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教学
2020-11-25陈慧
陈慧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教学,一方面搭建了一个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促进学生地理學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95-02
学科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砝码。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和指向性明显的特点,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该教学方式,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将其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微课教学,将二者完美地、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丰富的内涵,主要由三面一线构成,三面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一线即人地协调观。地理微课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精选主题鲜活、图文精彩的案例或地理事象,注重创设情境、归纳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设问一定要有启发性,尽量做到“秀外慧中”,体现教师智慧。现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逐一阐述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区域认知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不仅包括对空间位置、外部形态的认知,而且包括对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的认知以及区域比较等,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区域进行分析、评价和规划,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鉴于此,教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应该把区域认知作为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突破口。例如,在复习《西亚》一节时,为满足学生即时性、片段化的学习要求,笔者录制了画面精美、声音清晰的微课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微课利用录屏软件,采用前期制作完成的PPT课件,内容如下:
(1)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出示中东地图,配上面外音:“我们来看这张地图,这里有一块红色的闪烁的区域,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地方吗?它位于亚洲的西部,非洲的东北部,欧洲的南部,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里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这到底是哪里呢?这就是中东。”然后课件中出示“中东”两字,从而使学生对中东的相对位置形成一种感性认识。(2)中东地区图与西亚地区图作比较。画面显示中东名称的来源: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欧洲的远近,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这就是“中东”一词的来历。提出问题:比较中东和西亚,它们的范围有什么区别?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然后出示答案:中东比西亚多了北非的埃及,少了阿富汗;中东不仅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还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见图1)。(3)展示中东地区图(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提出问题:“里海”与其余四海有何不同?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中东在交通方面的地位如何?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能加深学生对中东和西亚地理位置的认识。
区域认知还应注重区域的比较。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候、植被、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生产、传统民居、交通方式、文化习俗等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反映南北方不同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图片、文字及影像等资料制成微课,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然后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带出本节课的重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最后归纳总结,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目的。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中的城市、交通、人口、文化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地理要素的多样性和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要运用综合思维,既要分析“一因多果”,又要分析“一果多因”,并力求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微课设计的始终。
笔者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以山东省平度市的蟠桃大姜为切入点制作微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微课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视频导入:山东省平度市蟠桃山位于平度市以北8公里处。早在清代,当地农民就开始种植大姜了。1996年3月,蟠桃镇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蟠桃大姜之乡”。视频中还介绍了蟠桃大姜的生活习性。(2)PPT和图片探究:结合平度市的地理环境说明蟠桃大姜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原因。影响蟠桃大姜生长的要素是孤立存在的还是相互联系的?各要素间具有怎么样的联系?(3)承接视频,给出提示:影响蟠桃大姜的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本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以生活化地理案例为背景,以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认识从课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抽象的整体性原理融入具体的微课教学案例中。
三、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与学生现有知识的有限性又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加之地理事物具有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学生对于很多地理事象无法实地考察,无法亲身体验。当以学生有限的知识解释不了复杂的事象时,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视频、图片和场景模拟,以微课的形式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感受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时,为了让学生感性认识河流侵蚀类型,可以播放准备好的“地理小实验——流水的侵蚀类型”视频(见图2)。微课视频中的实验主要环节如下:
(1)在一个鞋盒里平铺上5cm左右沙土,用水浸湿,然后让鞋盒倾斜,与地面保持30度至45度的夹角,在沙土的高处插上一面小红旗。(2)用一个盛满水的矿泉水瓶往沙土的中间倒水。刚开始,水流在沙土上冲刷出一条小沟,随着水量的增加,小沟不断加深加宽——这就是流水的下蚀和侧蚀。然后把矿泉水瓶后移,直至小红旗附近,加大水量,可见小红旗被冲倒,再告诉学生这是溯源侵蚀。(3)列表归纳总结三种侵蚀发生的时间以及对河床的影响。
利用这种实践性的微课,教师可以把一些自然界里的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搬进课堂,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其形成原因,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和形象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我國乃至世界很多地方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精选这些成功的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微课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配以深度的启发性的思考题,定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课堂引向深入,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后,可以利用地理微课进行概括式小结,归纳出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一般分析方法或步骤,之后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和地理微课中给出的黄河流域相关资料,为我国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献计献策。这样的微课的应用,既能总结学习要点,又能反馈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更加多样而有效的微课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地理微课资源的作用,通过选择性修改、完善和使用,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在地理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最终落实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爱云.巧用微课助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8):28-29.
[2]刘鑫.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J].地理教育,2017(1):35-36.
[3]张志雄.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辩论课堂的探索[J].热带地貌,2017(2):66-70.
[4]曹晔莉.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J].现代教学,2017(5):31-32.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