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关键能力 引领主题学习

2020-11-25宿志高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建构马克思主义

宿志高

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主要是复习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仍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参与少,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但在新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是高考的考查目标。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以概括成三大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1]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具体知识和死记硬背的不良风气。”[2]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关键能力必须真正变革高三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键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因此,我们在高三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高三历史开展主题学习就是顺应了这种转变。 那么如何在高三历史学习中推进主题学习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为例,来探索高三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如何聚焦关键能力,提升关键能力。

一、确定主题,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1. 依学习需要确定合适的主题

在高三主题学习中要先确定合适的主题,这是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何来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主题呢?

(1)从统领知识点复习的角度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中,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为主题,就是基于方便统领知识点的复习。在高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知识点,并且很多都是核心主干知识。世界史中也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训等知识点。那么多的知识内容,同学们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统领学习,可以把中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串联起来,并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历史高度来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必然。

(2)提升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必须要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主题学习是提升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学习历史,可以系统地进行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诸多方面的学习,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国情,从而在学习中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样的主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又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真可谓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3)基于时政热点考虑

历史学习必须要与现实紧密联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与时政热点高度契合,不管这个主题内容中的唯物史观内容,还是制度选择、道路选择、理论创新等内容都是时政热点内容。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来学习,具有丰富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也更会有兴趣。

2. 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在确定好合适的主题后,要进一步明晰和界定主题的内涵,有些主题内涵过大,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无法用来进行高效的学习,反而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明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内涵后,需要对这个内涵非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最后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了内涵界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些主题角度都相对较小,比较新颖,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一至两个主题角度进行学习。

二、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聚焦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选定要学习的主题和主题角度后,学生要做的便是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呢?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历史知识要为主题服务

学生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个角度来进行了知识建构,主要分三个板块来建构,第一板块:“路在何方”;第二板块:俄国人的路;第三板块: “走自己的路”。每一板块都有相应的知识整理,第一板块下的知识有:农民阶级的“天国路”、资产阶级的改良之路、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之路。第二板块的知识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产生、十月革命。第三板块知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这些知识点既是为每一板块服务,也都是为主题服务,可以用来说明和突出主题的。这样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方便学生来统领学习主题下的歷史知识。

2.历史知识要围绕主题进行适当的提炼

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时,不是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提炼,学生在知识建构时,如果只是把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放在第一块内容下面,主题的作用就不大了,而是要理解太平天国的路是什么路?戊戌变法的路是什么路?辛亥革命的路又是什么路?所以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有纵深的时空格局和时空视野,需要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概括知识、提炼知识,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关联性

学生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知识建构时,这些用来建构的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关联性,也就是说这些历史知识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否则的话,是无法将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的。学生利用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记忆不同的历史知识,还可以提高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走向和主旨,正是由于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等探索的路先后都失败,中国人民才会不断去探索新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及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了中国人民希望,中国人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时积极探索革命道路,照搬俄国道路失败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和经济建设道路,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整个知识结构思路清晰,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这个重构的知识结构一下就可以掌握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

三、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聚焦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后,接下来便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聚焦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时首先必须要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这也是历史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在本主题学习中,学生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时间节点中来发现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这几个时间节点时间相差很长,尤其从1848年到1917年中间相隔69年,这么久难道就没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吗?如果有,会是谁呢?为什么又不把这个人作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呢?从时间节点入手,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了。

2.从“疑问处”来发现问题

1840年中国国门已被打开,不再是闭关锁国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近代化,中国也出现了报刊,新式学校,中外交流也不断增多,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有大量的学生到日本和欧洲留学,日本全盘西化,大量的西方政治学说被介绍到日本,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之后欧洲爆发的很多次工人运动,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重大的事件,这么重大的事件怎么可能会不介绍到中国来或被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了解呢?如果有介绍到中国来,它们是怎么介绍到中国来的,谁介绍进来的呢? 为什么把李大钊作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第一人”呢?

3.从主题知识中的中外关联处发现问题

高三主题复习中,都会包含相关的不少中外知识点,并且都会将中外知识进行关联学习或理解,中外知识关联处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汇集点。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主题知识中的中外关联处发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学习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建构知识,中外知识的关联处就是许多问题所在,学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也可以从中外不同的革命道路来发现问题。

4.从历史事件的演进中发现问题

从历史事件的演进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是历史事件演进的关键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无法推进的。另外,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上承新文化运动,下接中国社会的巨大社会变革,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社会巨变的拐点和突破点。

尤其是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为此,学生可以发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处发现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学生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阶段,这一块的知识非常多,头绪很多,很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知识时,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重点和难点处,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是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在本主题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只要能突破这个问题,就突破了难点和重点,并能把这一时期许多知识点融会贯通。

6.从历史概念和主题立意中发现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主题,其实也是历史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概念和历史主题中发现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和主题,学生可以发现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要中国化呢?为什么能中国化呢?在中国化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聚焦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找出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呢?只有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关键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在主题学习中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呢?

其一,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学生在探究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困惑,在探究为什么把李大钊作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第一人”时,有不少同学不知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为什么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原因时,学生回答的思路打不开,只会从某一角度或某几个角度来回答,角度不完整,回答时很多同学都只能某一角度或某个维度来答题,回答缺漏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给学生讲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其二,鼓勵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

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我就让学生就前面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及时点拨,学生在探究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阶级属性、传播性质、传播特点、传播内容、传播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并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突破了这个知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也仅能从中国社会和外部因素这两个角度回答,而且也答得不完整,我就在不断的问学生,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思考呢?为什么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回答呢?这些角度中又可以从哪些维度来回答呢?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醒和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全面深入地理解,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能力,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后就很好的解决了后面的两个问题。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后,不仅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学习中的诸多难点和重点,把中外有关的知识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认识,从历史的高度完成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聚焦关键能力下的主题学习是提升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学习方式。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高三主题学习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主题学习中聚焦关键能力和提升关键能力,还有待继续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注释】

[1] [2][3]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第10—11、16页。

猜你喜欢

中国化建构马克思主义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