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温情与理性并举的课堂

2020-11-25马海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温情理性

马海菱

[摘要]理性和感性总是相互对应的。情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灵魂,理性亦不可缺少只有在课堂上使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更容易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价值认同,并使之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堂。

[关键词]温情;理性;情理交融;道德与法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47-02

理性和感性总是相互对应。处理问题,就是让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自然的进化原则发生共振,而不是凭感觉和冲动做事情。哈佛著名课程讲席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指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你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触发了你哪些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思辨,从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能力。而道德與法治课堂,既需要情感灵魂也离不开理性思考。下面以《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以情动人,将填鸭变为感化

要使课堂教学显温情,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扣人心弦的情节体验和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等来感染学生。

1.活动引领,浮现真情

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沟通。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启发学生思考,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与学生同享共进。杜威强调“从活动中学习”,因为活动能进入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经验世界,能提升个人能力和群体素质。

在“爱的回忆”环节,笔者开展了“幸福分享”活动:首先,笔者展示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照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幸福故事。其次,展示班上许多同学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面面,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幸福故事。

上述活动中,笔者先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立足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幸福故事,使整个课堂都弥漫着浓郁的亲情。

2.创设情境,真情告白

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适宜的情境一定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悟,实现知行统一。

在课堂结尾“爱的表达”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时间都去哪了”,画面的代入感加上音乐的渲染,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撞击,激发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里,笔者深情地引导学生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等学生写好后,笔者建议学生晚上回家可以讲给父母听,然后给父母一个深深的拥抱,表达对父母的爱。此时,某位学生妈妈的声音出现,娓娓道出父母的心声。这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话语,缩短了学生和父母间的距离,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和情感。

二、巧设问题,以理服人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所谓理性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是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有用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问题设计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时常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知识的产婆。”

在“体味亲情”环节,笔者设计了“你还记得吗?”这一活动:

放学回到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____;

第一次把奖杯拿回家,父母的表情是:____;

深夜感冒发烧,父母的表现是:____;

考试“考砸”了,父母的态度是:____。

以上问题展示后,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热烈。有的学生表达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怨恨。

面对学生情绪的迸发,笔者进行了追问:“为什么父母会有不同反应?你能理解父母的态度吗?”

学生1:父母关心我们的学习,是希望我们成才。

学生2:考试考砸了,被父母狠狠训了一顿,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有些题目失分是自己粗心造成的,确实很不应该,父母批评我也是为我好。

师总结:面对不同情境,父母的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对我们的关心、期待。父母的批评教育是爱,安慰鼓励也是爱。

巧妙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回味被激起的情感体验,使之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情感表达尽管各不相同,但背后所呈现的却都是对自己浓浓的爱。

三、情境感受,将感性升华为理性

在“爱的疑惑”环节,为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笔者选取了三个真实情境,并引导学生讨论。

情境一:我爸妈太凶了,有时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他们总拿我和其他人相比,只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真的爱我。

情境二:国家放开“二孩”政策后,我妈给我生了个小弟弟。从那以后,我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爱我了,他们都忙着照顾弟弟。每天回到家里我都闷闷不乐。谁能帮我让我开心起来?

情境三:我9岁那年母亲因病离开了我,后来父亲再婚。我一直很失落,在我心里,后妈永远是邪恶的象征。虽然她对我很好,但我还是怀疑她不是真的爱我,那都是做给我爸看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开心呢?

面对以上情境,学生分组展开了激烈讨论。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纷纷提出了各种处理办法。

针对情境一,有学生建议要多和父母交流,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针对情境二,一些“二孩”家庭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看法,并热情地给同学们提供建议。

在情境三中,对于后妈这样的话题,大家还是比较敏感的,课堂中笔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伤害学生的白尊。诚然,无论是亲妈还是后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应是自然地流露,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虎毒食子的父母,那又该怎样去处理这样的问题?课堂中是否就避而不谈?思考再三,笔者还是决定交由学生讨论,自己做好引导工作,不让课堂偏离主题。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几点:邪恶的父母毕竟是少数;如发生家庭虐待事件,孩子可以获取法律保护、寻找法律援助,那样的父母应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真实的课堂情境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课堂上的理性分析给予了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凸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动态生成,彰显思维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程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动态生成课堂”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将可利用的生成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育资源。这样的课堂开放、真实,使师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时也展现了师生思维碰撞的魅力。

在讲授“我与父母的冲突”时,笔者设计了“我来吐槽”这一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学习、兴趣爱好、交友、隐私、课外读物、零用钱消费等方面“吐糟”与父母发生的冲突。

生1:有一次,我写完作业就玩了一会手机,妈妈发现后大声说道“就知道成天玩手机,不好好学习!”,我当时就和妈妈大吵了一架。

生2:我妈妈特别烦人,临睡前总要叮嘱我把脱下的衣服叠整齐,这样特别麻烦,因为第二天穿衣服还要再打开。

生1认为被妈妈批评很是冤枉,因为自己已经写完了作业,所以玩手机有理。如果课堂回答就止于此,必然会给其他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手机的使用在现代社会相当普遍,手机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在该学生吐糟之后,笔者反问道:为什么妈妈说你成天玩手机?放松的方式是不是只有玩手机?这样的追问引起了学生的认真思考,使学生逐步学会从自身去找问题,学会和父母相处,同时也引导学生尝试多种休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生2与“妈妈”产生冲突的背后,是父母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笔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妈妈会这样要求你?以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理解“妈妈”的做法,顺利地化解冲突。

对于课堂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时需要及时点评指导,有时需要组织学生重点讨论,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变得更加真实、自然、有效。

《爱在家人间》这一课的教学,既需要把温情、温暖、温馨的氛围作为整个课堂的基调,让学生体验家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又要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达成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达成能力目标,从而打造温情与理性并举的道德与法治課堂。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温情理性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温情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