中国人口发展史》原著,反复研读三幅地图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发现三幅地图的绘制有几处可商榷的地方。

试题图5(原著为图6)为《东汉永平五年(140年)人口密度图》,图例中只有“—·—”一种表示地方行政区划的界线,标为州界。按照此图例所示,图5应该是以州为单位进行的人口密度统计。不过,图中在同一个州的范围内,有两种甚至多种表示不同人口密度的图例,如扬州。也就是说,图中所示并不是以州为单位统计的人口密度,而是以其他的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再通过检寻原著中的相关描述,葛先生是按照郡和国为单位进行的人口统计和人口密度的计算。葛先生制作了《东汉郡国人口密度》[2](原著表27),里面详细统计了东汉十三州所属的105个郡国的人口数并计算了人口密度。笔者通过对比《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扬州刺史部》[3]的豫章郡、丹阳郡、吴郡三个郡与会稽郡之间的界线轮廓,可以确认该界线与图5所示相同位置的线条(“—”细黑实线)高度吻合。东汉时,州(刺史部)正在由监察区逐渐演变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在图例中以“—·—”明确画出各州界线理所应当。只是,在制作人口密度图的时候,并没有把一个州以内的郡国人口合并计算人口密度。可以增加图例“—”(细黑实线)为郡国界线,消除读图时的误解。

图7(原著也是图7)不是葛先生自己制作的历史地图,而是选自费省的博士论文《唐代人口地理》(该论文1995年出版)。图例“—·—”标为分区界,并没有说明是什么级别行政区的分界线。通过检读图7的相关说明,可知葛先生是依据道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在文中录用了《唐代人口地理》中唐代分道统计的《唐各道人口密度》[4](原著表28),人口密度统计的基本单位为州,并不是道。通过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朝的相关历史地图,可以确认图7是以《唐时期全图(二)》[5](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为底图绘制的。在绘制图7时绘图者把部分人口密度处于同一区间且相邻的州,进行了合并。例如,同属于江南西道的虔州、吉州、袁州三个州(今江西中南部)人口密度同为4—10人,绘制在了同一个分区里面,甚至还有分属不同道的州也进行了合并绘制。这些处理使得图7所示的唐朝地方行政区划比较混乱,而且图文不统一。

图6(原著中图9)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密度图》,原著图中无北部的今国界线。试题在选用时,把原图中的标题删掉了,没有补充北部的今国界线,地图绘制内容不完整。

以上列举到的三幅地图与其相关说明之间的抵牾,会在不同侧面形成解题的难度上升。除了三幅地图存在的疏漏之外,在试题的命制上也存在可改进之处。现斗胆指出,求教于方家。首先,三幅圖的比例尺和尺幅不同,虽说对于解题的影响较小,但是从美观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值得改进。

其次,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葛先生指出“到了盛唐的天宝元年(742年),北方与南方的户口比例又成了6:5。而且以户口数计算出来的人口密度也是北方高于南方”[6]。试题的答案中却忽视了此点,只认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就使得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却忽视了时空的动态发展。天宝元年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前,经过隋唐恢复和发展的北方,当时的经济社会还没有遭受重大冲击,所以北方人口密度大于南方。

二、基于试题研读的教学探究

结合新课标、新教材以及前文研读的第16题,我们应当认识到通史思维和综合性的特点,以时空观念的考查为载体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山东历史学科等级考试和历史教学的方向。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尝试以“认识中国古代的主要都城变迁”为主题开展了任务式探究复习。

编制学案时,将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转化为黑白版,作为基本参照图。地图中有各省区界线,省会城市等信息。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王朝的疆域图,作为时空观念教学的载体。指导学生完成小组任务一:两人一组,分工合作,编制《中国古代主要王朝都城古今对照表》。同时思考问题:结合史实,概括古都迁移的特点。

随机抽选学生展示对照表,并引导学生完善表格。学生对于都城迁移特点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主动变换时空尺度,也不能把多幅地图中的动态迁移过程做出归纳。于是,我又要求学生做第二项工作。在黑白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上,按照朝代先后顺序,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表示迁移方向的“→”,如都城由东向西迁移的用黑色笔标出,由西向东迁移的用蓝色笔标出,由南向北迁移的用铅笔标出,由北向南迁移的用红色的笔标出。画完后,再配合对照表,学生看到的都城迁移的动态感十分强烈。很快,学生们概括出第一个特点:在唐及以前,都城的变迁多以东西方向移动为主,比如在长安和洛阳两个主要的都城当中选择,或交替或同时作为国都。

第二个特点,古代都城时而与经济重心重合,时而分离。北宋及以前的王朝都城,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与当时的经济重心重合;元、明、清三个朝代主要的都城都在北京,与当时的经济重心分离。

第三个特点,随着王朝更替,都城迁移频繁。

第四个特点,古代都城没有沿海城市,反映出中国是大陆农耕文明的特点。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主动阐发自己的收获。在解读特点后,我引入新材料,抛出探究任务二:探究古代都城的功能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2—23页的相关内容,参考展示的《西汉疆域图》和《唐代疆域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后,借助地图认识都城的军事功能。这两个统一的王朝建立之初外在的军事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西汉是匈奴,唐是突厥。这两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两个王朝的西北方向。选择定都长安,更靠近于西北边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更有利于以政治中心为依托与军事重心重合。这样一种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形势下,西汉与唐都出现了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开边拓土的活动。这些主动出击的军事活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使得这两个王朝在穷兵黩武中激化了社会矛盾。

同时,展示《洛阳周边地形和关隘图》。可以看出,洛阳表里山河,北方是邙山与黄河古渡口孟津,东边是虎牢关,西边是函谷关,西南是伊阙关,四面环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所以有“小关中”之称的洛阳更适合防守。而长安与洛阳这两大城市都地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教育水平也较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与政治重心重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分析长安和洛阳成为都城的基础上,借助《隋朝运河示意图》和《元朝运河示意图》,向学生展示探究任务三:唐代以后长安与洛阳为何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自唐朝安史之乱、唐末至五代十国的战乱,以这两个城市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经济残破,人口骤减。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强劲,自隋朝开始就通过运河把东南财赋不断北运。所以,隋朝建国时定都长安,不久后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逐渐迁都。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也把神都安在洛阳。历经战乱,通济渠自板渚到洛阳的运河已经被毁,无法通航。位于洛阳东方,通济渠岸边的汴梁,仍可以通过运河享受东南财赋的给养,最终被赵匡胤选择为都城。元朝将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更加远离了长安和洛阳,东南财赋经运河和海上直接供给北京。北宋及以后,中原封建王朝主要的外在军事压力由西北转移到东北,比如明朝先建都南京,后来为了应对边患,“天子戍边”以北京作为主要都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交通条件,使得长安与洛阳告别了政治舞台的最高层。

三、结语

在复习备考中,选取相关图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全面研读引用的原材料,在充分尊重原材料的基础上,围绕达成科学素养的要求积极调整与补充,对原材料中存在的疏漏做出适当的完善。在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主题探究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古代王朝都城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历史的滚滚洪流把一个城市推到了时代耀眼的位置;一个城市成为都城后,对城市本身和整个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编制探究主题与探究任务,以时空为纽带,实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四的要求“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7]。在这个质量水平的要求中,绘制相关图表的目的是能够加以说明,形成更加深刻、客观的历史解释。

【注释】

[1]姜钢:《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国考试》2019年第6期,第2页。

[2][4][6]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4—338、343页。

[3][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二冊第51—52页、第五册第34—35页。

[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3页。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都城洛阳
中国人口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硬脖子的洛阳令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