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渗透
2020-11-25秦金花
秦金花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当下,急需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开展课程思政,培养不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使他们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思政;《红楼梦》英译
一、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赖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是不行的,应该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葛春萍、王守仁(2016)也提出,在当今的国际化形势下,外语教育已经不能再单纯地把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作为目标了,而是要同时实现外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目标,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领导人素质,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刻的思考。
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当下,随着我国与各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国际化实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为满足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实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开展课程思政,培养不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又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使他们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伟大使命。
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渗透课程思政
翻译作为国际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在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更是能扩大中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那些优秀的汇集着华夏文明精粹的古典文学作品急需为世界所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更应该传承和译介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融合了文学、艺术、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翻译教学例文,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中国经典文学的兴趣,发现作品蕴含的文化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的美变成世界的美。
-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自信”之一。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他还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的生产和斗争中积淀这不屈不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的精神追求合精神标识。
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很多学生英语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词汇量明显不足,语法知识也不够全面,翻译技巧也没能熟练掌握,在学习《翻译》这门课时明显信心不足,更别提翻译古典文学这样高大上的内容了。而教师在进行古典小说翻译教学时,以《红楼梦》为翻译例文听起来是痴人说梦,但如果引导得当,可谓有如神助,能够产生良性循环。
《红楼梦》收藏着中国服饰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园艺文化、医药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等,囊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藏宝箱”,这样千古流芳的作品,其语言的丰富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从颜色、人名的选用到作品中数不尽的典故、习语以及诗词,无不彰显着无限的红楼魅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长远规划,在学期初就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每周举行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红楼梦》中的语言和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产生阅读兴趣,深入领会《红楼梦》的语言和文化魅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红楼梦》这个书名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红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明白红色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红红火火象征着阳光、幸福、昌盛、热烈等等,代表着喜庆、富贵、兴旺发达等丰富内涵。因此,自古就有有朱门大院、红春联、红双喜、红寿桃等表达,显示着吉祥与喜庆之意。由此,学生们还联想到贾宝玉被称为“怡红公子”,而他住的院子叫“怡红院”,甚至还分析起那个能言善道又活泼的丫鬟为啥叫小红,从而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和研究兴趣,更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产生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 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自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来,习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指示,如,“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彰显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担当。
然而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有的是出于个人兴趣,有的是为了考证考级,也有的是为了出国留学或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少有学生会考虑到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这是一个离他们很遥远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做优秀的文化传播者、分享者,让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和欣赏中国神秘而又广博的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共同发展。如何渗透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引领,让学生转变观念,变为自我学习为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美变为世界美的大情怀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已经有英、法、俄等二十几种语种的译本,仅英译本就有九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英国学者霍克斯、闵福德翁婿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都是非常优秀影响力很大的译本,两者各有千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视角,都赢得赞誉,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样以《红楼梦》这个作品名为例,杨老夫妇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克斯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发现,杨老夫妇更侧重于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文化。杨宪益先生曾经说过,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人民也应该知道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忠实傳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红色”作为七彩之首,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红楼”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杨老夫妇为了保留原文形象,将《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同样还有“怡红院”、“怡红公子”,杨老夫妇译为Happy Red Court 和Happy Red Prince。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red有愤怒、危险、暴力的含义,往往与流血相联系,象征着危险与死亡。因此霍译本在译文中避免了“红”,把《红楼梦》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砂石在西方文学中有着深厚的喻义,stone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中文里的“红”的象征意义与英文里的金黄色和绿色意义相当,因此霍克斯在翻译中多次用绿色代替红色。比如“怡红院”和“怡红公子”就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Green Boy。杨译本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与风貌,而霍译本保持了对原文精神的忠实,它的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更接近西方读者的文化,能为西方广大读者接受。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霍译本尽管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但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利于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生们油然而生地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博大的传播情怀,觉得有义务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 榜样引领,培养匠心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需要从业者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心一意地去做手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内容,还包括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更强调细节,永不满足的新时代特色和现代元素。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有“译界泰斗”美誉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事迹。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的英文功底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却相互合作,反复推敲打磨,经常是杨宪益先生先翻译初稿,夫人戴乃迭修改再加工,历经数稿才完成一项翻译任务,这就是译者的担当!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半个多世纪来他们一直不忘初心,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工作,即使经历了特殊时期,他们也笔耕不辍,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鼓励学生以大师为榜样,端正翻译态度,团队合作,不断打磨译文,做到精益求精。
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精益求精不断打磨的翻译过程。比如,教师在讲授古典小说中典故的翻译时,就选取《红楼梦》中的句子为例。课前先布置学生翻译这句话: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红楼梦》第三十回)不少同学把“东施效颦”翻译成“an ugly woman trying to imitate a famous beauty knitting her brows”。教师将学生的译文发给一位外国朋友看,外国友人从大家的译文能看出“东施效颦”是个故事,但对故事的内容一无所知,可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先欣赏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3. Note:3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再比较自己的译文和杨老夫妇译文的不同。学生们发现杨老夫妇采用了直译加注法,先直译典故,再用加注的方式对典故在文后进行加注,这样,既解释了影响译语读者理解的典故文化背景,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而学生自己直接查的有道或者百度,知道了“颦”就是蹙眉、皱眉的意思,就直接翻译为knitting her brows,容易让读者误会成宝玉看到的是个丑姑娘在学黛玉葬花,而颦儿姑娘是个著名的美人儿。实际上,这个翻译要传达的意思是:宝玉看到一个小姑娘蹲在花丛旁,以为又是一个痴丫头学他的林妹妹葬花,心生厌烦,在他的心里,林妹妹就是西施一样的美好存在,而这个女孩竟然学她葬花,就像东施一样“可厌”了。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借助工具查到资料后没有经过大脑的二次加工,没有在原文语境中考虑这个典故的确切意义。
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杨老夫妇用Note来注解翻译,而不是用增补法直接在文中解释。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如果把注解部分的内容全部加到译文中,译成的句子就会很长,会将原文四字成语的精练美破坏掉。而杨老夫妇用用英文中的省略表达,加上最直接简洁的典故翻译,就很好地把这种精炼美保留了下来。紧接着教师总结直译加注法的翻译流程和翻譯形式,让学生小试牛刀,翻译其他句子,在小组内进行评议,然后不断打磨修改,然后全班再打磨、再修改。这样一套赏名作、探方法、循流程、练译力、评译文、磨佳作的过程,就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课程思政,在翻译实操过程中不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体现了精益求精、团队合作、强调细节、永不满足的匠心精神。
三、结语
时代在召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接受思想洗礼。同时,这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推动课程的内涵发展。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样课程思政的渗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生的政治修养,集思广益,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Gao e,Yang Xianyi,Dai Naidie. A Dream of Red Mansons (Volume I)[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8:602,650.
[2] 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258
[3] 甘露,骆贤凤.文学翻译漫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102-103
[4] 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2-7.
[5] 李国娟.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0(7):80-82.
[6] 人民网.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9-05-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122.html.