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11-25李月如

银幕内外 2020年4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发展

摘要:重庆市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西南地区数字经济和智慧产业的集聚之地和创新中心。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核心城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肩负着先试先行、创新发展的重任。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手段及方式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重新思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

即将迎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重庆市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决战阶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将深度融入国家和重庆市开发开放的大格局当中。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契合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重庆市“一区两群”统筹发展新格局紧密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构建“一区两群”统筹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地推进“一区两群”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殷殷嘱托的重要城乡发展战略。通过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将人工智能与5G技术推向生产生活的纵深发展,将有助于加快重庆市相关新技术产业链的升级及完善,对于进一步推进重庆市高质量发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探索“智慧名城”与“智造重镇”互嵌式发展的需要

当前重庆市正在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处在数字变革时代的浪潮中推进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为重庆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把握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着眼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的目标,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加快建设“智慧名城”和“智造重镇”,更好地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四)适应风险社会现代化治理的需要

在推进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新型智慧城市扮演着重要的平台作用,通过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感度和识别度,将大大有助于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提升。面对风险社会的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技术解决路径。建立新型智慧城市的智慧应急板块,通过各类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应急智能响应、快速联动、人流管制、舆情引导、知识科普、物资储备等功能,快速生成与动态评估响应方案等形式对应急决策形成有效支撑。所以,应对公共卫生、生产安全、重大灾害等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时,智慧城市以快速联通、高效互动、精准对接、智能支撑等特点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创新方案。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

(一)加快政务协同工程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的升级,增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品质。数据枢纽中心的建设是政务协同工程的核心,可以提供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机制,打造城市监测、运行、分析、挖掘的中枢系统,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对数据共享和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升级一系列数据管理平台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要强调配套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的管理方案,更加强调在传统的城市管理基础上实现智慧、科学、精細的城市治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综合能力,整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领域城市运行相关信息资源,全面实现智慧城市运营的综合展示及监控、统一协调及指挥,以此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水平。

最后,通过打造无缝隙的政府间智慧协同,真正实现各公共部门之间的智慧协同。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行政资源,加强与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海深度合作,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的角度,推动两江新区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二)智慧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按照“惠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围绕市民对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渠道,强化民生服务,提升公共产品质量。要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到民生领域,围绕市民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提升信息开放水平,赋予人们宽领域、精细化、人性化、标准化的社会服务,使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就为大众所共享。将科学技术与惠民服务相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打造覆盖面更广、使用更便捷、市民体验更好的惠民服务,增强人们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普惠化的智能生活。

(三)智慧新经济发展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动基于产城融合的智慧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与城镇空间整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推进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依托智慧设施打造适宜人性的产城融合模式,根据人的感觉规律和感应原理,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和设施。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出行模式对融合空间道路、散步、娱乐休闲空间等公共游憩空间合理布局,围绕人的出行、工作、生活全方位舒适性打造产城融合路径;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整合,把产业链做深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纵深横向发展,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长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道路,积极对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版块。

(四)智慧绿色屏障工程

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技术创新涌动和互联网思维驱动下,积极探索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更为精准精细的生态监测,绿色环保、绿色生活融入公众日常。利用互联网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享出行、无纸化办公、垃圾分类回收等绿色生活服务模式正借助信息化手段得以规模化推广,不断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制度规范创新工程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中,围绕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创新、数据平台创新等可能对市场及企业带来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应加快适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制度保障和立法程序,建立全面的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枢纽运行监管制度。在保障两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内产业、贸易、经济、公共服务等正常运行和规范有序的同时,也要确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法规制度与区外法制的互动对接。

(六)数据平台升级工程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统一联动的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保障是核心基础。通过强化智慧化公共服务大数据采集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通信安全和数据开放安全为重点,加快推进数据平台与基础设施互联,拓展更多的应用领域,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理念落实到位。不仅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而且还要在智慧制造、创造、农业、旅游和房地产等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资源合理使用,协同发展。最终达到各方面成果由人们共享,“智慧为民”的目的。

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张,也带动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复杂度与日俱增。强化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思路,以高位谋划凸显全域一体、分级推进注重差异布局、条块融合促进联动运行科学制定规划。通过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注重安全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的配套,不断推进重庆市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同时通过政府数据供应链体系加强公共部门数据的共享交易,升级数据管理和应用。

(二)完善制度配套

智慧社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更高一级的目标,需要强化落实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等目标,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动力与体制机制,特别是突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实现新区从产业主导的外围功能拓展区到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地区的转变。以提升城市品质为导向,需要继续深挖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优势和潜力。

(三)筑牢保障机制

首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以此促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增强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素养,优化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其次,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安全保障能够让城市运行更显智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加强網络、平台、应用、数据、供应链等全方位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确保不出现安全短板。第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国家和市级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重视两江新区所属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作用,整合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共同加强资金保障。第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重庆市科研教学力量以及重庆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政策扶持等,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海内外相关行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通过“科研与产业、产业与创新、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融合,形成引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应用技术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全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参考文献:

[1] 党安荣,甄茂成,王丹,等.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与趋势[J].科技导报,2018(18).

[2] 臧维明,李月芳,魏光明.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及评估指标初探[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01).

[3] 赵勇,吴玉玲,张浩,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以河北省智慧城市试点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01).

作者简介:李月如(1991—),女,山西阳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